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海韵教育如何让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走向)
怎么不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海韵教育如何让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走向)集体备课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即这一课要教什么?培养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而现在的集体备课由于缺少备课前的准备和统筹,教师们毫无准备地坐在一起,即便是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也是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框架,也没有最终目标,导致集体备课质量不高。这样一来 教师回到课堂时,还是习惯于按自己的预设方法去教授学生,导致集体备课环节无意义。(二)指向性差(一)流于形式教师不重视集体备课,认为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在小学尤为常见,大多教师认为小学所教授的知识非常浅易,教师怎么教都能完成教学任务,教研式的备课根本就没有必要。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小学生特殊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学习质量较低、理解力较差,教师向他们传授知识,培养其核心素养,其实要比中学教学要难得多。受传统集体备课习惯的影响,形成会议式集体备课。在过去,集体备课的内容大多是学科组长给教师们开会,安排任务,很少涉及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的共识。当下,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校本研修层面的以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形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抱团协作机制,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指向教学质量的整体优化。
但集体备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跑偏”的现象:对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压根没有做好准备,各说各话,缺少该有的业务交流讨论,倒反而成了家长里短、天南海北闲聊的“联欢会”“八卦场”。
如何让集体备课从敷衍应付式的形式主义,走向“众智成城”的积极参与?真实情境中的学校,该怎样引领、激活教师,真正实现集体备课的“提质增效”?
一、教师集体备课成效差的原因
(一)流于形式
教师不重视集体备课,认为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在小学尤为常见,大多教师认为小学所教授的知识非常浅易,教师怎么教都能完成教学任务,教研式的备课根本就没有必要。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小学生特殊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学习质量较低、理解力较差,教师向他们传授知识,培养其核心素养,其实要比中学教学要难得多。
受传统集体备课习惯的影响,形成会议式集体备课。在过去,集体备课的内容大多是学科组长给教师们开会,安排任务,很少涉及教学方法的讨论。还有的集体备课内容为一名骨干教师讲经验、讲策略设计,其他教师作为倾听者而不发表任何意见和建议。这两种会议式的备课都使备课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用。
(二)指向性差
集体备课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即这一课要教什么?培养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而现在的集体备课由于缺少备课前的准备和统筹,教师们毫无准备地坐在一起,即便是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也是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框架,也没有最终目标,导致集体备课质量不高。这样一来 教师回到课堂时,还是习惯于按自己的预设方法去教授学生,导致集体备课环节无意义。
(三)有始无终
集体备课的目的为提升某一节(或某一阶段)课的教学质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集体备课,应成为将来教师们教学的模板,即便是没有参与过备课的新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模板直接完成有质量的教学。
然而,现在的集体备课忽视这些具体目标,只针对某课的教学内容,而不着眼于备课成果的长远价值。表现在教师在课前集体备课,在课后却忽视进行反思、交流、优化、调整的环节。备课成果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解决,这样的备课效益低下。
(四)转化率低
转化率低是指教师们经过集体备课之后没有真正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成果。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教师对备课成果并不认可,认为还是自己的那一套教学设计更有效,而且自己用着更顺手;二是教师本身的素养较低,不能领会备课成果的要领,无法全面掌控课堂。这可能会导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其他教师,不能在实际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忽视课堂总结环节。
二、集体备课提质增效的三大关键点
(一)教研组长的专业引领是有效集体备课的支柱
教研组长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使活动目的、主题明晰,使活动和谐、理性,使活动得到拓展、提升。要使活动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研组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活动前准备充分。在集体备课之前,教研组长要根据活动的主题,进行详尽的备课,从专业理论与教学行为层面去分析问题。具体要做到:分析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各环节设计思考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预设在备课中教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教研组长才能在教师备课研讨过程中随即应付,灵活展开,把准方向,运筹帷幄。
活动中启发引领。在备课活动中教研组长应做到:注意发现教师的亮点、难点困惑的地方,并指点迷津要在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提倡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进行价值判断;当讨论过程中话题偏离主题时,教研组长要及时地让组员言归正传,同时又要善于倾听,不轻易打断教师的话,并给予教师大胆表现、思考的机会;要善于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如,以问题的方式介入,以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在教师间观点不一致时介入,激发教师间理性的辩论等等。
活动后梳理总结。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得到的收获和体会、形成的教研成果,教研组长要带领教师们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既有教师的教学的方法、策略、行为,又有教师的理论思考和理论的提升,并把备课的成果以教学方案形式体现出来,让备课老师们在“回味”中为以后的教师个性化备课与教学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二)在集体备课中甄别问题的价值点
学校的集体备课主要突出时效性、全体性、研讨性、经常性、互补性五个原则,其中“实效性原则”是体现集体备课高效、高质的最重要因素。备课教师们要准确把握教学理念、突破教材重点与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甄别问题要着眼于整体研读教材
