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真正会读书的人)
读书的人是如何学习的(真正会读书的人)胖子邓15岁考上北大,以金融、数学双学位毕业,目前在美国留学。他曾2周通过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一周通过司法考试。他之所以这么优秀,与良好的阅读方法分不开。大多数人的阅读只是被动地跟着作者的思维在走,缺乏主动思考,读完之后,也没有将书中内容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建立关联,它们一个个单独存在。“它们”那么多,我们怎么可能记得住?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说过,阅读是一项多少有点主动的事,越主动,从中吸收的知识就越多。想想也是,一本书,那么厚的内容,一篇书评怎么可能完全覆盖?何况我们选的自然是自己记忆犹新的,或者说是对自己最有用的内容。这又带来了新问题:写完书评,总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于是就将这些内容放到一边,几乎不再翻阅。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遵循“艾斯浩宾”遗忘曲线,要在学过之后一天、三天、七天甚至一个月内不停地复习,才能彻底记住。我们以为自己读了书,记了笔记,写了书评,不需要复习就能记住。
为了记住书中知识,你,做过哪些努力呢?
自从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为了尽可能记住书中内容,我看了数十本有关阅读方法的书。有的说要采访式阅读,有的说要分析式阅读,还有的说要用输出倒逼输入。
为了做到,我记了读书笔记,写了书评,让自己加深对书的印象。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太大改善。写下来之后,我们能吸收的内容仍然有限。
我反思后明白,还是读书方式不对。写书评时,我们往往并非是写整本书的内容,而是介绍其中的某一两个,最多三个点。这就造成对写过的知识印象深刻,但这“印象深刻”也只是当时觉得,时间一久,我们还是会慢慢忘记。
想想也是,一本书,那么厚的内容,一篇书评怎么可能完全覆盖?何况我们选的自然是自己记忆犹新的,或者说是对自己最有用的内容。这又带来了新问题:写完书评,总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于是就将这些内容放到一边,几乎不再翻阅。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遵循“艾斯浩宾”遗忘曲线,要在学过之后一天、三天、七天甚至一个月内不停地复习,才能彻底记住。我们以为自己读了书,记了笔记,写了书评,不需要复习就能记住。短时间记忆的确没问题,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我们还是一样会忘记。
最近读胖子邓的《专注力的技术》这本书,我从里面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阅读工作做得不到位,在读完书之后,我们还有一个步骤没有完成。
大多数人的阅读只是被动地跟着作者的思维在走,缺乏主动思考,读完之后,也没有将书中内容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建立关联,它们一个个单独存在。“它们”那么多,我们怎么可能记得住?莫提默·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说过,阅读是一项多少有点主动的事,越主动,从中吸收的知识就越多。
胖子邓15岁考上北大,以金融、数学双学位毕业,目前在美国留学。他曾2周通过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一周通过司法考试。他之所以这么优秀,与良好的阅读方法分不开。
那么我们读完书之后,该进行什么样的一步呢?胖子邓在书中告诉我们:应该将读到的知识和其他知识建立关联。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该如何执行,我们接下来继续分享。
01.为什么要将读过的知识建立关联?大多数人读完一本书就是读完了一本书。比如我,从来没有尝试着和之前读过的书建立关联。
这样书中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系统。即使我们读再多的书,每本书还是单独存在。当用的时候,只会想起来,XX本书里面有相关内容,XXX本书里面也有,但二者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用哪一个更合适,我们却说不上来。
不仅如此,孤立的知识,我们的大脑也很难记得住。
我们出差时会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果没有分类,经常用时才发现忘记带某些东西,但如果我们把行李分为三类:
1. 电子用品,包括电脑、电源、iPad、手机、旅行电熨斗;
2. 穿戴衣物:西服两套,衬衫三件,皮鞋一双,运动服一套,跑鞋一双;
3. 其他物品:现金2000元,信用卡,身份证。
这样分类整理,我们很难忘记要带的物品,毕竟总共才只有3类。而在没有分类之前,我们要带的东西有13种,一不小心,忘记装哪一个特别正常。
知识也是如此。当知识变成相互关联的信息群,我们只用记住关键词,这样记忆的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效率自然也会提高。调用时,一想到这个关键词,它后面的一长串都会跟着出来。并且它们的价值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甚至产生全新的东西。比如,我们将看过的书的观点糅合,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自己的文章。
将知识关联起来,我们会发现书中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
比如,主动阅读和辩论特别像。我们在进行这两项活动时,都需要揣摩对方的思想,推测他(她)接下来会说什么,他(她)说的是否正确,我们该如何看待等等。
这样的读书方法比起只读不想的阅读过程有意思多了。不仅拉近了我们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还让大脑觉得有意思,从而主动记起读过的内容。
我们可以尝试用4个步骤将读过的书关联起来:
