读书节小书屋温馨(十年读书节书香满淄博)
读书节小书屋温馨(十年读书节书香满淄博)阅读拓展生命,是毕飞宇对自己读书写作的一种感悟,但又何尝不是对淄博市读书节最好的总结!十年来,淄博市读书节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人的生命长度无法改变,但阅读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今年,淄博市读书节十周岁,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央视“朗读者”毕飞宇先生走进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进行了主题为“阅读拓展生命”的高端文化讲座。第五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王蒙第十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毕飞宇遇见春天,花香会如约而至。在淄博,遇见春天,如约而至的还有书香,而且,十年不曾爽约。这就是从2008年开始,每年4月举行的由淄博晚报倡导发起的淄博市读书节。
第九届读书节大讲堂现场
第一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马瑞芳在现场为读者签名
第二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张炜
第三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莫言为读者签名
第五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王蒙
第十届读书节大讲堂主讲人毕飞宇
遇见春天,花香会如约而至。在淄博,遇见春天,如约而至的还有书香,而且,十年不曾爽约。这就是从2008年开始,每年4月举行的由淄博晚报倡导发起的淄博市读书节。
今年,淄博市读书节十周岁,我们特意邀请了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央视“朗读者”毕飞宇先生走进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进行了主题为“阅读拓展生命”的高端文化讲座。
阅读拓展生命,是毕飞宇对自己读书写作的一种感悟,但又何尝不是对淄博市读书节最好的总结!十年来,淄博市读书节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人的生命长度无法改变,但阅读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人的生命如此,一座城市亦然。
淄博人有了自己的读书节
四月的淄博书香氤氲,充满诗意,因为读书节的来临,淄博爱书人再次进入阅读的狂欢季。
发端于2008年的淄博市读书节现在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作家到全民,淄博市读书节如同深圳读书月一样,十年做着“高贵的坚持”,也做着“梦想的守望”。
翻开2008年2月28日的淄博晚报,《晚报发起首届淄博市读书节》的文章赫然入目,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你,有多久没读书了?都市街头,你行色匆匆,在繁华与琐碎之中一次次迷失。面对物欲横流,你的心境浮躁不安。闲挑灯花夜读书的动人情景与你已渐行渐远。还有谁能静静地坐下来捧起一本书?城市的星空渴望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来吧。淄博晚报发起的首届淄博市读书节在这个春天与你相约”
首届淄博市读书节就这样启幕,它旨在唤起人们读书的热情,共同肩负起建设文化大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淄博的神圣使命。
从此,淄博爱书人有了一个和GDP无关,和梦想、情怀有关的节日,这一个月,他们可以与志同道合之人畅快阅读,共同分享精神密码。
培育阅读品牌的“淄博模式”
一个活动坚持十年尚且不易,况且一个节日。所以我们经常借用“高贵的坚持”来形容读书节,坚持就意味着有苦涩、有坎坷。
十年来,淄博市读书节不断探索,在各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并在全市建设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将读书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十年来,读书节举办了200余项文化活动,在不断推陈出新中沉淀下众多经典板块,创造了一大批知名读书品牌:读书节大讲堂、读书朗诵大赛、爱心书屋、书香家庭、图书漂流、你选书我买单、盗版图书集中销毁
十年来,读书节邀请到了10位文学大家:王蒙、莫言、张炜、马瑞芳、汪国真、乔良、刘醒龙、杨争光、毕飞宇、周建波,他们在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围绕“阅读与生命”“读书与行路”等主题为淄博人奉献了一场场智慧盛宴,润泽着这座文化名城的内涵和灵魂
十年来,读书节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通过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淄博报业传媒集团、淄博市图书馆等十余家主办单位的不同支脉培养阅读载体,使读书节扎根到企业、学校、社区,从不同层面为正在转型的老工业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讲堂铸就读书节永恒经典
读书节大讲堂,是每年淄博市读书节的核心文化项目,它通过名人效应与文化互动的模式吸引大家爱上阅读,历经十年培育,大讲堂已经成为淄博市读书节永恒的经典。
