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实验教学(乡村教育的沃土)
农村学校实验教学(乡村教育的沃土)1980年到2000年间,复式教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普遍存在。当时农村地区缺少教师、缺少教室,每一个年级学生数量少,但学生年级数多,要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就要借助复式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复式教学对于当时农村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也采取多种改革措施提高复式教学质量、促进复式教学规范化发展。孙:从新中国成立到大概1979年间,国家是认可复式教学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复式教学,复式教学的规模逐步扩大。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从改变编班和排课的方式入手,将相邻年级组成一个班,将同一学科安排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相邻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较为接近,在同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内各年级组成小组(根据教学需求按年级分组或混合年级分组),开展小组教学。改变编班和排课的方式,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复式教学,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陌生的词汇,却是甘肃省广大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也是十分常见,在当前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导致的城满、乡弱、村空的形势下,对保留便于农村孩子就读的村小、让农村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平衡我国基础教育的地域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叠加式的教学,怎么叠加?我们对此有颇多疑问。我校高等教育研究院孙冬梅教授“身在大学、心在小学”,用二十多年左右的时间倾注于复式教学的研究、实践与推广,探索出了成效更好的新复式教学,并将其核心“同动同静”的教学模式先后推广到了甘肃、贵州、山东、浙江、河北五省广大农村小学,让更多的孩子们受益。孙冬梅领衔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获2018年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日,就新复式教学的研究、实践、推广过程,及孙冬梅教授对复式教学的理解和期望等问题,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专门采访了孙冬梅教授(以下简称“孙”)。
记:孙老师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新复式教学”。
孙:新复式教学这个提法我们是从2019年才开始的,但这个研究工作我们做了二十多年了,其核心就是将传统的“动静搭配”教学模式改为“同动同静”教学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从改变编班和排课的方式入手,将相邻年级组成一个班,将同一学科安排在一节课内。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相邻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较为接近,在同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内各年级组成小组(根据教学需求按年级分组或混合年级分组),开展小组教学。
改变编班和排课的方式,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因为是相邻年级同一学科,教师可以同时面对两个年级学生展开教学,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可以通过倾听、表达、展示、评价、提出建议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对方的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指导帮助低年级孩子学习,这也是对之前学过内容的巩固复习,或者是温故知新;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前感知高年级的内容,一些智力水平发展快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会高年级的内容。当新授内容讲解完成了,教师可以“同时”让两个年级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课堂练习或展开问题讨论,教师只需要随机进入到各个年级小组里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查缺补漏。这样一来,一堂课就做到了“同动同静”,为了和传统的“动静搭配”的复式教学区别开来,我们称之为“新复式教学”。
记:传统的复式教学是怎么兴起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孙:从新中国成立到大概1979年间,国家是认可复式教学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复式教学,复式教学的规模逐步扩大。
1980年到2000年间,复式教学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普遍存在。当时农村地区缺少教师、缺少教室,每一个年级学生数量少,但学生年级数多,要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就要借助复式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复式教学对于当时农村地区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也采取多种改革措施提高复式教学质量、促进复式教学规范化发展。
2001年到2005年间,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中央政策强调撤并小规模学校合理性的前提下,大量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村小、教学点等薄弱学校成为被调整的主要对象,这打破了原本农村教育形成的“一村一小”的格局,复式教学规模缩小,我也正是在这一阶段接触到复式教学的。
2006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入“以适度保留、建设小规模学校导向为主”的阶段。
2010年至今,国家非常重视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全面提高包括复式教学在内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尤其是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办好村学和教学点”,复式教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复式教学采用的是“动静搭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时段对一个年级进行教学,此时段的其他年级只能自己看书、做练习或预习;到下一个时段,教师再给另一个年级进行教学,两个年级交替着进行。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声浪干扰”,教师往往在编班和排课的时候特意将相隔年级放在一个班里,如一年级和六年级编在一个班里,将不同学科排在一节课内,如语文和数学放在一节课里上。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高年级对低年级的学习内容“不屑一顾”,低年级对高年级的学习内容“一窍不通”。因为年级间差异大、学科间差异大,所以教学也只能是“动”与“静”。
这种模式有其优点,就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非常有益,高低年级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利于“以大带小,以小仿大”,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但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一节课的时间被分成若干时段分配给不同年级,教师直接对每个年级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其次就是教师在一节课内教授不同的学科,因为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只能是听和看,回答问题、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压抑,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再次就是教师讲课的声音是“声浪干扰”的主要来源。
记:新复式教学有哪些优缺点?其在推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孙:长期的实践证明,新复式教学可以应用于各科教学,它有这样几个明显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增强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复习与拓展延伸,也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个“两次”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单式班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
