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想上学的纪录片(当孩子吵着不想去学校时)
教育孩子不想上学的纪录片(当孩子吵着不想去学校时)8岁的莫斯卡的学校的学生,凌晨4点,就要点燃火把在门口守夜,守护家里仅有的牛羊,到了6点45分,天刚亮,就要准备去上学了,他起身钻到母牛下面,抓住奶头,猛吸几口牛奶,这就是他的早餐。这里面的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草原上的狮子、大象、犀牛和鬣狗;还有饥饿,因为太穷了,不能保证钱够用,路上只能忍着饥饿去上学。纪录片《翻山涉水去上学》于16年在中央台播出,讲述的是肯尼亚、尼泊尔、秘鲁和西伯利亚等穷困地区,孩子每天以命相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漫漫求学路。虽然播放量不像电影那么那么高,但是绝对震撼,当你的孩子吵着不想上学时,给他看看这个,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福。马赛族位于肯尼亚的西南部,贫穷落后,除了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凶猛的动物什么都没有,村落与村落之间相隔非常远,没有城市,没有交通工具,孩子想要上学,必须要穿过茫茫的大草原,徒步去上学。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记得让孩子阅读哦!
有一些苦没见到时, 是真的难以想象,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从小到大,有谁没吵过不去学校读书的?几乎没有,可能是条件太好了,没吃过苦的人就容易放弃。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上下学天天接送,起床有人叫,睡觉有人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饶是如此,也经常不可避免地听到孩子嘟囔“我不想去学校”、“我不想读书了”云云。
这自然是孩子在使小性子,家长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上学,打?骂?还是讲道理?效果可能不太好,不如让孩子看看这个纪录片吧。
纪录片《翻山涉水去上学》于16年在中央台播出,讲述的是肯尼亚、尼泊尔、秘鲁和西伯利亚等穷困地区,孩子每天以命相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漫漫求学路。
虽然播放量不像电影那么那么高,但是绝对震撼,当你的孩子吵着不想上学时,给他看看这个,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险象环生、饥饿的求学路马赛族位于肯尼亚的西南部,贫穷落后,除了除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凶猛的动物什么都没有,村落与村落之间相隔非常远,没有城市,没有交通工具,孩子想要上学,必须要穿过茫茫的大草原,徒步去上学。
这里面的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草原上的狮子、大象、犀牛和鬣狗;还有饥饿,因为太穷了,不能保证钱够用,路上只能忍着饥饿去上学。
8岁的莫斯卡的学校的学生,凌晨4点,就要点燃火把在门口守夜,守护家里仅有的牛羊,到了6点45分,天刚亮,就要准备去上学了,他起身钻到母牛下面,抓住奶头,猛吸几口牛奶,这就是他的早餐。
尽管前几天,刚发生了一场“命案”,大象杀死了一个男人,莫斯卡依然要去上学,强烈的求学欲望,让他顾不得路上的肉食动物了。
12岁的科坦卡是最大的学生,因为家里离学校有20公里远,所以是寄宿在学校,每隔一星期回家拿生活费。
这一天又到了她要返校的日子,早早地起来准备出发,为的是能赶上学校的中饭,不然就要饿一整天了。
科坦卡的母亲只能远远地目送自己的女儿,她必须留在家里照顾牛羊、做农活,女儿回校的路上一直忐忑,她说:这一路上会有狮子和大象,还有对孩子心怀不轨的人,这些都可能是孩子上学路上的危险。
她只能通过做农活转移注意力,而能得到女儿平安到达学校的消息时,是几天后,因为没有电话,只能到处打听,直到人家说“在学校看到了你的女儿。”
孩子在上学途中除了要不断地注意可能出没的动物外,还要忍受饥饿,20公里是什么概念?在北京或上海搭乘地铁要40-50分钟,坐公交要两个小时。所以徒步至少要走5个小时,饿了时要靠路上的野果充饥,即使很难下咽。
学校老师説:“如果一个学生迟到了,那他有可能永远都来不了了”。
为什么科坦卡有如此强烈的求学欲望?因为知识才是改变现状的唯一方法,科坦卡再过两年就要嫁人了。她说“我不想这样,我想上学,接受更多的教育。成为一名医生,帮父母盖一栋房子,拥有一辆汽车。”
命悬一线的求学路尼泊尔有条求学路非常的危险,被很多人称为“会吃人的河”的特耳苏里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支。当雨季来临时,它的流量会暴增,河面可宽达六十多米。如果不小心落水,即使会游泳,面对急速的河流,也在劫难逃。
这却是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所以孩子想要上学,必须要依靠钢索的铁筐。
而钢索暴露在外,常年锈迹斑斑,一旦断裂就会失足致死,即使是再会游泳的人也逃不过。
颤颤巍巍的钢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断裂,有可能是十年,也有可能是十天后...
他们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定,小的孩子坐在铁筐里,大的孩子站在钢索上推着铁筐前进,划分的依据是:六年级以上的推,六年级以下的坐在铁筐里。
有的孩子已经不慎掉落,有的孩子因为钢索划破皮肤,造成破伤风,大病一场。
推铁筐,坐铁筐是他们求学路上的必备课程,每天都在跟死神擦肩而过。
精疲力尽的求学路秘鲁,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湖之一,11岁的比达尔每天要划船2小时以上去上学,对于11岁的孩子来说,太费体力了。
划累了就进芦苇荡里找芦苇吃,补充体力,雪白多汁,成为了他们喜爱的食物。
如果碰到恶劣的天气,暴风雨就有可能让他葬身湖底,一路上与大自然作斗争是每天的必备课。
9岁的女孩马列拉每天用船载着妹妹去上学,自己还是小孩子的她也要像大人一样划行1小时去学校。因为载着妹妹,中途还要接另外一个小朋友到幼儿园,她的上学之路是一个巨大的体力消耗。
马列拉累了时,也同样拨开芦苇吃,甘甜可口,我想这是她路上最好的收获了。
问他们累吗?他们说“我真的很喜欢读书,我不怕苦。”
是梦想一直支撑着他们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最寒冷的求学路奥伊米亚康,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定居点,冬季平均气温零下50℃,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70℃。
虽然有校车接送,但也只有唯一一辆,孩子每天要在路上等10分钟,因为太寒冷了,10分钟已经接近极限了,如果校车没来,必须返回家。
8岁的阿廖沙是走路上学,他需要在零下50度的严寒中步行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他们渴望知识能带他们走出这片寒冷的世界,到外面去看看,不管多冷,都要去求学。
看似普通的出门,有可能是死里逃生的劫后重生。
同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尓莫乡,有个“悬崖村”。
这里的孩子每天要翻身越岭,飞檐走壁。
当你孩子吵着不想去学校时,告诉他,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经纬度,你轻易地就放弃了读书,,却有一大波孩子在“拿命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