回望十年大讲堂,演讲主题都是一脉相承的。从首届马瑞芳“文化的力量”到王蒙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到杨争光的“读经典的书 写经典作品”,再到今年毕飞宇的“阅读拓展生命”,都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阅读与创作、文化与历练、读书与生命的微妙关系。
这些文学大家的演讲让我们懂得: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多样的精彩人生;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这份懂得,弥足珍贵。因为它能激发起隐藏在人们心底对阅读的那份渴望,激发起全民竞相阅读的浓厚氛围。而这就是读书节的初衷。
文学大家的莅临为淄博这座文化名城筑起高端文化平台,一次次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更一次次刷新着城市的文化高度。但我们想说的是,读书节大讲堂也是一块文化福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刘震云中已经有四位来过大讲堂,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蒙也曾于2012年莅临读书节大讲堂,莫言还摘得了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刘醒龙、毕飞宇之外,张炜、莫言、王蒙都是在大讲堂之后屡获大奖。不论走到哪里,他们身上都多了一个共同之处:都曾到过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
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了全民阅读所做出的努力也开始在城市中显现成效,以“淄博市读书朗诵大赛”为例,这个最初仅是全省读书朗诵大赛地市级海选阶段的赛事,已然成为淄博市读书节闪亮的子品牌。诵读经典的舞台上,除了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群体,还多了垂髫小儿和耄耋老人的身影,参赛者也由最初的数十人猛增到今年的近千人,真正成为全民参与读书朗诵的文化盛事。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它会带给这座城市传承、温暖和希望。
十年读书节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全市奋力建设“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的今天,读书节将与之遥相呼应,围绕文化的现代化继续前行,打造书香弥漫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
(记者郝永勃 刘洪霞 沙红翠 赵瑞雪)
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经典回顾
主题:文化的力量
主讲嘉宾:马瑞芳
个人简介:马瑞芳,1942年出生,学者、教授、作家。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作有《蓝眼睛黑眼睛》、《天眼》、《假如我很有钱》、《野狐禅》等,她的创作被称为“教授文学”,她也因此拥有“教授作家”的美誉。
马瑞芳:说聊斋 开启十年大讲堂
2005年至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马瑞芳说聊斋”,以现代视角诠释古代名著,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在全国范围掀起“聊斋热”。2008年,作为首届淄博市读书节的重头戏,读书节大讲堂迎来这位与淄博有着不解之缘的首位开讲嘉宾马瑞芳。196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马瑞芳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后来到淄博日报做编辑,直至1978年重返山东大学。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既体现了学术性又体现了群众性,说这个节目好,并不是我马瑞芳有什么了不起,首先了不起的是我们淄博的伟大作家蒲松龄。”大讲堂上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让观众对这位谦逊朴实的教授有了初步认识,也令记者至今记忆尤深。马瑞芳说,《聊斋志异》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1840年被翻译成英文,世间公认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这么一位穷秀才,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短篇小说超过唐传奇,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首场讲座在短短两小时里很快过去,“说聊斋”让所有观众意犹未尽。一位淄博本土作家说,马瑞芳来讲聊斋,让他们在了解淄博文化厚重和精彩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思考文学背后的东西。
当年盛况仍历历在目,时光却如白驹过隙。如今已是又一个十年过去。今年2月,马瑞芳做客央视《文化之旅》栏目,主讲“曹雪芹的红楼密码”。十年后再见,已是满头银发的她依然精神矍铄。犀利的言语中不失诙谐。我们也祝福这位与淄博有着深厚情谊的老人,永远这般健康豁达,为我们讲述更多动听的故事。
(记者赵瑞雪)
主题:新书《芳心似火兼论齐文化的恣与累》
主讲嘉宾:张炜
个人简介: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2011年,张炜凭借耗时20余年所创作的长达450万字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芳心似火在齐地