第二,对于教学而言,“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新模式,极大地解决了传统复式教学“声浪干扰”顽疾,便于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三,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还会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高年级在帮助低年级时,他当了“小老师”,“以大带小”,其自我成就感获得了满足,为了在低年级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他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提高;低年级在互助互学中,通过观察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在好强心、好胜心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探索高年级的一些内容,当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参与到高年级的学习时,或者他们回答了高年级的一个知识点时,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起到了“以小促大”的作用,这在理念上与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小先生制”是吻合的;
第四,对于社会而言,能保证每位适龄儿童按时就近入学,极大地促进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当然,这种新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学也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学方式单一、专业素养低、职业道德不高的教师面临的困难就会比较大。这就要求职前教育培养和职后教育培训体系中要纳入复式教学模块,特别是师范类教育学课程体系设置中,这在国际上是有做法经验的。我们兰州大学新复式教学团队,目前的深度研究项目主要在甘肃省岷县、华亭市开展。项目将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融合,探索亲近乡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乡村生产振兴发展建设、基于国家课程下的生活校本教育,让乡村基础教育既能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能为学生适应未来乡村生活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价值观。
记:您是怎样从“动静搭配”模式探索到“同动同静”模式的呢?
孙:我本身是教育专业出身,从事的理论研究方向是教师教育及课程论。我一直认为教师教育研究和课程论研究要关注课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关注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而发现其中的原因,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的研究才有实际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问题,也一直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小规模学校的课堂教学变革。
我们团队在发现并总结出“动静搭配”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之后,就特别想对它进行变革。后来,我们采用“走、看、听、思、议、做、研”等多种方式,让自己的理论研究结合现实实际。“走”,即定期走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了解实际情况。疫情之前,我们团队几乎每2个月就会去项目学校实地研究;“看”,即进入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看老师如何上课,看学生如何学习,看课堂环节和结构,看学生学习的态度,看课堂时间投入与产出,看教学设施的使用与成效,通过深入一线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把握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听”,即与教师、学生沟通、聊天,了解他们开展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或疑惑,了解他们需要得到的帮助,寻找问题的症结;“思”“议”,即对“看”“听”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思考,与团队伙伴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措施或解决方案;“做”,即带着团队讨论出来的解决措施或方案,和项目学校的教师一起实施,共同体会,共同反思,共同修改,以保证方案和措施的有效性;“研”,即每一次实践尝试,我们会对整个过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提炼理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于2009年最终探索总结出“同动同静”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经产生,就在甘肃多地乡村小规模学校落地实践。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指导教师使用这一模式开展二级复式教学(1-2年级低学段班、3-4年级中学段班、5-6年级高学段班);在音乐、美术、体育课堂中,我们指导教师使用这一模式开展不分级的音、体、美课堂教学(1-6年级为一个班)。在规模稍大的学校或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中,我们指导老师应用这一模式展开单班复教的课堂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了“一个主题,两个打破”的理念,当时这一理念非常先进,与目前基础教育开展的跨学科教学理念相同。但我们这个提法更高一层,也就是不仅要跨学科,还要跨年级。之所以提出“一个主题,两个打破”,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小学教材在整体框架上具有明显的分科特点,但框架之下的具体内容中,又往往蕴含着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如小学语文课文《小壁虎借尾巴》蕴含了动物学方面的知识,《看雪》蕴含了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影子》蕴含了物理方面的知识等。同样,小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也有类似现象。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各类学科信息,进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儿童从不同角度认识完整的生活世界。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团队在新复式课堂中围绕某一学科的内容,确定一个教学主题,在教学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打破”年级间的界限,进行年级间的互助互学。这里的“主题教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根据两个年级教材内容反映的主旨,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二是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把握好“主”与“辅”的关系。“主”是教学重心必须围绕两个年级的学科教材内容,“辅”是在此基础上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三年级语文课文《燕子》与四年级语文课文《忆江南》,这两篇课文都与春天有关,教师就以“春光美”作为两个年级的学习主题。在“同静”环节中,教师以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各年级学生围绕各自教材内容展开课文朗读、词语积累、想象表达等语文学习活动;在“同动”环节中,教师依据各年级学生的交流反馈,引入歌曲《小燕子》《忆江南》,让全体学生一起唱跳春天的欢快,一起在乐曲的伴奏中诵读吟唱古诗;随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共同欣赏春天的光彩夺目,品味北方与南方春天不同的特点;下一步,教师启发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对不同地域春天的描写,引出方位知识、面积单位换算、距离单位换算等数学知识,以此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适时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英文单词……最后,全体学生在歌曲《春天在哪里》中结束学习活动。在这节语文复式课上,各年级学生始终围绕着各自的课文内容,诵读、遣词造句、想象理解感受课文描写的意境,但在这个过程中又穿插了音乐、舞蹈、美术、英语、数学、社会等学科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课文,感受春光美,建立大语文观。
新复式课堂中实施突破学科界限、突破年级界限的“主题教学”,增加学习任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易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课堂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又让高低年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取长补短,改善偏科情况,实现全面发展。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复式教学的?
