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在评论中,还有不少人呼吁,语文教材中古文古诗不能少。袁隆平、屠呦呦事迹选入教材其中,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将“革命文化”列为重点学习内容,目的在于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等。教材介绍明确指出,这一板块含有“鲁迅《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得知这一消息,不少网友表示:散播谣言想啥呢?

近年来,鲁迅的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的传言时常出现,引发舆论关注。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

但在8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这一“传言”不攻自破。

据教育部官网,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工作。

目前,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将于2019年9月率先在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2)

其中,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将“革命文化”列为重点学习内容,目的在于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等。

教材介绍明确指出,这一板块含有“鲁迅《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

得知这一消息,不少网友表示:散播谣言想啥呢?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3)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4)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5)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6)

袁隆平、屠呦呦事迹选入教材

在评论中,还有不少人呼吁,语文教材中古文古诗不能少。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7)

据教育部介绍,统编语文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

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均有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屠呦呦的故事也被选入语文课本。教育部介绍,选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文章,在于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

这些文章的出现,让网友纷纷点赞!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8)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9)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0)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2)

袁隆平、屠呦呦,这不都是热点素材人物嘛!来看看学习中如何运用这些热点素材。

“当代神农”再创水稻神话

——袁隆平双季稻再破纪录

【素材呈现】

2016年11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主持的“华南双季超级稻绿色高效模式攻关”测产在广东梅州举行,测量显示,超级稻新组合年亩产达1537.78公斤,打破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在得知测产验收结果突破世界纪录以后,86岁的袁隆平高兴的说,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每公顷22.5吨是世界记录,大家都在追求。如果能达到22.5吨,那了不起!国际水稻所所长讲过,如果能够达到22.5吨,全球粮食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五十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3)

扎根田间,千里之志

1953年8月,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来到沅江之畔、雪峰山下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在这个湖南有名的穷乡僻壤,袁隆平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科研,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18个春秋。安江的水田都是在峡谷盆地里开垦出来的小块梯田,施肥浇水都要一点点背上去,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蚂蟥、虫子顺着小腿向上爬,“现在我们不怕蚂蝗了,都穿那种水田鞋,就咬不到了。”

1960年的大饥荒让袁隆平再也坐不住了,开始向杂交水稻进军。袁隆平走进了稻田的茫茫绿海,那段时光,袁隆平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没日没夜地扑在试验田里,像个苦行僧。但在他的内心里,却是无比快乐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4)

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尽管农田赋予了袁隆平数不清的荣誉,但年轻一代的学子在面临学业与就业的选择时依然很少将农业放在首选的位置。谈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农,袁隆平觉得这也难怪,毕竟过去的传统农业是十分落后的,农村很贫穷。也正因如此,农业向机械化、艺术化的迈进,就更让他觉得欣喜。和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袁隆平,最喜欢和大自然接触,这让他感到特别心旷神怡。以前去了农村,又穷又脏又乱,而今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让农田有了保持艺术与美丽的资本。

袁隆平呼吁要建很多现代农业博物馆,要让年轻人多来看看现代的农业是什么样的。他为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倾尽所能。目前累计捐款已超100万元。袁隆平希望学习农业的年轻人都要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志存高远。

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5)

老骥伏枥,再攀高峰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全身心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我们学农的,搞农业的就是要在农田里啊,一直和大自然接触,那里空气新鲜,天天晒太阳,又有一定的体力劳动。晒太阳有很多好处的,人黑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健康就行啦。我要是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那恐怕早就衰老了。”袁隆平幽默地说。

袁隆平还表示,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但他以86岁的高龄,依然在为中国的水稻事业而奋战,他也一再表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绝不会退缩。

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6)

【深度解读】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几十年,功成名就,荣誉无数。难得的是,几十年来,袁隆平从未停止研究的步伐,从未在公众视线中消失,总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可谓是科学史上的常青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以86岁的高龄一直在科研的路上前行。

【运用提示】

以袁隆平作为写作素材,既陈旧又新颖。“陈旧”的是袁隆平家喻户晓,人们对他的事迹耳熟能详。“新颖”指的是袁隆平屡屡有新的突破,能给人们带来新的启迪。选择和使用袁隆平作为论据时,既要看到树立目标、吃苦耐劳、老骥伏枥等传统的优点,又要旧瓶装新酒,挖掘新意蕴、新内涵,比如薪火相传的责任意识、对农村与土地的热爱等新观点。运用时,传统观点要注重提炼精神,淡化叙事;新颖观点要角度独特,写出新意。

【适用话题】

树立人生目标、吃苦耐劳、薪火相传的责任意识、勇攀高峰、执着追求、对农村、土地的热爱、老骥伏枥

【学生示例】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

——引议联结,层次有序

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袁隆平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享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袁隆平就在一次次的突破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确实让人向往,但若无脚踏实地,如何能到达那不可攀的高处。年轻的人们,树立目标固然重要,朝目标不懈地追求更为重要。

浮躁的时代里,或许我们真应该拨开云雾,以袁隆平的一生作为我们奋斗的标杆。

1

高中必修屠呦呦课文(高中语文新教材)(17)

永不服老

——同类对举,论证充分

曹操北征乌桓,班师回朝之际,经过河北昌黎,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诗兴大发,脱口吟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也随着这句诗流传千古。老骥伏枥之人,总是会让人钦佩。袁隆平一生获得荣誉无数,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安享余年,但他没有这么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知之非难 行之不易,梁实秋说得透彻:“真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人还不是舍不得放弃那五斗米,千钟禄,万石食?”袁隆平撇去浮躁,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下的人学习。

来源|中青年报、中国新闻网、语文周报、语文学习

责编|鹃子

校对|小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