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句话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这两个字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这5句话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这两个字正在毁掉你的孩子听了童童的话我内心五味陈杂,我一直强势地教育孩子“听话”,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童童弱弱地说:“我不敢,妈妈你不是一直要求我听话吗?我怕你批评我。”“童童……”在一群大人地嬉笑声中,一脸强颜欢笑,附和着的童童显得格外弱小,一阵心疼,赶紧跑过去解围。回家的路上我问童童:“叔叔阿姨们只是玩笑呀,你不愿意怎么不拒绝呢?”
上周末带儿子童童参加聚会,席间我去洗手间回来,发现了这样一幕——
一堆人围着童童问东问西:
“童童,给阿姨背首诗呗。”
“童童,给叔叔唱首歌听。”
“童童……”
在一群大人地嬉笑声中,一脸强颜欢笑,附和着的童童显得格外弱小,一阵心疼,赶紧跑过去解围。
回家的路上我问童童:“叔叔阿姨们只是玩笑呀,你不愿意怎么不拒绝呢?”
童童弱弱地说:“我不敢,妈妈你不是一直要求我听话吗?我怕你批评我。”
听了童童的话我内心五味陈杂,我一直强势地教育孩子“听话”,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
01听话,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控制”著名文学家纪伯伦曾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身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我们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应总是将我们的认知强加于孩子。披着爱的外衣,行着控制之欲。
张姐的女儿,从小就喜欢漫画,成为一个漫画家是她的梦想。可张姐却觉得画漫画是不务正业,好好学习文化课才是一个学生该有的样子,这样以后才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女儿为了让张姐放心,每天认真写作业温习功课,在所有功课都做好的前提下才画一会漫画。
张姐某天晚上给女儿送牛奶时发现了还在画漫画的女儿,大发雷霆,当着女儿的面把她的漫画本撕破并把所有的漫画书丢尽垃圾桶。
声泪俱下地控诉:“我是为你好!等到你长大了便会明白我的苦心。”
可当女儿长大以后回想起往事,损失的仅仅是梦想吗?
周国平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把孩子看作为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女儿喜欢吉他,你却让她弹钢琴,说淑女就该弹钢琴;儿子喜欢那条破洞的裤子,你却说不好看,该选那条黑色的才中规中矩;孩子喜欢文科,你却说理工科更好找工作……
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却从来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总以为我们以为的就是孩子以为的,却没来没有问过孩子,“你愿意吗?”
于是,孩子开始慢慢的放弃挣扎,开始说“好的”,开始学着做一个好孩子。
因为孩子知道,我们最想听到的就是“好的”这两个字,最喜欢的就是孩子听话的样子。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也说过:“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
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将手放开,让他们自己飞翔,而不是亲手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02听话,正在毁掉你的孩子《无声告白》一书中,母亲玛丽琳年轻时想成为一个医生,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她不得不放弃她的梦想。可她不甘心,于是将这种期待转移到她的女儿莉迪亚身上。
她让女儿学习自然科学,并且提前修高年级的课程,一心将女儿培养成医生。
女儿的生日礼物,她送的全是一些医学相关的专业书,从不知道女儿最想要的其实只是一条项链。
她每天给莉迪亚补课,却不知道她已经学得很吃力。玛丽琳对女儿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一定可以的。
潜移默化中给女儿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女儿为了不辜负她的期望,不敢将不及格的卷子带回家给玛丽琳签字。
在母亲面前,优秀女儿和乖女儿的形象,压的莉迪亚喘不过气,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铸成悲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发现,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家庭的过高期望、过度呵护有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家长最大的期待,但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盈满则亏。
适度的期望可以使孩子进步,过多的期望只会让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写道:“杀君马者道旁儿。”
意思大概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别人过分的期待,才让骏马失去了自己,导致马儿跑到超出极限而死亡。
不要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不要指望让孩子按照期望的轨道而行。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父母的陪伴只有小半程。
03让孩子学会拒绝马伊琍曾在直播中提到:女儿爱马有一次在学校回来后和她说,自己在学校和小朋友玩过家家,小朋友一直当妈妈,她很不开心,因为自己也想当妈妈。
马伊琍说:“那你可以提出来啊”。爱马说:“我不敢。”
马伊琍这才发现当初自己培养的乖孩子,变成了不敢提出需求,不敢表达自己感受,不会拒绝的孩子。
因为对女儿爱马太过严格,导致了爱马心里有想法不敢表达出来。这令她非常后悔把爱马向乖孩子方向培养。
从此,马伊琍不再把培养孩子听话作为目标,不再过于严格,希望孩子能够勇敢表达自己想法。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而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那些小时候经常说“好的”,不会拒绝的孩子,长大了依旧学不会拒绝。
小时候那个被抢了玩具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就成为了那个像陀螺般旋转在同事中间承包各种杂活的老好人。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道: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我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的心理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长远。
我们对孩子最大的爱,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学会选择,懂得拒绝。
毕竟我们每个人,终此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真正的自己。
- END -
作者简介:罗小白,教育心理学爱好者,喜欢看书写字,想用文字温暖每一个你。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首发公号:深夜聊育儿(ID:shenyeliaoyu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