孙:我是2001年接触到复式教学的。2000年甘肃省教育厅申请到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叫“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这是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的双边合作项目,用于支持和促进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实施地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和政、康乐、积石山和东乡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实现项目使更多的儿童接受并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减少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的目的,项目从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入手,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在全省组建了一个由20多位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教师培训团队,我也是其中之一,我的参与纯属机缘巧合。我当时在甘肃省教育学院工作,之前学校推荐的是一位任财务处长的男老师,名单上报教育厅后被退回,从性别公平的角度考虑要求换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女老师,因为教学副院长“误入”我的教室听课而知道了我,就直接点名换成了我。项目主要从教师的实际教学出发,先后从学科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辅助、教学研究四个领域编写了14门培训教材,其中有一个模块就是复式教学。当时团队里没有一个人申请参与这个模块的编写,我也只是在上本科期间的课本中见过这个概念,具体也不是很懂。可能是因为我本科学的是教育学、当时从事的工作又跟教育相关吧,项目执行负责人、省教育厅师范处白克力处长就点名让我和其他三位老师组成小组,由我负责编写这个模块,同时承诺给我配备一个懂复式教学的专家。这个专家就是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副局长马钧老先生,他作为课题组的顾问到了我们编写小组。马老也是教师出身,他曾经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会议和项目,对复式教学、特别是甘肃的复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
记:现在您的团队是个什么样的规模?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孙:目前我们中心(兰州大学西部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有三个团队近百人。
第一个团队就是我负责的做了二十多年新复式教学工作的团队,目前有36人,主要有两块任务,一个是我们目前在甘肃岷县开展复式教学教师培训的深度研究项目,另一个是在平凉市做新复式教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主要也是教师培训和相关教学支持及研讨活动。这个团队从最初的探究阶段到现在的成果推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高校、教科院、县教研室、中心校、教学点等单位的教师、校长、主任、局长等参与进来,特别是一线从事复式教学的老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研究团队,前前后后大概有100多位,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才使得新复式教学成果被称之为“最接地气的教学研究”。目前团队有几位核心成员,一个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曾涛,再有一个就是康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马富有和省教科院的马金玲,此外还有几位从事教学的学科教师,其中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老师,也有一线教学人员,大家在一起集体备课,从教案设计、课桌凳的摆放到课后反思等环节一步一步的研究。如做教师培训的展示课,这些老师的教案设计几乎都是团队集体打磨出来的,有的甚至还要提前预演,用手机拍成小视频研讨。我们希望这些老师能够将他最好的教学状态展现给接受培训的老师,因为他们来自一线、和一线老师有着天然的亲情关系,而且从事复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感受、所思所想最具有说服力,比如华亭市的李满学,康乐县的康兰兰老师等,都是我们非常出色的一线老师。
第二个团队就是明德教育公益项目的教学团队。明德教育公益项目从2003年项目启动初期的“建房子建校舍”,到2008年至今的“建队伍建品牌”和“建空间建资源”,体现了王永庆老先生“永续经营”的理念,形成了明德教育公益项目的完整体系,是台塑集团在大陆教育扶贫、捐资兴学的典范。2012年我受邀加入该项目,目前组建有28人的教学团队,涉及云南、重庆、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吉林、内蒙古、宁夏、河南、安徽十一个省的明德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也越来越突出教师的自主发展,并且成为师范教育“另类范式”的标志,加之目前教育部及各师范学院围绕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国培”“省培”计划不胜其数,依靠项目搭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做法在业内很受欢迎。我们的项目就是以上海刘京海校长优秀团队精进教学设计为蓝本,面向明德小学教师和当地教研员,采取有奖征集的方式鼓励大家创作语文、数学、英语的优秀教学方式,突显教师自学为主、自主发展,同时,这也为明德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绿色通道。截至今年,我们已举办四届教学设计征集活动,有1545校次和7269人次参赛。
