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现实中遇到这种情况,多数父母的做法如案例中的父母一样,但这并不是共情,而是同情。而正确答案恰恰相反:不是。在幸福家家庭教育南昌校区——红谷滩家庭教育学校9月7日的《父母共情力》公益课堂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家庭教育指导师、EAP咨询师的心雁老师,用知识讲解 情景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员从了解共情到感受共情,在认知和能力上提升自己的共情力。“如果你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躺在地上哭,这时你对他说「不哭不哭,起来妈妈帮你揉揉」,请问这是共情吗?”心雁老师在课堂上抛出疑问。父母们大多数都回答“是”。

“在生活中,你对孩子是共情多,讲道理多,还是唠叨多?”

心雁老师用这个问题,开始了《父母共情力》这堂公益课。

有些父母回答“讲道理多”,有些父母回答“唠叨多”,却没有一个人回答“共情多”。

父母所忽视的这种「共情力」,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尤为重要。

在幸福家家庭教育南昌校区——红谷滩家庭教育学校9月7日的《父母共情力》公益课堂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家庭教育指导师、EAP咨询师的心雁老师,用知识讲解 情景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员从了解共情到感受共情,在认知和能力上提升自己的共情力。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1)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2)

“如果你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躺在地上哭,这时你对他说「不哭不哭,起来妈妈帮你揉揉」,请问这是共情吗?”心雁老师在课堂上抛出疑问。

父母们大多数都回答“是”。

而正确答案恰恰相反:不是。

现实中遇到这种情况,多数父母的做法如案例中的父母一样,但这并不是共情,而是同情。

很多人容易把「同情」和「共情」混为一谈,甚至疑惑:明明我和孩子共情了啊,为什么孩子还不跟我亲近?

心雁老师从心理学角度作出了解释: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而同情则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

父母在孩子受伤委屈的时候,为了安慰孩子说出的话,是一种关怀情感反应,是同情,而不是共情。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3)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4)

那如何做到与孩子共情呢?

心雁老师在给大家分析清楚了“什么是共情”之后,还分享了几个可实操的共情方法。

分两点给大家作课程精华回顾▼

第一点: 共情的三个必要条件

1、共情式倾听他人

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某件事时,希望得到的是父母认真倾听,而不是一上来就跟孩子“讲道理”。

2、不止是听他的话,还包括他话中的感受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父母不光要听到孩子讲了什么内容,还要从孩子讲的话中理解到孩子想表达出来的感受。

3、必须要有反应,而反应的方式是:让他知道你确实听到了他说的话

孩子表达完后,父母要给予回应,这个回应不该只是简单地“嗯”、“哦”、“好好好,妈妈知道了”,而是要让他知道你很认真地听他在讲什么,理解他当下的感受,真正与他共情。

如果父母能诚恳地认可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内心的失望,孩子往往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尤其是对孩子受伤的感情来说,父母有效的共情,无疑是注入孩子内心深处的一味急救药。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5)

第二点: 共情力的训练

1、发现自己的感觉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

3、接收和听取他人的感觉

4、用体谅来回应他人的感觉

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直接线索,忽视自己的感觉会让我们无法与他人达到共情。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发现并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感受到他的感受,并有所回应。

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多用共情的方式,代替“讲道理”“吼叫”等方式。

家庭教育父母课堂专题讲座(更能走进孩子内心)(6)

与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次解码。

一次又一次的准确解码,将会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图。

其实,共情本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为人父母后,我们被很多规则束缚着,不知不觉中把这与生俱来的共情力隐藏了。

唯有解开束缚,认真倾听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与孩子共情,走进孩子内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