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的知识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的知识点)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些多,主要包括:2、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有哪些?(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22年上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倒计时6天,整理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背知识点,考前赶紧看一看,考场或许用得上哦!
考试加油!逢考必过哦!
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
2、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些多,主要包括:
(1)社会发展水平
(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课程的内部因素等。
3、隐形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4、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6、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按照迁移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按照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按照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7、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8、简述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感倾向趋于定性
(3)情绪的强烈性
(4)情绪的易激动性
(5)情绪的两极性明显
(6)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
(7)情感的开放性与纹饰性相交织。
9、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行为塑造法
(4)认知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6)理性—情绪疗法。
10、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11、品德的结构包含哪些成分?
品德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等四种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
12、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学生的内部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品德心理矛盾,是个体的品德发展水平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新需要与原有品德结构的矛盾”,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思想矛盾想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因此,学生内部矛盾斗争过程,也是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2)德育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德育的任务,不是也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只能根据受教育者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13、贯彻德育的方向性原则有哪些要求?
方向性原则,及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中学德育性质的最突出的表现。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
(3)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集体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15、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留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17、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专研教材,要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专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
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第二是课题或单元计划,第三是单元计划,即教案。
18、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
压力是人们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综合感受。压力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压力源:
(1)认知:信息太多或太少,目标模糊、不确定,时间紧,难以选择或没有选择等,都会导致压力的产生。
(2)情绪:恐惧、焦虑、悲伤、愤怒、厌倦产生的动机冲突等也会导致压力。
(3)人格因素:易敏型人格或抑郁型人格容易产生压力。
生理压力源:
(1)生理性:睡眠缺乏、疲劳等。
(2)环境: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过度拥挤等。
社会压力源:
(1)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剥夺了个性的发展。
(2) 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沟通、人际相处等。
(3) 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等。
19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其次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2)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课堂提问。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品质。
(3)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已形成无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担当讲到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以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要根据注意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20、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一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转化的内在机制。
2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4)要吸取原有血脂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2、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的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得就越多。
(3)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是有限度的,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4)材料序列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
23、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与评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他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一个皮层过程,因此,皮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说。
24、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基础性。
(3)注意务实性。
(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5)要表达确切。
(6)强化联系性。
25、简述贯彻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校长、班主任、各科老师和全体职工,要形成教育的合力。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及时和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现状,指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要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2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7、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8、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五个基本环节。
29、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产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激发水平。
(3)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31、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包括:
(1)基础能力素养:A、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B、语言表达能力素养: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2)专业能力素养:A、教学设计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 (3)心理素养
(4)身体素养。
32、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33、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34、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为了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合理。复习方法合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35、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3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 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37、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参观、报告、讨论等。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3)说服教育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并能做到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辞。
38、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39、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相应发展危机,其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1分)。
⑴ 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⑵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⑶ 勤奋感对自卑感;
⑷ 主动感对内疚感;
⑸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0、简述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
(2)情绪和情感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41、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2、简述必修课及其特征。
根据课堂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的不同,可任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必修课还可分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规定的必修课和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等,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4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44、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5、如何解释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不同位置的材料受其他材料的干扰程度有关。开头部分的材料只受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即只受倒摄仰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面学习材料干扰,即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都会受到。
46、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7、简述政治对教学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
48、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不同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49、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等活动来探索周围世界从而获得动作经验。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就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特点是:(1)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
(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3)强调教材内部伦理精神和智力训练价值。
52、简述奥苏泊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53、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54、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教师应该怎么做?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56、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57、如何针对学生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教育?
男女生心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种差异,要因性施教。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扬长的策略,二是补短的策略。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男女生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心理潜力,并且培养男女生共有的优秀品质。
实施因性施教,首先教师要纠正传统消极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观念。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男女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促使他们各自优势的发展和劣势的弥补。
再次,教师应了解学生,善于从心理发展角度客观的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因性教育。
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和方法进行因性教育,其基本策略都是扬长避短,最终的目的是促使男女生各方面的心理机能和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完全一致的。
58、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
(1)根据思维的内容,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9、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化;
(3)培养学生因努力而成功的归因观;
(4)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采取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60、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3)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4)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6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进行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2、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制订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6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
64、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3)“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65、简述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
(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66、情绪、情感过程有何作用?
(1)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积极的动力(或增力)作用与消极的阻力(或减力)作用;②肯定与否定作用;③紧张与轻松作用;④激动与平静状态;⑤情绪、情感的强弱两极状态等。
(2)情绪、情感对身心的影响作用:①同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如长期焦虑、忧愁、悲伤、恼怒、压抑能导致许多心因性疾病);②同智力发展关系紧密,对人的智力发展、认识活动有积极的动力作用与调节作用;③同人的思想品德健康关系密切,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高尚情操(情感和操守)是良好品德的基础;④对人的行为的动力作用、对人的智力行为和工作行为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直接影响人的工作与学习效率;⑤可以协调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通过表情传送信息,彼此共鸣,达到促进人际互动的作用。
67、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写课时计划,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非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的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68、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审美素质、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每个方面得到发展。
(3)集体性原则。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的投入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69、简述说课的内容与原则。
(1)说课的内容:说教材、目标、学情、教法、教学程序。
(2)说课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实质性、创新性原则。
70、什么是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二展开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它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
(2)校本研究的基础要素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71、请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人类文化的传递着)、示范者角色(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习”角色。
72、简述教学智慧生成要素。
(1) 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由教学直接经验和教学间接经验两个方面构成。接经验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所见所闻、经历感受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间接经验是指教师主体在习得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意思地建构面向教育实践、追求科学化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的总和,是指“储存于教师个体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关于教育认识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教师的教学直接经验是教师萌生教学智慧不可或缺的土壤和基础,间接经验是生成教学智慧基石中期支撑作用的成分。
(2) 教学思维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便捷有效的教学,寻求智慧的执行行为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学思维力主要有教学感知力、教学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创造新思维等方面构成。教学思维力是指教学智慧的核心生成要素。
(3) 教学执行力:主要包括教学具体化能力与教学实践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教学具体化能力是基础层次,教学实践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基础层次上的高水平层次能力。教学具体化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把教学目标具体分解为各种具体的、可供直接施行的措施和办法的能力;教学创新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依据课堂执行环境的特点及在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是一种不拘泥于固有的原则灵活变通的能力。
7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有效地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不利于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74、简述讲授法的优缺点。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优点:(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2)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缺点:(1)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2)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5、简述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血液出自心脏;黄胆汁生于肝脏;黑胆汁生于胃部;黏液生于脑部。他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罗马医生盖伦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在其中加进了人的道德品行,这些因素组成了13中气质类型。后来,简化为4中气质类型,即流行至今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76、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各科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
(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78、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力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
(4)排除干扰。
79、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民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