第三个团队是明德教育公益项目面向乡村校长的学校发展计划,在上述十一个省教育厅项目办的支持下组建了31人的团队,计划涉及1598所乡村学校。自2012年起,台塑集团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与教育跨界结合,在内地11个省的明德小学推行学校发展计划,使学校发展有标准、能操作、能量化、能监测,助推明德小学步入内涵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12月,在上海华东师大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2017年年会上,《明德小学学校发展计划教育行动研究》从全国报送的众多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首届教师培训最佳实践案例一等奖,我应邀参加会议并做了经验分享。此次年会共评出八个一等奖(最高奖项),明德项目作为唯一公益性项目获此殊荣。“非常专业”“非常务实”,是与会专家对明德项目的一致评价。明德小学学校发展计划是一个教育行动研究项目,它不仅是具体落实教育部要求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一个典范,而且也是企业与教育跨界结合的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团队,无论是20年前的新复式教学团队,还是近几年新组建的团队,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部是团队的成员。他们在项目中承担了很多工作,同时这些项目也对他们的学术成长和人生目标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发展平台。例如2003至2009年的研究生,跟着我跑了许多地方、许多学校,由彭文涛、马彩云、王秋贤等人发起了每月节省10元钱的募捐活动,资助会宁县项目校的孩子们;徐来群、孙伦轩、李洛丹等每次去项目校也都会带图书、学具和零食给孩子们。至今他们还在说“在学校印象最深的就是与老师一起下乡的经历”。现在天津科技大学任教的2010年毕业生黄坤的硕士论文《教育科研背景下教育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模式研究》,就是从复式教学项目入手,从纵向的项目运行过程和横向的项目所体现的合作性质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与描述,再现了项目的真实原貌,为教育专家与复式教师合作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正反面经验。
2010至2016年是新复式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阶段,在“国培”“省培”项目中,这期间的研究生负责管理组织培训活动、联系各地专家学者、下校参与教学支持活动。2015年至今,受明德项目的委托,成立了以我指导的研究生为主体的兰州大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目前有16名成员,其中11名虽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干部、高校教师和在读博士,但他们为乡村教育服务的初心不变。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负责的省份,随时解答校长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对校长在平台上的网络自学、学校发展水平诊断、学校发展计划撰写等给予技术支持和文本审阅方面的帮助,同时为明德项目办和十一省教育厅提供相关数据分析报告。正是由于明德项目的全程参与体验和大量的实践调查,使学生逐渐养成了问题意识,他们的研究不再是“无病呻吟”,变得有话可说,有了一定的启迪意义,如2017年谷秀琴的硕士论文《“三阶段一体化”校长研修模式研究———以明德教育公益项目为例》、2018年肖佳的硕士论文《学校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研究———以明德教育公益项目为例》、2019年姬鹏华的硕士论文《农村小学规模适度性实证研究———以明德品牌建设工程项目为例》。这种农村教育非常丰富的社会实践,被研究生拿来进行理论研究,又来阐释农村教育的伟大实践,这恰好就是学术研究最大的关怀。
记:在宣传和实践新复式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孙:我认为最困难的是大家对复式教学的再认识问题,很多人对复式教学不了解、不理解,进而产生歧视。比如2012年省教育厅关注到我们的研究成果后,邀请我们申请“国培”“省培”项目,在这个项目的申报答辩环节,我们就遇到了来自某县的一位行政官员的明确反对,他当时是答辩专家,说从事复式教学的都是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是被撤点并校的对象,并且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地区几乎没有这类学校,而我答辩中介绍的研究成果恰恰就是以他们当地为范本的,我们在当地研究了三年。当时我很委屈,从答辩会场出来以后哭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时候是受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的欢迎的,因为从事复式教学的这一群体较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在与我们团队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我们是来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来帮助他们的,所以都还是非常欢迎的。
记:您从事复式教学研究实践这么多年,有没有对您影响和帮助比较大的老师呢?