新课标要求在重点的确定上关注基础性,重视整体研读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考量一节课与前后内容的关联程度。要把本节课中对学生发展最具有基础性、最具有支撑性的东西作为权衡教学重点甄别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出发点。这就使得集体备课中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2.甄别问题要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研讨时,要认真甄别大家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想”,能不能帮助学生发展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甄别问题要着眼于突破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研制上关注发展性,在难点的化解上关注普及性,在目标的落实上关注长效性。集体备课究竟研究哪些问题,关注哪些焦点,解决哪些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备课组要着眼于突破重点和难点,以此为甄别问题的主要标准。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扣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要“一语中的”、要“一针见血”、要“直奔中心”。
(三)丰富集体备课形式,激发教师积极性
集体备课是一个“个人—集体—个人”的过程。但是,形式单一的集体备课会让教师失去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化的集体备课,尝试引进多种优秀的集体备课模式,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不断成长。
1.固定时地式集体备课
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场所、定主题,组员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中心发言人要有书面发言稿。
(1)基本四原则
实效性:解决教学流程设计和重点难点突破等实际问题。
合作性:每人把各自准备的备课资料和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沟通,集体设计的教案课件实行资源共享,并去粗取精、不断完善届届相传。
针对性:大家针对具体问题相互探讨,各抒己见,进而整合出最佳方案,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总结性:每次活动安排一名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与体会,通过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双赢。
(2)基本三程序
二定:定课题,每次备课组活动先拟定讨论课题,诸如每个专题中重要板块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学生学情的分析等;定主讲人,确定每次备课活动的中心发言人,主讲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所讲内容的提纲。
三备:备计划,依据相关指导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备教材,捕捉教材中的重要信息,将知识点联结成知识网络;备教法,备课环节中最不能忽视的是学生,要根据不同类型班级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制定阶段教学方案。
四明确:明确考点和重难点,明确能力增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明确现实连接点。
2.课例式集体备课
除常态化的教材式集体备课之外,学校还可设计“课例式集体备课”模式,即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教师围绕一个教学课题,多次重复进行备课、上课、评课及反思,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精品教案。
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将其他教师生动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例子用来指导自己的备课活动,突破了传统备课仅重视书面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局限,丰富了备课形式和内容。
例如,学校四、五、六年级数学组围绕“倍数和因数”专题,进行了一次课例式集体备课。首先,四、五、六年级数学组进行“同课异构”预赛,在校内研讨后形成具有各年级特色的教案,再由各年级推选出一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决赛。参赛选手通过精心准备,充分展示了不同风格的活动单导学”数学课堂。
课例式集体备课模式让“同课异构”的竞赛更具特色,引发了参赛者智慧的碰撞,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持续的研究,能将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作为深化备课的“营养成分”,能够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一次集体备课中就完整经历备课、上课、 听课、评课及教学反思的研究过程,从而强化他们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问诊反馈式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虽然有了“共案”,也有了基于“共案”调整与改进的“个案”,但由于接受新理念的学习机会较少,教师有时呈现出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艺术过于陈旧。学校应定期邀请名家入校,传授新理念、新教法,并积极搭建教师日常交流碰撞的平台,促进共同学习进步。
专题沙龙研讨:学校可邀请市教研室研训员、特级教师等教学专家对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问诊把脉。专家的即时评点和独到见解能为学校青年教师指明成长的方向。教师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修正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最终形成“问诊反馈课”。
集体备课的终极目标直指课堂,有效的研讨、多样的课堂是呈现集体备课成果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需还构建多样式的研讨课堂,为集体备课的成果展示搭建平台,使集体备课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课堂开放课:学校可开展每月一次的“班级开放日”,开设“课堂开放课”,要求教师课堂对全校开放,所在年级组的教师分课到人进行随堂听课,填写反馈单,提出课堂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附上改进方案,并在交流时逐一发言。
课堂过关课:为使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单导学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学校还可安排“过关课”。各年级学科组长组成工作组,为执教者的“过关课”打分,得分在90分以上可取得合格证书,90分以下需在整改后重新过关。
4.揣摩名师式集体备课
双循环赏析揣摩名师课堂实录。首先,教师认真阅读课堂实录,再整体观照实录、提炼实录基础上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然后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称之为修炼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上得了天”——就是学思想;另外还要让教师“下得了地”一一就是学技术。即把教学理念还原成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再还原成课堂实录。
在对比中学习各师课堂视频。首先,让教师在不看视频基础上,思考假设我上这节课会怎么上?写出自己详细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其次,观名师课堂视频,揣摩各师这节课是怎么设计的。再次,思考名师这样设计背后支撑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最后,比较两种设计异同,借鉴吸收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与课堂视频微格学习。借助播放中暂停还原功能,对名师情景导入、问题设计、课堂用语、课堂评价、教学机智、偶发事件处理等环节进行微格揣摩体验感悟、反思。采用“我会怎么做?名师怎么做?为什么他这样做?还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四问法进行。
还要通过实录与视频比照,深入思考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课堂实录。另外,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异地同质两校、强带弱或专家指导远程网上集体备课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形式。
备课是教师们无止境的自我提升的过程,而集体备课将备课这一个人行为变得更具开放性和融合性。我们坚信:教材钻研有多深,集备就有多精彩;目标定位有多准,集备就有多到位;学情关注有多细,集备就有多扎实;学生习惯有多好,教学就有多顺畅;教师思想有多远,教学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