2009年4月11日,张炜带着他的新作《芳心似火兼论齐文化的恣与累》来到第二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与观众一起走进齐文化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淄博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的齐文化热。
芳心似火畅谈齐文化
大讲堂上,张炜以齐国从强盛到覆灭的历史为例,说明不可遏止的物质贪欲将毁灭美好的世界,而国民积极的精神追求却能够极大地平衡一个倾斜的世界。
淄博是一座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这片沃土培育着一代代热爱写作、热爱文化的文人志士,大家对张炜的到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张炜开场就来了“当头一棒”先谈了齐国的灭亡,足以让人见识了他的正直和求实的精神。
从《古船》到《九月寓言》再到《刺猬歌》,在张炜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新鲜的海风气息,体现着齐文化对张炜深入骨子的影响。张炜说:“虽然我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张炜说,齐文化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自由和浪漫主义,极为活泼的想象力,齐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有百家争鸣的气魄,所以才不怕商业主义的腐蚀。
当年的淄博之行,张炜仅停留了10个小时,记者有幸与之交流时,得知他一直坚持每天读5万字以上的书籍,多了不退少了要补,他说俄罗斯文学他最重视,他们强大的人道力量是今天特别需要坚持的。这样的自我约束,张炜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书节大讲堂已成文化时尚
张炜说,他的《芳心似火》实际上是一种聊天,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专著。有人认为书中涉及的问题多、跨越的空间大,将需要很长一个积累的过程。张炜坦言,其实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并不长,但却是他在齐鲁大地上生活了50多年之后的体味和记录。
读书节大讲堂上,张炜带着大家一起怀念并畅谈齐文化,他直言要正视这段历史。所以不应该仅仅记住它的繁荣,还要寻找它繁荣的原因,失败衰亡的原因。他又专门谈及思想的解放,因为齐国一个最了不起的方面,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一页。当年临淄稷下学宫云集了天下最伟大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最有勇气的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妥协。就是这种各自不同的声音滋养了齐国,使齐国繁荣,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淄博著名作家韩青老师听完讲座感受很深,他认为张炜创作的《芳心似火》对齐文化影响很大,他说:“淄博晚报发起的读书节活动非常好,应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在提高淄博文化品位的同时,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节大讲堂后时隔两年,也就是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名列其中。得到消息的当天晚上,记者电话采访了张炜,他再次表达了对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的谢意,希望有机会再来淄博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也祝愿他文学之树常青!(记者 赵瑞雪)
主题:从学习蒲松龄谈起
主讲嘉宾:莫言
个人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2011年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我是齐国后人 创作必须学蒲松龄
莫言的一句话曾让记者记忆深刻:“一部作品的价值往往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是好还是不好,要交给时间和读者去检验。”
2010年的4月,万象更新、春意盎然,文学大家马瑞芳、张炜做客淄博晚报主办的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之后,每年4月至5月,读书节大讲堂已然成为淄博人期盼的文化盛事。当年的第三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山东老乡,把自己称为齐国后人的莫言。
我是齐国后人
要从群众中吸收艺术营养
还记得当年莫言是大讲堂举行前一天即4月10日上午抵达淄博的。他参观了桓台博物馆、王渔洋纪念馆、四世宫保牌坊、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淄博文化艺术城。从他抵达淄博的那一刻,记者就全程陪同采访,近距离聆听了这位传奇作家的讲述。
