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面对新生的祖国,她和同学们非常振奋,"那时候的我们呀,有满腹的热情和力量要报效祖国,心中对未来充满向往,我们要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她立志要献身教育事业,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成长于父亲早逝、弟妹众多的家庭,亲身经历过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又在兵荒马乱、到处逃难中求学,浓郁的家国情怀早已在血脉里根深蒂固。40多年后,于漪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2019年,她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获此殊荣的42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于漪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字:"铸颜雕宰。"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指颜回,是孔子眼中的好学生;"宰"是宰予,被孔子认为"朽木

文/潘彩霞

1977年10月,上海出现一大奇观,电视台直播中学教师讲《海燕》时,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相目睹这位语文老师的风采。

一位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海燕》还有点看头。

讲《海燕》的老师,叫于漪。直播完回到家中,她爱人评价:"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40多年后,于漪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2019年,她荣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获此殊荣的42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1)

于漪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字:"铸颜雕宰。"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指颜回,是孔子眼中的好学生;"宰"是宰予,被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也"的怠惰学生。顾名思义,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不论好坏学生,都要雕琢成器。

这也是于漪一直以来的信条,她的生命里,只有学生,只有教育。

语文教育的门在哪儿

1951年,22岁的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成长于父亲早逝、弟妹众多的家庭,亲身经历过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又在兵荒马乱、到处逃难中求学,浓郁的家国情怀早已在血脉里根深蒂固。

面对新生的祖国,她和同学们非常振奋,"那时候的我们呀,有满腹的热情和力量要报效祖国,心中对未来充满向往,我们要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她立志要献身教育事业,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

白衬衣、蓝裤子、黑布鞋,手里拿着两本书和教案,于漪意气风发地走上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讲台。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2)

青年于漪

这是一个基础识字班,第一天上课,往台下一看,于漪懵了,有年长的干部,有战士,还有劳动能手,年龄几乎都比她大,不由地紧张起来。对着"小老师",学生们恭恭敬敬地喊出"老师好!"她一下子又被感动了。

多年战乱,民族存亡之际,无数人奉献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而她,能够完成学业,并"有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好的老师",于漪深感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带着感恩的心,她孜孜不倦投身工作。

身体的超负荷运转给了疾病可乘之机,严重的胃出血、肝炎相继来袭,不得不缠绵病榻。大病初愈,没办法上课,于漪被学校安排去图书馆。谁承想,因祸得福,三年时间里,她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为后来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1957年,工农中学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年,于漪被调到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担任历史老师。得益于图书馆的读书经历,通过不断摸索,她很快摸到了历史教学的门道,还编了两本历史课小册子。就在她满怀信心大显身手时,领导找她谈话,语文组缺教师,要她"转行"。

"我不是中文系毕业的,所学高中语文都是文言文,老师串讲,不讲究什么教学方法。学汉字用的是章太炎的注音符号,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碰也没碰过,b、p、m、f都不认识,怎么教?"于漪急了。

领导只扔下一句话:"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隔行如隔山,各学科自有自己的性质、功能、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怎么可能一下子驾轻就熟?但再难也要担当,工作就是克服困难。"于漪没有犯怵,天天明灯陪到半夜,语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史,一股脑儿学,硬是通过自学把大学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一门门地"啃"了下来。

对备课也是,绝不含糊。对于历史文章,于漪坚持做到深挖九尺,从作者到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再到遣词造句、语言文字,反反复复推敲、琢磨。

讲《过秦论》时,她要求自己先能熟悉秦汉史,一堂普通的课,最多时候需要20个小时来备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解剖了上百头牛"后,自觉可以了然于胸、游刃有余了。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3)

于漪在课堂

除了独自研究,于漪渴望拜师学艺。当时,语文组有一位"大咖"徐老师,能力超群,但是有点傲然不驯。为了能听他的课,于漪每天主动端茶倒水、擦地抹桌子,可是多次请求,徐老师就是不点头。

令于漪意外的是,有一天,她走进课堂,突然发现徐老师坐在教室后排,顿时又紧张又激动。课文和教案早已烂熟于心,稳定情绪后,她全神贯注开始讲课。

那节课主要是分析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里的人物形象,课堂安静有序,学生认真听讲,于漪自认还算流畅。没想到,徐老师课后一记棒喝:"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

没有觉得委屈,夜晚的灯光下,于漪在笔记本上写下誓言:"我要寻觅,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不仅要找到大门,而且还要登堂入室!"

