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让她们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能够深情地活着
读书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让她们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能够深情地活着同样是谈恋爱,《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如贾母所批:“纵是通文知礼,满腹文章,一见了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鬼,贼不贼”,满心满脑尽想着如何去幽会男人。红楼里的这群女孩子就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她们读过的书,诵过的诗词,让她们有着开阔的眼界,远大的格局和高级的情怀。在中国人的情感归属中,人们历来孜孜追求和向往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另一个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大观园里的那些美人儿们整日介弹琴赋诗,赏雪品梅,伤心了葬花,高兴了扑蝶;她们建诗社,烤鹿肉,喝醉了醉卧芍药茵,无聊了巧穿茉莉花。用李纨的话说:“雅的紧!”她们有才华,有情调,着实是一群做着无用的事,活的特有趣的人!但是,如果仅仅看到她们的生活奢华,多愁善感,吟诗作词,谈情说爱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一篇网文里评价武亦姝的一句话:读诗的孩子能看到更高级的人生!
作者
静水流深
如果撕掉“现代化审美”这层外衣,生为男子,谁人不想做贾宝玉?身为女子,谁人不想做林黛玉?谁人不想生活在大观园?
在中国人的情感归属中,人们历来孜孜追求和向往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另一个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大观园里的那些美人儿们整日介弹琴赋诗,赏雪品梅,伤心了葬花,高兴了扑蝶;她们建诗社,烤鹿肉,喝醉了醉卧芍药茵,无聊了巧穿茉莉花。用李纨的话说:“雅的紧!”她们有才华,有情调,着实是一群做着无用的事,活的特有趣的人!
但是,如果仅仅看到她们的生活奢华,多愁善感,吟诗作词,谈情说爱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一篇网文里评价武亦姝的一句话:读诗的孩子能看到更高级的人生!
红楼里的这群女孩子就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她们读过的书,诵过的诗词,让她们有着开阔的眼界,远大的格局和高级的情怀。
同样是谈恋爱,《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如贾母所批:“纵是通文知礼,满腹文章,一见了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鬼,贼不贼”,满心满脑尽想着如何去幽会男人。
宝玉和黛玉充其量也就是共读个《西厢》,宝玉说了句书里的话打趣黛玉,黛玉还连哭带闹要“告诉舅舅去”,这不是矫情,是矜持。不要说那是在三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即使放在现在,一个女孩子在爱情上失掉了矜持,在行为人上过于放任和随便,那都是很危险的事情。毕竟真实的崔莺莺是被元稹始乱终弃的,世界上也没有杜丽娘那种“情之所至,起死回生”的事情。有些事情,一旦错了,就无法弥补。尤其是在爱情上犯的错误,那是需要一个女孩子用一生来买单的。
即便是宝黛爱情到了高潮,他们的表白也仅仅是宝玉的一句:“你放心!”三个字写尽了青春萌动期爱情的挣扎,煎熬和不确定性,这才是青春期的爱情。
毕竟,在这个上了床都没有结果的时代,我们更向往那种牵了手就是一辈子的爱情。“上床”是低级趣味,“牵手”才是更高级的情怀。
书中贾母陪刘姥姥畅游大观园一回中,他们坐船来到荇叶渚,宝玉看到水中残荷欲让人拔去,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商隐的诗晦涩隐暗,多是一些滥情多感的靡靡之音,格调恰符合黛玉的风格:娇袭一身之病,态生两靥之愁。她却并不喜欢这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风,她喜欢的是杜甫的沉郁,李白的豪气,王维的灵气,还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之风。
在教香菱作诗的时候,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音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极聪明伶俐的,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看看黛玉列举的这些人在文风格局上不止甩了李商隐八条街,既然生活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不得已”了,为什么不能在思想上洒脱一点呢?