了解莫言的人都知道,他是山东高密人。在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他幽默地说:“到临淄,这可是来首都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济济,国力强盛。高密也是齐国故地,作为齐国后人,我们感到骄傲。”齐文化的包容、开放、活力,在今天的淄博仍然随处能找到它的影子。这一点,给莫言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当年读书节大讲堂,莫言的讲座主题是“从学习蒲松龄谈起”。用莫言的话说:“蒲松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莫言就听了很多聊斋故事。曲折的情节,奇特的人物,让他久久难忘。“从事创作,尤其小说创作,不学蒲松龄是说不过去的。”莫言高度评价蒲松龄的创作以及他带给当今作家的启示。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从民间文学、口头叙述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他的故事、他的构思、他的艺术手法,值得后世作家学习。莫言颇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天从事创作,特别需要从基层、从群众中吸收艺术营养。”
莫言的小说,充满了丰富离奇的想象,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为什么会有那样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想象?莫言谦虚地说:“我有个发现,越是知识多的人,他越不会讲故事,越没有想象力。农村的很多老头、老太太,可能认不了几个字,但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有声有色,有枝有叶。大概知识能限制人的想象力。我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没什么知识局限,想象起来就像脱缰烈马没有缰绳的限制一样,容易想出一些离奇的东西来。”
做客大讲堂
超越时空对话展现独特魅力
2010年4月11日,淄博剧院,千人剧场座无虚席,大家都在等一个人:莫言。早上9点,讲座准时开始,“从学习蒲松龄谈起”的文化讲座,幽默诙谐的语言,通俗鲜活的比喻,莫言用独有的方式解读了蒲松龄,解读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解读了一个作家应有的写作心境,以独特的魅力把人们带入了文学大家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很多铁杆粉丝都对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清晨的天气虽然有些阴冷,却阻挡不住“莫言迷”们的热情。不到8点,很多人就赶到了淄博剧院,翘首以待莫言的光临。看了淄博晚报连续几天关于莫言的报道,从桓台赶来的张盛峰老人心情很激动:“我从1995年开始订阅《淄博晚报》,看到莫言要来的消息感到特别高兴。我喜欢莫言有10年了,从当初的《红高粱》、《丰乳肥臀》到《蛙》,他的作品我有不少了。”说起自己的文学偶像,张盛峰手舞足蹈。
莫言先生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一结束,期待已久的“粉丝”们就捧着鲜花上台,表达内心的敬意。第二个在晚报预定大讲堂门票的徐升、高磊夫妇,擎着书法名家辛悦修写好的对联上台,以朴实的语言道出内心的敬仰:“蛙鸣国家人民声,姑爱天地儿女情。“
2012年10月,距离莫言来到淄博过去了2年6个月,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再一次让喜欢莫言的淄博读者沸腾雀跃,这次的荣誉,属于作家莫言,而莫言也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为山东老乡莫言点赞!
(记者赵晓雯)
主题: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主讲嘉宾:王蒙
个人简介:王蒙,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这边风景》等近百部小说,其中《这边风景》让王蒙在2015年首获茅盾文学奖。
王蒙来了,大讲堂留下无限精彩
2012年4月23日,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上午10点,由淄博报业传媒集团、张店区委区政府主办,淄博晚报社、张店区委宣传部承办的第五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成功举行,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来到淄博,与读者面对面谈智慧人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蒙先生以自己78年的人生阅历为主线,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了他的智慧人生。这位睿智的老人还为读者解答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如何面对生与死、成功与失败等人生困惑,让淄博读者零距离领略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及其阔达的人生态度。
这一年的读书节大讲堂,因王蒙而无限精彩。
78岁来淄博
把读书变成读生活
“千万不可死读书,不可只知道读书。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叠加和积累,因为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提倡大家通过读书来激活、发展、推进、扩大我们的精神能力。”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王蒙先生走上讲台与观众分享他的智慧人生。