我就是语文,语文和我融为一体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汪清泉。"此后,于漪不断进取,不断反躬自省,不断去找寻语文教学的大门。

启示来自学生。有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听报告。会议结束,于漪和学生走出礼堂,边走边交流,她说:"今天报告的内容比较好,谈青年学生如何求知如何成长,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有名调皮的男生马上接口:"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说完,还把手里的练习簿打开给于漪看,上面居然画满了一个个计数的"正"字。

于漪愕然了,没想到语病有那么大的危害,再好的内容也会被掩盖。

她联想到自己的教学语言,因为是江南人,又不是科班出身,普通话不纯净,经常不自觉地混杂方言土语;有时脑子转不过来,会下意识地说"呶";思维跟不上时,爱说"但是",其实,根本不需要转折。

这一惊,非同小可,她决心花大力气改善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从拼音开始,不断地查字典,力求把字音读准;其次,每个课前,她都写详细的教案,把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写好后认真修改,可有可无的去掉,不合逻辑的去掉,然后再背出来,口语化。

等车时,坐车时,她就在脑海里"过电影",为此,坐过站成了常事。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4)

于漪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于漪用《后汉书•列女传》中的这句话激励自己。两年"以死求活",她已经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每节课下来,心中都很踏实,没有丝毫飘浮感。

可是有一天,于漪还是生出了挫败感。那天,她照例在课后和学生聊天,有位课堂上从不发言的男同学嗫嚅着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您讲得很好,可惜我不会!"说完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教课,学生没学会,我这个教师合什么格?自认为讲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学生不会呢?"后来一次课上,讲完后,于漪特意让每一位学生复述,想看看学生究竟能吸收多少,结果,最差的还不足20%。

一番反思后,于漪找到了症结:忽略了人。在教学心得里,她这样写道:"学习者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教学。"于漪重新制定了目标:"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她要求自己从"教的立场"改为"学的立场",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于漪的功夫下得更足了,对教材,她熟悉到讲课不带教案,这样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

课上,她增加了互动。讲《卖油翁》时,她准备了一枚铜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往铜钱孔沥油的难度。学生边看边做动作,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进而充分领会了文章蕴含的内在价值。

读学生作文时,哪怕写作最困难的学生,她也会找个某个闪光的片段,以此激励。

有一次,于漪一口气不断地读一位学生的作文,直读得脸通红,喘不过气,学生紧张地喊:"老师,老师,停停呀!"她终于松口气说:"我要忠实于作者呀!"那位写作不爱断句的同学,从此受到震动,改掉了这一陋习。

"我就是语文,语文和我融为一体",不让一个学生是旁观者、旁听者,于漪的课,逐渐让学生整个地沉浸在艺术的殿堂。

在学生眼里,30多岁的她,年轻、秀美、典雅、大方,课前两分钟预备铃一响,她往门口一站,全班学生像迎接节日一样,期盼着她的到来。

一位67届毕业生这样回忆:"离开学校之前,我们做了一件事,走过学校走廊时,于老师在讲课,我们就用耳朵贴在教室后门的门板上。听好这堂课,我们就正式离开了。"

在于漪动情的讲述中,知识、能力、人格、修养,就这样融进语文教学,镌刻在学生心中。在美妙的语文世界里,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胸中不由升腾起对理想、信仰和未来不倦的追求。

从学生身上,于漪不断反观自己,发现问题,她一步一步向语文教学的博大殿堂迈去,最终登堂入室。

从"教过"到"教会",从教会一二十个学生,到教会每一个,她煞费苦心。在反思文章中,她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10岁那年,我得了败血症,半个月持续40度以上的高烧,那时没有治这种病的特效药。我吃力地张开干裂的嘴问母亲:'我会死吗?''会好的,孩子,要坚强,妈妈现在去给学生上课,晚上再来陪你。'两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到她的脸颊……"——这是于漪的儿子黄肃笔下的母亲。

尽管儿子经常生病,但于漪没有请过一天假。有时,看到她眼圈发黑,学生会关心地问她怎么回事。她只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儿子病了,晚上陪夜熬的。"所有的情感,她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5)

和学生在一起

一次家访时,尽管已经对工人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思想准备,可是一进门,于漪还是震惊了。进门要低头弯腰,里面黑咕隆咚,伸手不见五指。一间房间,除了睡觉的床,一张桌子,什么都没有。学生家长充满歉意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于漪的心隐隐作痛,她决心要雪中送炭,切不可势利。

此后,于漪尽力承担起贫困学生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那时,有一位学生患上肺病,需要用雷米封治疗,一瓶6块钱,家里很穷,没办法治,于漪于是每个月买给他吃,一直到把肺病治好。而她每月的工资也很微薄,自己连油条都舍不得吃一根。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于漪深信,有教无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公平对待。

可是懂道理容易,实践却难。于漪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富个性的女生,每周必闯点不大不小的祸,批评她,不仅不理睬,还用眼角扫一下,以示蔑视;表扬她,她也不屑;谈心、家访,均收效甚微。

于漪无奈地对同事说:"我已黔驴技穷,真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她改掉缺点!"

有天早操,女生又故伎重演,捣乱得别人无法做操,提醒她多次,还是不听。情急之下,于漪脱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点'!""十三点",是同学给女生取的绰号。

话一出口,于漪就后悔了,平时教导学生不许喊绰号,可是自己却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喊出,让女生情何以堪?

