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举例说明:1、非选择题读题“四定法”第二步:审----“四定法” 破解材料解析题(1)审分值----分值:确定要点数量(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非选择题解题三大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法”,带着问题读材料

按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四定法” 破解材料解析题

(1)审分值----分值:确定要点数量

(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

1、非选择题读题“四定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

举例说明: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2)

2、审设问“四定法”的另一种解读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重点也不同。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地域范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

3、不同“定法词”的不同答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3)

4、不同“定位词”的不同答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知识点(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4)


一般来说,高考非选择题的“定位词”有一下几类——原因类、特点类、影响类、启示类。

我们逐项来看:

A.原因类

分析原因题在高考题型中是最复杂的一类,也是考得最频繁的一类。如:

2014年卷I 40题 (1)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6年卷I 40题(1)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017年卷Ⅲ 40题(1)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015年卷I47题(1)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原因类又可以分成以下这几种问法: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背景、条件、目的、理由……

根本原因指的是本质的原因,一般指历史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通常所说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经济根源”、“最主要原因”等都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生产力(科技、工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等方面去理解分析;例近现代的改良或革命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不相适应。

◆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如: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背景和条件都是指在某一历史事件发生前业已存在的因素,背景主要指某一历史件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实质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条件是指影响历史事件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历史试题中,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接近,但略有不同。一、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述。

◆目的无论任何人(国家、政府、阶级、集团、个人等)做任何事都有其目的。目的是指人们对要去做的事的作用意义的主观推测和主观愿望,它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应属主观原因。按照目的(愿望)的高低、远近,可将其分成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B.特点类

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历史特点往往是该历史事件反映的内容与其它历史事件所反映的不同之处、独特之处。

解答此类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限定的范围“……的特点”,再三思考找准该历史事件的独特之处,根据史实得出特点结论,语言要高度概括,往往带有实质性及规律性总结。

如:

2014年卷I 40题 (1)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7年卷I 45题 (1)概括我国80年代工资制改革的特点...

2017年卷Ⅱ41题 (2)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C.影响类

影响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 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历史影响类试题的特点是涵盖的知识点多,概括性强。既有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还有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影响,知识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如:

2017年卷I 47题 (2)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2016年卷I 46题 (2)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2016年卷Ⅱ45题 (2)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意义”“作用”“影响”等都属于影响类试题。一般来讲应该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积极性还是消极性,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总结。判断积极与消极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力标准另一个是“实践检验的标准”。影响类试题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要全面一些,细致一些,不要遗漏对某方面的影响。

D.启示类

启示,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问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依据,找出对策,防患未然。经验、教训之类都属于启示类。

如:

2013年卷I 40题 (2)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5年卷I 40题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题技巧

(1)先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其次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

(2)特别注意最后一问的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3)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4)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分值不高,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5)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步:写----注意答案要“六化”

(1)要点化(2)精准化(3)主干化

(4)段落化(5)序号化(6)整洁化

最后,利用上述方法练练手吧:

2014年全国卷Ⅰ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参考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