不要说,黛玉那么“小性儿”的人,哪里来的洒脱。错,黛玉的“小性儿”只针对宝玉,“多心”只针对宝钗,那是青春期爱情患得患失的共性。君不见,她对袭人的“背后之言”,湘云的“快人快语”,都自动屏蔽。除了宝玉,别人的评价好坏,黛玉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不是洒脱,是什么?
黛玉的格局,不允许她和不同阶层的人计较。
即使判词为“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秦可卿也不是只顾和公公“扒灰”,她有着开阔的眼界,深远的谋虑。
她在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表面看到了内里的衰退和腐朽。她知道如果再不改革,几年以后,贾府必然走向颓势。
她在临死前托梦王熙凤,教她关注贾家的兴衰荣辱。首先她教王熙凤在祖茔多置田产,因为当时法律规定,即使犯了“抄家之罪”,祖茔的田产亦不会被没收充公,封建社会都是“以孝治天下”,子孙犯罪绝不能累及祖宗的祭祀产业。其二,是在祖茔旁边设置私塾,因为祖茔有田产,贾家子孙可以住在附近,起码能保证衣食。有私塾,可以上学读书,贾府如果想复兴家业,只有读书,考科举一条路。
秦可卿的安排设计完全符合治国治家之道,“读史使人明智”,秦可卿必定是熟读史书典籍的。
王熙凤虽然大字不识,但是环境造就人,她天天跟一群诗书不离手的女孩子在一起厮混,“常听诗词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她也能在联诗的时候诌一句“:一夜北风紧”。
探春“管家”之时,王熙凤就称赞探春“她又比我知书识字的,更厉害一层了”。她佩服探春有学问,明事理,遇到事情能用“兵法”处理。
但是,环境使然,身为贾府“CEO”,当然不能“成为大观园的反叛”了。为了不至于被那一群自己领导下的小丫头片子天天嘲笑自己是“泼皮破落户”,王熙凤少不得事事处处像她们学习,而且很有可能“偷偷读了书”,有后期她能看懂账本为证。
王熙凤出身武将世家,又是从小“假充男儿养的”,贾珍说她“从小玩笑着就能杀伐决断”。这说明王熙凤从小在家是听着大人们讨论“兵法”长大的,虽然不识字,但是作为“被二手烟污染”的王熙凤,完全能把兵法上那些战术运用在治家理事上。
探春管家时,从王熙凤和平儿的对话可以看出,王熙凤对于贾府的外强中干早已深有体会,而且她还看出贾府中能当家理事的只有宝钗,黛玉,探春三人,只是宝钗是拿定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黛玉体弱多病也难当大任,何况两人毕竟是亲戚,只有一个探春还可以作为臂膀,可惜还是个姑娘家,早晚得出嫁。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直以来都评凤姐是因为自身的贪婪才没有听取秦可卿的建议,及早采取措施导致了贾府败落。但是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偌大一个贾府,身为族长的贾珍风流成性,只知道一味高乐;身为一家之长的贾政迂腐守旧;集万千宠爱与希望于一身的宝玉只知道赏花饮酒,风月无边。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岂是区区几个明白女子就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
所以这群女子们也只能结海棠社,咏柳絮诗,心中纵有千条治家之计,无奈身为女子如龙入浅池,再大的本领也难以施展。
她们都是如此的薄命:幼年失怙的湘云,寄人篱下的黛玉,迫不得已的妙玉,被逼早慧的宝钗,还有丈夫风流成性的凤姐,青春守寡的李纨,自尊自强无奈是愚妾庶出的探春……
她们各有各的不幸,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但是她们整日琴棋书画诗酒花,依然把眼前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又有趣。她们看似如弱柳扶风,实则坚韧如蒲草,她们是一群真正的英雄,她们在看清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依然热爱着生活,用心的生活。
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可以让人的心不死。”是的,她们读过的诗,看过的书,让她们从容,旷达,让她们优雅的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包括不幸;她们读过的诗书,让她们活的通透,看的明白,格调高雅,格局宽大,让她们能够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号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