孙:当然有啊。我在兰大经济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导师李宗植先生就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他对我的影响尽管和复式教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在为人处世、为师教学、专业精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这也为我后来倾心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复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例如我总说“学了经济就多了一双看问题的‘眼睛’”,这双“眼睛”帮我从经济学的角度发现复式教学中的问题。2012年国家撤点并校叫停后,对乡村教学点进行大量教学设备投资,当时我就发现,这些教学设备大量投入,为乡村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先进的设备在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与电子白板配套的教学资源等,老师们不考虑学生情况,直接照搬或直接播放替代自
己上课;再比如,规模效益这个问题,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一定规模才有效益,甚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但是把它嫁接到教育中是不是也成立?带着这个问题,我指导研究生姬鹏华做了农村小学规模适度性实证研究。
此外还有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的马钧老先生,甘肃教育厅的马培芳主任,天津教科院的王德苓老先生,江苏无锡师范的李光伯老先生,他们都是从事复式教学研究的前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复式教学的研究方面就已经非常有建树,目前这些老先生除马培芳主任健在外,其他的三位都已经过世了。在我们20年复式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他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现在我手里面还有大量他们保存下来的资料。比如王德苓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她把一生积攒下来的复式教学方面的资料,委托她的爱人和女儿从天津坐火车专门到兰州送到了我的手里。再比如李光伯老先生,到9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在电话里与我沟通收集资料编写中国复式教学史,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出版,同时免费赠送给复式老师。这些老先生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本书,一些资料,而是让我享受一生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坚持,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王老在去世的前几个月,仍然和这几位老先生组织全国性的复式教学研讨会,给中国教育学会建言献策,准备恢复复式教学专业委员会并放在兰大,因为甘肃有更加合适的土壤。可惜的是一切都迟了,不久几位老人先后故去,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记:您对复式教学未来有什么期待?
孙:我认为复式教学不会消失,还会从农村延伸到城市的基础教育,从小规模学校延伸到大规模学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复式教学所蕴含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
首先,复式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年龄小但智力水平发展快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高年级的内容,对于年龄大但智力发展水平稍缓慢的学生来说,可以有重复学习的机会,这种跨级学习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其次,复式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过程。它所实施的年级之间互动,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化等方面有积极的发展。因为在相互帮助、相互观摩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技能,还可以潜移默化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在高年级帮助低年级、低年级参与或超越高年级的学习互动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助人过程就是自我成就的过程,参与过程就是自我挑战过程。爱人助人的社会化因素逐步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再次,复式教学可以将“分层教学”的理念有效转换为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即将班级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以复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组织不同水平小组的学生进行互助互学。
最后,复式教学不仅仅对学生发展有积极影响,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教师的学生观,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者,而是通过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探索、体验、发现、总结,进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感,获取方法;它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复式教学是跨级教学,它要求教师熟悉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知识结构,也要求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在“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它更是要求教师熟悉各科知识。可以说,复式教学可以促使教师真正成长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专家型教师。
我们的成果在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就被推选在中国教育学会官网资源服务平台上展示(只有144项成果展示),并且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内容,同时被选为国家级优秀成果推广示范区三年推广成果之一(2014年和2018年两届优秀成果中有66项成果被推广)。2021年底,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提到:聚焦围绕推动落实乡村振兴计划,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乡村振兴战略相接的中央部署的重大举措,比如说兰州大学“同动同静复式教学”的成果,逐步形成菜单式培训的模式,通过云端课堂、虚拟合作、以研促教,找到了出路,提供了路径,形成了“兰大模式”。今年4月初,西南大学来函,拟将新复式教学成果收入西南大学规划教材《基础教育学》,作为基础教育相关理论的主要实践支撑材料。这一切就足以说明新复式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未来的教育,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有选择性。新复式教学实际上是各类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初心”。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也落实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
来源:兰州大学报
文:任妍 李晓源
编辑:王瑛
责任编辑: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