作为一名作家,王蒙先生拥有大量的读者群,他认为,任何作品的诞生都是从生活出发,不管写什么,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活给你的记忆、怀念和感情。他说,只有把读书变成读生活,从中发现生活、人生的真谛,这样的读书才是活读书,找到书中的活气、活力,找到情感,找到精神能力。他还引用了歌德的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王蒙先生的语言风趣幽默,引来听众阵阵掌声。王蒙告诉大家,当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精神能力的一种开拓时,读书便其乐无穷。他还把人类的美德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山代表厚重、稳定,不轻易变动,仁者会非常喜欢山;而智者会喜欢水,从水的身上看到了灵动、活泼,看到了变化和与时俱进。
在王蒙看来,读书和在大千世界中开阔眼界同样有意义,世界之大,不是只存在一种生活方式。78岁的王蒙先生曾经访问过60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深刻感受到当地不同的人文景观、生活方式,每一件他亲身经历的小事,都开阔了胸怀和眼界。
与读者共勉
读书激活思想
为时2个小时的大讲堂结束后,王蒙先生为淄博晚报的热心读者题写了两幅字,与广大读者共勉:“真水无香”和“读书激活思想”。“王蒙先生为淄博晚报读者写出这样的题词,我们倍受鼓舞,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位本报热心读者看到王蒙先生的题词后激动地说。
“王蒙先生从自身经历出发,非常透彻地阐述了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等问题,对我们生活很有指导意义,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良多。希望淄博晚报能把读书节大讲堂一年一年办下去,为城市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淄博日报社高级编辑、时年81岁的陈东升老先生听完讲座后说。如今再回首,陈老先生已经故去,但他对淄博晚报读书节大讲堂的那份期盼,成了晚报人继续坚持的动力。
第五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王蒙以自己最真实的生活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深刻的人生智慧,这是一份文化的力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离不开文学大师的点拨和指引。那年的大讲堂,王蒙让淄博读者身临其境地知晓了读万卷书的意义,知晓了行万里路的奇妙无比。
王蒙的莅临,让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读书节大讲堂再次刷新文化高度,为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书香淄博树立起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王蒙先生在淄博,在第五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留下了太多精彩。短暂的遇见让王蒙与淄博读者结下了永恒的友谊,这些年,淄博读者一直关注着他。巧合的是张炜、莫言离开大讲堂后于2011年同时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王蒙离开淄博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出版了又一部经典作品《这边风景》,并因此作品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晚报记者高金霞)
主题:谈兵论计 智谋人生
主讲嘉宾:乔良
个人简介:乔良,河南杞县人,1955年出生在山西忻县一个军人家庭。中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评论家,空军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超限战》、百家讲坛主讲《新解三十六计》系列。
乔良:增人生智慧 明天下大势
2013年4月27日,由淄博晚报社、淄博中学主办的第六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多了一分军旅气息。乔良将军来到淄博,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主题为“谈兵论计 智谋人生”的讲座。
在持续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乔良将军用犀利、幽默的语言,从军事、外交、商战、生活等方面,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三十六计》,解析国际局势,为现场的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高端的思想文化盛宴。从兵法《三十六计》的起源说起,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在乔良的妙解下,《三十六计》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实用,精彩讲座吸引了众多“粉丝”,近900人的会场不仅座无虚席,走廊里都挤满了热情听众。
谋为权宜之计,略为长远之策,智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三十六计》则是现代人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世哲学、遨游职场商海以及赢得感情生活的最佳指导书。“说到谋略,很多人看法不同,特别是在齐鲁大地,这里的人们更加注重礼义廉耻,但中国人很喜欢单线条的思维,非此即彼,认为只要用谋略就是不道德的,这是不对的。”乔良说,并不是所有的计谋都是被人鄙视的,因为计谋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智慧,何况人们在解决自己实际困难时,需要计谋,需要正确运用智慧,但这些智慧又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需要学习。《三十六计》是中国人老祖宗的智慧,我们不能忘记它,我们要继承它,传承它,学习它。
