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林伯渠、蒋翊武、宋教仁、滕代远、翦伯赞、覃振、粟裕、廖汉生、李烛尘、辛树帜……从晚清时期建立的西路师范学堂开始,这些出现在近代史书中,常德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成为政治家、革命志士、爱国将领、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之前,他们年轻的脚步,曾反复在这一块土地踏足。这样的寻找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我们沿着校园左侧步入一条中国传统长廊式建筑,一眼看见数根黑色方柱上矗立着铜塑的半身人像时,突然感觉像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油然萌生肃然的敬意。寻根·传承初春时节,常德市第一中学。温暖的阳光下,学校白色的拱型大门巍然壮观;树阴掩映间,数幢的现代教学楼各具特色。昔日“外缭以红墙,周回若千丈”的王府早已在时光中隐去踪迹,无从回味。除了两棵树。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1)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2)

400多年前,这里是明朝的荣王府。相传1598年,被封为荣定王的朱翊鉁亲手在王府内栽种了两棵银杏树。

这位被地方史书称为“经史无所不窥”的文人王爷肯定不会想到,这两棵寓意“福被于后世,恩泽及子孙”的银杏树,会在400多年后,以一种精神图腾的方式,惠泽一方莘莘学子。

典籍的翻找和考据或许让人感觉枯燥无趣,但围绕两棵树的经络探寻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走向,这样的话题,足以让我们兴味盎然。

关 键 词

寻根·传承

初春时节,常德市第一中学。温暖的阳光下,学校白色的拱型大门巍然壮观;树阴掩映间,数幢的现代教学楼各具特色。昔日“外缭以红墙,周回若千丈”的王府早已在时光中隐去踪迹,无从回味。

除了两棵树。

这样的寻找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当我们沿着校园左侧步入一条中国传统长廊式建筑,一眼看见数根黑色方柱上矗立着铜塑的半身人像时,突然感觉像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油然萌生肃然的敬意。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3)

林伯渠、蒋翊武、宋教仁、滕代远、翦伯赞、覃振、粟裕、廖汉生、李烛尘、辛树帜……从晚清时期建立的西路师范学堂开始,这些出现在近代史书中,常德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在成为政治家、革命志士、爱国将领、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之前,他们年轻的脚步,曾反复在这一块土地踏足。

这一切,校园内的两棵树可以作证。

115年的光阴流转,校友的几番沉浮,校名的几度更改,校员的几代更替,校园的几次兴废,银杏树避过了战火的硝烟,逃过了粗暴的砍伐,躲过了划属他地的命运,仍固守在校园的一角。

此刻新芽未绽,挺立高楼之间的两棵古银杏只剩下皱褶纵横的枝干,尽管逼仄土地限制了伸展的空间,我们仍能从满地落叶中想象它美如华盖的姿容。

※ 思 考 ※

“敬”“勤”“勇”“公”这制定于1934年的四字校训被制成精美的板匾,悬挂在学校的行政办公室,典雅厚重。8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学校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和训诫。怎样从丰沛的土壤中汲取充分的养分,在历尽沧桑后续写新的繁盛?“一中人”从校园两棵古银杏的视觉与经历中追本溯源,在错综复杂的文化根脉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差异化教育案例(两棵树带来的文化思考)(4)

关 键 词

塑魂·合力

其实,最初把两棵银杏树与校园文化联系起来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读书社。

时间已是2012年。此前,这个名声赫赫的百年老校一度遭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不满意的声音充斥在耳,三湘名校的光环何以黯然失色?

如何远离功利与浮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取名“银杏”的读书社悄然诞生了,新上任的校长唐会荣给自己封了一个社长的“官”。

静下来读一本书,慢下来想一件事。“唐社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似乎并不高。读书社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几十人再到一百多人。静读、思考、研究到实践,几乎就是这样一种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全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慢慢发生了改变。

老师们爱学生、爱讲台、爱学校,比课堂品质,比岗位奉献,比教育境界。物理老师讲国学,校内校外圈粉无数。作为文理兼通的佼佼者,副校长成程一出手便有不凡表现。学校纪检书记杨智慧则把《我说民国大师》开设成了精品课堂,并整理成册。2017年,这本书获得湖南省“双百工程”著作奖,2018年将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其他教师的优秀作品一样,这些内容被编录在微信公众号“书韵闲话”中,在社会上影响广泛,屡获赞誉。

思想活跃,教研深入,课程规范,课堂灵动,质量上乘。围绕这样的评判标准,学校“银杏奖”出台,每年评选出系列标兵70余人次,奖项涵盖了教育、教学、教研、服务、科技创新、文明建设等8个方面。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统一。如今的市一中,每学期开设了28门校本课程,甚至军训、升旗、课间音乐也开发成了课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课程文化,由此引来上海、北京、深圳、西安等兄弟学校的参观仿效,2017年11月在江苏全国教育论坛上受到推介。

“尚真尚实,自觉自为,合心合力,共生共荣。”这条标语张贴在每一个教师办公室,成为全体教师共同向上的精神风骨,“银杏奖”便是教师心目中的行为标杆。

※ 思 考 ※

手中这本厚厚的《做一中特质的人文化读本》,淡蓝底色的封面,两棵苍翠的银杏树隐约可见。从银杏文化提出来那一天起,这两棵树的形象便频繁地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上、会议视频的PPT里、班级的微信号中。怎样凝聚一个团队坚不可摧的合力?“一中人”将银杏这一精神符号深深地镌刻在心上,并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关 键 词

展枝·树人

在市一中,一封信,是银杏文化最质朴的呈现方式之一。

“每个入校的孩子都要写一封信,或写给校长,或写给校友,或写给30年后的自己。”学校学生科副科长龚昆明说。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2013年的教代会上,唐会荣校长首度提出了“为学生3年和30年着想”的办学主张。当年,湖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落户常德市一中。

2015年6月,市一中398班蒋政儒登上了全国优秀期刊《发明与创造》(中学生版)封面,这个初中时期成绩平平的网游玩家,变身创新达人,逆袭成为同学眼中的“学霸”人物,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最美中学生”荣誉称号。

“学校不应该是唯分数论。”在市一中教育者的意识里,即便是高中,也应该让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努力激活学生成长的自觉,让学生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

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中学生商业模拟挑战赛,市一中商业社荣获“最佳社团”奖,学生程泱瑞获得“杰出CEO”奖,学生苏俊睿获得“最佳模拟政府成员”奖。

在银杏文化的催生下,班级文化设计、“美丽寝室我的家”寝室文化设计等比赛纷纷出炉;独立音乐社、街舞社、模拟联合国社等20多个校内社团相继成立,社团文化招牌亮眼,活动不断;一中官微及班级公众号、校刊《三月》、校报《铎声报》、校园电视台、“银杏之声”广播站红红火火,文化的气息弥漫整个校园。

“一中所追求的就是要实现成才与成人的和谐统一,实现升学与素质提升的完美结合,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相融。”唐会荣说。思考

“做一等学问,修一等美德,成社会栋梁。”短短的15个字,完美地表述了“一中人”对于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银杏文化对于“一中人”的象征意义,根深干直的生长,枝繁叶茂的萌发,最终的指向都是源于对自然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敬畏。对一棵树如此,对一个人,亦如此。

《常德日报》3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

作者:龚兴建 徐志雄 王敏

(来源:常德市一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