学生是人,是要尊重的,于漪越想越自责。事后,她在班里自我检讨,向女生道了歉。多年后,这名女生来看她,说当年让她操了许多心,很不好意思。而于漪却说,是学生给她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师爱要纯真,要不断清除杂质,就像眼睛一样,容不得有半点沙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即使是大家眼里最无可救药的学生,于漪也相信,全心全意的爱,一定能得到反馈。

有一年,学校塞给她一个别人都不要的学生,逃学,偷窃,打群架,一身的坏习气。班干部反对,于漪自己也有点抵触。可是后来,她叩问自己:他是不是学生?他生下来就带着这些坏习气的吗?不挽救,不施以良好的教育,对他本人,对他家庭,乃至对社会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

反思的结果是,"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洗刷污垢,要给予他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满腔热情满腔爱"。

她接纳了他,千方百计"请"他到学校上课,说服同学们帮助他纠正恶习,他被父亲揍了一顿离家出走,她焦急万分,和几个同学找了一天。找到时,这名学生自暴自弃,对于漪说:"你也吃力,我也吃力,我改不好,你也不要花力气了。"

于漪却决心教育好他。她把他带回自己家,给予充分信任和鼓励,这名男生逐步走上正道。几年后,得知于漪生病住院时,已经工作的他前来探望,哽咽着说:"于老师,你不能死啊,你不要死啊……"

真情流露,让于漪非常感动。学生的成长,就是对她最大的奖赏

虽然"差点丢半条命",但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面对各个层面的学生,于漪总在思考该用怎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提高、成长,并形成有效的教学经验。

1977年,于漪带了两个底子最差的班。那时,刚刚经历十年浩劫,"知识无用论"盛行,教育遭到破坏,大纲断档,教材全无,可读的只有革命书籍。于漪于是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引导学生明白,学好文化才能建设国家。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高考时,两个班100%考入大学,其中,被复旦大学录取的就有9人。多年后回想,学生们都说:"于老师教得最好的是做人。"

甘为泥土育春花

一片丹心,不仅换得桃李满园,于漪的课堂改革也在上海语文界有了名气。

一次座谈会上,她的发言引起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注意。后来,便经常有人来听课,其中包括一位教育局副局长。再后来,年轻的于漪被推上了公开课讲台,2000多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讲下来,顺理成章地,1978年,她成为我国第一批特级教师之一。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6)

于漪在讲课

劫难过去,教育的春天终于来了。针对千疮百孔的语文教育,于漪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口述了一批教学实录磁带,对全国的语文教师来说,如久旱逢甘霖。

她提出:"所有学科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应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理念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引发了全国范围内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于漪到上海农村学校调研,艰苦的环境令她痛心:每位教师只能分到两支粉笔,除了粉笔什么教学用具都没有,16所学校只有半个操场、一个篮球架,教室是危房、旧房……

教育得不到重视,教师没有地位,回来开会的时候,于漪哭了。她痛心疾首地说:"教育是培养国家的后代啊,基础不打好,将来你要补,相当于衣服上打个补丁,你怎么去补都不行。基础教育极其重要,基础打好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

在于漪建议下,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她担任会长。提出的目标是:"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教育等不起,带着神圣的使命感,1985年,56岁的于漪担任了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

当时的二师,校园荒芜,人心涣散,经费匮乏,校舍破旧。面对一个落后学校,她自费买了花种,软件硬件双管齐下,"两代师表一起抓"。

三年后,不仅学校被评为"全国花园单位""全国师范教育先进单位",而且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责任心强,基本功好,文艺本领突出,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二师现象"。

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于漪不停地听课、评课,手把手培养青年教师。她提出"师带徒"培训模式,根据每个老师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方向。当时有位外区调来的语文老师,喜欢写毛笔字,于漪建议他专攻硬笔书法,总结出规律后再教给学生,学生写出一手规范的硬笔,这位老师也成为上海唯一的一个书法特级教师。

"当校长要海纳百川,要培养教师,要对得起他们。"在于漪努力下,语文组一共出了七位特级教师,在全国,都属绝无仅有。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7)

听青年教师上课

为了教育,于漪甘当铺路石。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出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教学专家,其中好多人都成为语文课改的中坚人物。

而于漪自己,也一直心系语文教学,不断撰文提出新理念,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结合",到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再到"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在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上,她被称为"定音锤""顶梁柱"。

退休后,于漪婉拒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为了培养更多教师,耄耋之年的她继续奔波在在教育战线。她身体并不好,两只眼睛都做过手术,心脏曾8次骤停,"就只有脑子还行"。但只要一讲到教育,她就"怀有一颗青春年少之时易于激动的心",思维清晰,反应敏捷,激情洋溢。激动处,还会忍不住拍案而起。

看着一批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一块块粗糙的石头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她很感慨,也很欣慰:"真的很累很累,但我觉得能够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

几百万字的著述结集出版了,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了,但对于漪来说,那些光环都不重要,因为,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放眼未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若能再涌现几位于漪老师这样的'圣人',则语文教育幸矣,嗷嗷待哺的学子幸矣,泱泱文明古国幸矣!"


网红教师为什么火了?从34(8)

“人民教育家”于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