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含义(大学和中庸中华古哲学)
儒家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含义(大学和中庸中华古哲学)4、《中庸》全篇核心围绕“诚”而论。其作用到现代社会诚信的提倡和构建仍举足轻重。“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另外,在《中庸》中,对“性、道、教”的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乐记》少部分记载,阐述了“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的政治治国策略的新观点。剩下的全都化为烂笔头,从满满的草稿文字中,寻找到一丝丝曾经留给我的心里感悟痕迹罢了。1、《礼制中的丧制》虽然好像在介绍古代各种制度,但就光“丧制”中,阅后,你很能明白其中“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的寓意。2、《檀弓下》“赵文子问叔誉”篇中,在介绍知礼守义的君子时,特别是君子为高官时,“生不利交,死不属其子焉”的公正廉洁大义。为现世有警示意义。同时,“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竟”也从侧面了解了所谓的“国礼”该如何做?身为国家重要公职人员,应该公忠体国,没
懒了这么久终于愿意提笔了。对于一个月前的《礼记、大学和中庸》这三本圣贤书做个读后小记。感受也无非三点:
一、 书里涉及的内容太广博,包括政治制度/天子、君臣、大众生活细节/家庭、品德、甚至生活细节的总结升华而形成的大体系,而且经过多人多朝代的不断归纳汇总提取精华。主要目的也非常明白,就是希望后世人有教育和警醒作用。(特别是当我看到书中提及多次的“小子识之,小子行之”这几个字时,心情会有非同一般的凝重)。
所以一个是内容博大精深,一个是意义深刻,阅后对历史的传承、文化制度的渊源、典故、甚至很多修生、齐家、治国之道均起源于此,对现代社会发展(如大同、小康。和谐等概念提出)都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全是文言文的书籍(虽有备注解释),啃得辛苦,但甘之若饴,估计我的文言文理解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了。也惊叹古文的言简意赅。寥寥数行,今之要数页来阐述道理。这能不说明文化精华、古人智慧吗?
三、 还是和以前一样,读的全都忘记了,好似没什么用的,顶多就是又了解了一些,感受又多了一些而已。剩下的全都化为烂笔头,从满满的草稿文字中,寻找到一丝丝曾经留给我的心里感悟痕迹罢了。
1、《礼制中的丧制》虽然好像在介绍古代各种制度,但就光“丧制”中,阅后,你很能明白其中“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的寓意。
2、《檀弓下》“赵文子问叔誉”篇中,在介绍知礼守义的君子时,特别是君子为高官时,“生不利交,死不属其子焉”的公正廉洁大义。为现世有警示意义。同时,“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竟”也从侧面了解了所谓的“国礼”该如何做?身为国家重要公职人员,应该公忠体国,没有国家指示命令,不可以和别的国家有私人交往。虽然自己够不上,但总算是学习了一下。
3、《乐记》少部分记载,阐述了“礼、乐、邢、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的政治治国策略的新观点。
4、《中庸》全篇核心围绕“诚”而论。其作用到现代社会诚信的提倡和构建仍举足轻重。“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另外,在《中庸》中,对“性、道、教”的理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5、《大学》里的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经典之作。境界太高了,普通人好似很难达到。
6、《冠义》对人如何为人,做了阐述“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7、《儒行》系列文,其提倡的“强学致知;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等品德,该让每个后人都读一读。这也是后世读书人的必读篇的原因。 也对大智之人的特立独行之处,有了根源的认识:“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这几句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是一个人拥有博大心胸,活出真实自信的自己的一种体现。最后,有一点小负面,个人感觉儒者似乎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野心的政治家”,不知是否亵渎圣贤?又要在内心叨念一下“罪过罪过!”
8、《孟子》里《离娄下》篇里,记录的孟子与齐宣王的对答,君臣之间如何相处对待,也促动了我。君对臣需尽“三次礼待心意”后,臣才以礼回君。
9、《祭义》里对孝的三种层次划分:“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孝有三等,最伟大的孝是有大功大德,造福人群,自己受人崇敬,进而让父母之名显扬后世。其次是使自己立身于社会之中,品德自持,终身无污点,没让父母名声受辱。最次的一等,才是只能做到尽心奉养父母”。
四、书中涉及的一些关于风俗的记录(更多在《礼记》中):1、在古代礼制中,母亲一代改嫁,不仅夫妻关系断绝,母子关系也会断绝。这太残忍了,对女性真是极大的压迫。
2.古代妾的地位太低了。即使有了孩子,死了,丈夫仅需穿轻麻简单服丧三个月而已。如果丈夫是士以上的身份,根本不必为妾服丧。
3.现代人喝酒的“举杯”,古时是有“杜举”来历的。“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业 ,谓之“杜举”。这说明,每位主公(英雄),在饮酒时要知礼知义方能实现君王梦。
4、古代社会的“杀君弑父”的坏风气是零容忍的严惩,在法律尚不完善时,以其净化社会风气。“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宫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垮其宫而猪焉5、古代中对婚礼的“纳采”太有趣了,这在《昏义》里面有提到。看了我直想笑。算八字原来也可以一次不合再算一次,前后共可以有九次算卦,反正总有一次占卜是得吉的。总之看对眼了,这婚总能结的。
6、古代对祭拜先人的仪式中,有一个角色叫“尸”。就是找一个晚辈,穿先人生前的服饰,装扮成已故先人的样子,坐在拜祭席位上接受祭拜。我觉得有点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