乔良将军的到来,为读书节大讲堂吹啊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以往大讲堂多侧重于文学和健康,而乔良将军则从历史、军事、商战、日常生活等多个视角全新解读“智谋人生”“智谋外交”等等,为大讲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角度新颖,立意高端,再次刷新了淄博的文化高度。
(记者孔晓文)
主题: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主讲嘉宾:汪国真(已故)
个人简介:汪国真(1956年6月22日-2015年4月26日),当代著名诗人、书画家。祖籍厦门,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旅程》。
汪国真:凋零的永远不是春天
2014年5月17日,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走进由淄博晚报主办的第七届读书节大讲堂,做了题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讲座,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静静聆听汪国真从诗人到书法家再到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从转变中感悟人生,从诗歌中回忆青春。
汪国真是做客读书节大讲堂的首位诗人,因他的诗歌为青春的彷徨、迷茫、无助做了“注解”而成为读者走出人生困惑的“灵丹妙药”,因此大讲堂收到的社会效果历史空前,各个年代的读者都怀揣着深深的敬意从四面八方赶来与“青春的导师”零距离面对面。当天开讲前一个小时,已有大批汪国真诗迷陆续进场。短短半个小时内,百本汪国真诗集《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被抢购一空。
汪国真的诗歌被众人所熟知,那种传递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正能量,那种将青春留在诗歌字里行间永不腐朽的记忆,让人们对这位不老诗人心怀敬意。然而,这些诗歌都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在大讲堂上,汪国真与读者分享了自己从事创作以来的体会及人生经历,并给出了答案:诗从生活中来。汪国真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有的引人深思,有的让人微笑,整个大讲堂气氛融洽。随后,汪国真又从艺术是相通的、诗是含蓄的、诗是夸张的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创作体会,并讲述了自己的艺术经历。汪国真的到来,掀起一阵“诗歌旋风”,也让无数为之倾倒的爱诗人吸取了满满的“青春正能量”。
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消息传来,让曾经一睹风采的大批淄博读者感慨不已。不少读者纷纷打来电话,寄托哀思。斯人已逝,但他在诗里留下了自己的生活,也留住了读诗人的青春。(记者孔晓文)
主题:论读书与智慧
主讲嘉宾:刘醒龙
个人简介:刘醒龙,湖北团风县(原黄冈县)上巴河镇张家寨村人,生于古城黄州。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凤凰琴》《秋风醉了》《一棵树的爱情史》《圣天门口》等,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读书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气节
2015年4月26日,著名作家刘醒龙走进书香淄博,做客由淄博晚报主办的第八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获奖无数的电影《凤凰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天行者》刘醒龙带着他朴素却传奇的文学力作走进淄博,与大家共论读书与智慧。
曾有人这样形容刘醒龙:刘醒龙是朴素的,为人朴素、为文朴素。在一个流光溢色、追逐时尚的时代里,能保持一份朴素的心性是多么的让人佩服。朴素的刘醒龙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有多少闪亮的头衔,总是执着、谦逊地行走于他的艺术世界中,在黑色的土地上,把心交给那些承受苦难、抗拒苦难的人们,总是能够避开流淌于生活表面的泡沫,看取生活的真相,把民间底层人们的精神和灵魂真实地表现出来,以坚硬的抗争和如水的柔情给人以深深地感动。
在记者见到刘醒龙的那一刻,他亲切、朴素的人格魅力便得以体现,面对喜欢他作品的读者,他的谦和与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伴着4月的书香气息,他为淄博读者奉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大讲堂现场的气氛无疑是火爆的。刘醒龙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既要写书,更要读书。怎样读书呢?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培养一种气节。刘醒龙举例说,一只牧羊犬能看守几百只绵羊,这是牧羊人不能比拟的。牧羊犬的绝招在哪里?人们发现,牧羊犬总是拼命地把羊群往最小的空间里聚集,这样后面的绵羊看不见天、看不见草,只能看见前面绵羊的屁股。一个人如果一味点赞、一味附和、一味盲从,就会像后面的绵羊一样,没有独立思考,也就不会有什么气节。
刘醒龙说,气节,终究是会显现出来的,正如他带给我们的淡然与美好。
(记者赵晓雯)
主题:读经典的书 写经典作品
主讲嘉宾:杨争光