首先,提取整本书的理念,然后再根据这个理念建立关联。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主题,它指的是作者通过这本书要向我们传达的东西,也就是理念。我们阅读一本书之后,可以将书中的主题提炼为一个或两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我们思考这本书和之前读过的哪本书有关联。
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理念是潜意识,我们可以通过“潜意识”“意识”这些关键词,去建立这本书和其他知识的关联。
再比如《专注力的技术》讲的是专注、效率,可以和时间管理、心流有关的书建立关联。
建立关联后,当我们想起这个主题,就会想起相关的一系列书。这就好比我们要去超市购物,去之前列了购物清单。当走到日用品区时,自然想起要买香皂、驱蚊液等物品。
其次,重温目录和大纲
我们看过的知识储存在大脑里面,但如果只是将其放进去,隔不了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们需要不断对其回忆,反复归纳总结,才能加深印象。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就可以这样做:
把书合上,用心回忆作者是从哪个点出发开始介绍,哪个地方结束,中间有哪些重要的理论?
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回忆目录,不要是自己做过的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
拿我最近在读的《专注力的技术》来说,作者从专注模式带来的好处讲起,阐述了如何专注于长期目标,如何让思维在思考和阅读时保持专注。我印象最深的是思维陷阱那块内容,专注思考才能锻炼思维能力,这需要不断推理,然而我们总是只关注结论,看到一个推理过程,直接拉到结尾看结论……
这些简直就是在说我,原来我一直处在思维陷阱而不自知。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才能对症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有想不起来的地方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标记,等回忆完再翻书查看。
第三,再想深一层
读完一本书,我们肯定会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理论特别深刻,或许是刷新了三观,或许是给我们带来了自认为很有用的方法。这时候,要再向前思考一步,想一想让我们深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对这本书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介绍的很多痛点简直跟我一模一样。
比如,作者在介绍思维专注的内容时说,人们经常利用直觉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类似在做一道填空题,一旦在脑海中自动检索到一些内容,可以将这个空填上,哪怕只有5%的沾边,便自以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再继续深入思考。
我就是这样!每当遇到一个难题,在大脑里面搜索解决方案,找到看起来能解决的就会把这个答案填上去。因为当时没有实践,也不知道是否正确。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答案只是答对了其中的一个部分。
深入思考,让我们和书产生了联系。这时,书不再单纯是作者观点的表达,而是解决我们问题的老师。这样一想,书在我们心中就重要起来,想忘记,也不再是那么容易的事。
第四,把读过的书和同类建立关联。
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这问题一般比较难解决,或者是总认为下本书的解决方法更适合,所以倾向于看很多的同类书。但是,如果不主动把它们建立关联,时间久了,这本书也会慢慢淡忘。
读完书后,我们可以想一想之前读过的哪些书和这个主题相关,然后在心中过一遍之前那本书的大纲,并且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这两本书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提升阅读技巧的书我也读过,比如,《高分阅读法》侧重于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地咀嚼阅读,争取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对于考生非常有用。因为考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出卷的老师会考哪个知识点。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是我们认为重点的地方不考,考的全是我们觉得不可能出题的地方。最好的办法是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点,无论考哪一部分,我们都胸有成竹,考出高分就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专注力的技术》这本书来说,它更侧重于技巧,力求让我们学会在专注模式下将读过的书和其他内容建立链接。这不仅需要记住书中的重要理论,还要学会关联其他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专注于书,真正知道、理解、并掌握书中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读一本书,如果觉得吸收的内容少,是因为我们对书下的功夫还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读同一本书,每个人吸收的多少也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互联网让‘获取书籍’变得毫不费力,但‘信息鸿沟’却因为‘能否从书中获得信息’而依然存在。
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来掌握知识的方法来说,我们还是越慢越好。掌握了每本书的知识点,这样才是真正有效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