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一个故事(不一样的抗战故事)
抗日战争的一个故事(不一样的抗战故事)“文思豆腐是淮扬菜,却是日本刀工;鸡蛋饭是日本料理,却有西洋烹饪法和中国模具。”中国厨师博采众家之长,中西合璧,中日合璧,温润暖胃,清新爽口,自然赢得了孩童的喜爱,扳回了一局。副领事的7岁儿子,体弱多病。中日厨师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大显神功。中国厨师的鸭子,“肥而不腻,皮焦脆,肉软糯,汤清爽”。日本厨师的烤牛肉,“鲜嫩带点血丝,甜美生鲜,入口即化”,“冰火两重天”,狂牛奔火场,猛虎啸雪原。在创造力、营养搭配、制作工序上,中华料理输给了日本料理的清洁,严肃,奋发。复赛:文思豆腐汤与鸡蛋饭VS梅子味噌汤与乌龙汤面
(17)猎舌师
这是小说集中篇幅最长的一篇。
如果不考虑战争因素,把它放在现在,就是一场精美绝伦的国际级厨王争霸赛——中国淮扬菜与日本和食之间的美食碰撞。
初赛:“一鸭三吃”泥炉烤鸭VS“冰火两重天”烤牛肉
中国厨师的鸭子,“肥而不腻,皮焦脆,肉软糯,汤清爽”。日本厨师的烤牛肉,“鲜嫩带点血丝,甜美生鲜,入口即化”,“冰火两重天”,狂牛奔火场,猛虎啸雪原。
在创造力、营养搭配、制作工序上,中华料理输给了日本料理的清洁,严肃,奋发。
复赛:文思豆腐汤与鸡蛋饭VS梅子味噌汤与乌龙汤面
副领事的7岁儿子,体弱多病。中日厨师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大显神功。
“文思豆腐是淮扬菜,却是日本刀工;鸡蛋饭是日本料理,却有西洋烹饪法和中国模具。”中国厨师博采众家之长,中西合璧,中日合璧,温润暖胃,清新爽口,自然赢得了孩童的喜爱,扳回了一局。
决赛:中式“鱼”菜系VS日式“怀石料理”系列
中方大厨挑战传统技艺,在厨具、食材选择上大胆创新,“泉涌鱼儿跳,春暖故人来”、“肚里乾坤大,春风岁月长”、“桃花春水问鲤鱼”、“万点春色愁如海,火树银花盼归人”、“锦绣山河处处春”,温润如绵,内涵深远,让食客吃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日方厨师“上瀑布飞溅,蕨菜正发芽,春天已来临”,气势如虹,“如突然喷发的富士火山,锐不可当”,用胡萝卜雕刻而成的弥勒佛,内瓤填上茭白、草莓和大樱桃、苹果等馅料,“佛浴春江”,极富生活的艺术和想象力,超越了厨技对饮食的理解。
双方对决,各有千秋,不分上下,最终经过食客评定,和局。
餐桌上的和平,背后却是现实的家仇国恨。
一年之前,日军占领了南京城,6个星期不封刀,见人就杀,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血债累累,几十万屈死的亡灵不散,活着的中国人不会忘记!
歌舞升平、美食欢宴的背后,不是厨师骆宁安苟且偷生的无奈,而是强烈的民族仇恨在升腾。
小说中,中日厨师的矛盾心理对决贯穿小说始终。
——中国百姓安宁祥和的小院VS日本士兵惨无人道的杀戮
——中国厨师食材丰富无比、变化多端,制作花样繁多VS日方厨师拥有杀手的冷静和屠夫的坚韧
——中国厨师利用厨艺猎舌,违反厨师职业道德的自责VS日方厨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
军人杀命,书生诛心,料理猎舌。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眼睁睁看着至亲被日军杀戮,仇恨转化为了复仇的力量,他潜入日本领事馆担任厨师,成功策划并实施了一场猎舌行动,震惊日本朝野,摧毁了他们疯狂侵略的狂热信心。
国恨家仇之下,安有完卵;国破家亡当前,谁能泰然处之。全民皆兵,同仇敌忾,誓死卫国,义无反顾,厨师做得到,任何一位有着血性的中华儿女都能做得到!
仇恨何以化解,唯有中日之间不再发生战争!
(18)五三
五卅惨案,蔡公时刚刚担任一天的山东交涉公署负责人,他义正言辞,斥责日军侵略行径,被残忍杀害。与这位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一同赴死的,还有十七人。
谁能想到,若不是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日军的罪恶行径可能无人知晓。
一个以卖甏肉干饭为生的小人物——房吉禄,老实本分,勤劳诚恳,善良淳朴,偶然中触摸到了一只历史的蝴蝶。
他把自己的衣服和钱给了死里逃生的张汉儒,帮助这位从山东交涉公署惨案中得以幸存的勤务兵离开济南城,才让这段历史昭示天下,日军侵略行径原形毕露。
房伟老师在小说里写道:“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将消散。和慷慨就义的蔡将军相比,我注定只是一个普通凡人,但凡人有了坚守的意义,也就有了心灵的安顿。凡人也就同样可以走入历史。”
英雄创造了历史,推进了历史发展进程。凡人凸显了英雄,造就了英雄。我们的社会中,最多的就是如房吉禄老先生一样的凡人。他们同样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结束语:
人类是高等级智慧动物,也是最残酷的物种。动物之间不乏争夺领地、食物的搏斗,它们也会拼得你死我活,却只是个体间的竞争而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人类的斗争不仅仅是争夺领地和食物那么简单,更深层次是权利和金钱的追逐。古往今来,多少次朝代更迭,多少次外族入侵,让中原大地饱受战争的蹂躏,也在民族潜意识里植入了深深的恐惧与焦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这些恐惧与焦虑,激发起了中华儿女面对暴力时的反抗。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以四万万血肉之躯,奋勇搏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树一帜,坚定地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屈之旗,指引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回溯历史,自唐朝以来,中日之间共发生过五次战争,即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五次战争中,影响最大,历史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就是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房伟老师在浩如烟海的抗战历史资料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视角,缜密的逻辑,平实的语言,还原了那段血腥的岁月中千千万万个生命。
他们有血有肉,内心矛盾,挣扎且痛苦。他们渴望和平与美好的生活,但又不得不被卷入到残酷的战争中。为了活下去,他们在屈辱、恐怖、惴惴不安中生存,被焦灼、无奈、悲愤的情绪裹挟,麻痹的神经、压抑的欲望、扭曲的心灵、痛苦的涅槃、升华的灵魂,演绎着人间的真实。
房伟老师的确是大手笔,对灵性和人性的捕捉,敏锐犀利,入情入理。每一篇小说的情节设计都奇特巧妙,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恍然入梦,身临其境,不忍卒读。我不懂得高深的文学批评理论,唯有再三品读,从中找到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冷酷背后的温暖,疯狂杀戮的无奈,无情报复的麻木,痛定思痛的反思。
我们都深信:暴力不会得逞,和平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