个人简介:杨争光,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深圳市文联副主席。1957年生于陕西乾县,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影视剧写作。著有《土声》、《南鸟》、《老旦是一棵树》等小说,电影《双旗镇刀客》编剧,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编剧(与冉平合作),《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
杨争光:阅读才能看见未来
2016年5月15日,由淄博晚报主办的第九届淄博读书节大讲堂如约登场,在这阅读的美好季节,文学大家从未缺席过:著名作家、诗人、编剧杨争光来了!电影《双旗镇刀客》、电视剧《水浒传》、《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此让人难忘,没错,它们都与杨争光有关,或是编剧、或是策划人、或是创作者。大讲堂上,他与广大淄博书迷面对面,畅谈读经典书、写经典作品的人生感悟。
杨争光说,他曾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度过了自己美好的大学四年,这些时光,对他来说弥足珍贵。他说,自己把山东认作“第二故乡“。杨争光在山东大学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就是在山东大学,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
当年两个小时的讲座,杨争光谈读书说经典,从文学到哲学,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活跃的思维判断,伴着他妙语连珠的讲解分析,给上千名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在杨争光看来,读书一种是为了活着,一种是让你活好。从上学到工作,人们的很多时间都给了阅读。同样是阅读,由于目的不同、作用各异,体验和感悟也不相同。杨争光把阅读分为实用阅读和休闲阅读。实用阅读的目的很明确,学生是为了考试、升学,成人是为了工作、晋级。相比实用阅读,休闲阅读要轻松得多、自由得多,它是为了“活得更好”,它与生命、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休闲阅读,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读物。杨争光认为,阅读就是要重新识别自己,重新分析自己的观点,也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把自己欺骗了。在这方面,经常读书,经常读经典,才能让人明辨是非,受益匪浅。
(记者赵晓雯)
主题:阅读拓展生命
主讲嘉宾:毕飞宇
个人简介:毕飞宇,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推拿》、《祖宗》、《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其中《推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哺乳期的女人》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毕飞宇:恐惧是对生命的拓展
从4月15日到4月18日,仅隔3天,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先生从央视《朗读者》舞台来到了由淄博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淄博晚报主办的第十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
正如董卿所说,生命中的每一场遇见,都是命中注定。在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迎来十周年之时,我们辗转邀请到毕飞宇,于是,有了他与淄博爱书人在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里的遇见。
“离地三尺有神灵。”这是4月18日毕飞宇在第十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上的开场白,也是他在央视《朗读者》中选读的《推拿》片段的最后一句。“这是我在小说中描写盲人的话,盲人多疑,因为他们看不见。所以总会觉得前路或者头上有个东西,这个东西被他们误认为神灵。”毕飞宇说,有一次他与一位盲人聊天,对方向他表示盲人有个共同的特点:胆小。“我当时就祝福他们,灵魂深处的恐惧,是对生命的拓展。”毕飞宇说。
毕飞宇认为,如果老天爷喜欢你,会让你有恐惧感。如果要放弃你,就会让你盲目自信。“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鄙视恐惧,我觉得这是病态的。因为盲目鼓励勇敢毫无意义。”毕飞宇说,他不认为盲人走路时小心翼翼是可怕的,更不认为盲人大步流星闯红灯是勇敢。“也许,我这么说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盲人。但问题在于,谁又敢肯定我不是盲人呢?”毕飞宇大胆的假设,我们有可能身边就有的声音听不到,眼前就有的事物看不到。
今年的第十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一改往年嘉宾一人独讲的形式,在毕飞宇半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特别邀请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上台与毕飞宇一起对谈,大家对话,别有韵味,给广大淄博晚报的读者奉上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记者赵晓雯)
责任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