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小学生的作业问题,吐槽数1万粒米是奇葩作业
奇葩小学生的作业问题,吐槽数1万粒米是奇葩作业画面并不复杂,有一座桥,桥下水流湍急。有一个人牵着一头驴过河。驴看到湍急河水,不敢过桥,这个人就拼命把驴往桥上拉,这头驴就拼命往后退……相传,唐伯虎画过一幅画,叫《川上图》。还有网友找出教育部关于作业的要求,“鼓励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认为诸如“数一万粒米”类的作业,具有重复性,缺乏探究性。其实,“数米”作业并不罕见,很多学校、教师都布置过,而且,几乎每次都会遭到家长和网友的非议与声讨,但为什么仍然有教师在布置这样的作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网友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10月11日,江西宜春一家长称,孩子当天的数学作业是“数1万粒米”,为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全家出动和孩子一起在桌上认真数米。
该项作业引发不少家长和网友的质疑:
这样的作业意义在哪里?让全家人一起数米锻炼眼力吗?这算不算是故意为难家长的“奇葩作业”?
还有网友说,全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个复核吧,那怎么能知道谁数对了谁没数对?这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认真就输了。
还有网友找出教育部关于作业的要求,“鼓励布置分层次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认为诸如“数一万粒米”类的作业,具有重复性,缺乏探究性。
其实,“数米”作业并不罕见,很多学校、教师都布置过,而且,几乎每次都会遭到家长和网友的非议与声讨,但为什么仍然有教师在布置这样的作业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网友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相传,唐伯虎画过一幅画,叫《川上图》。
画面并不复杂,有一座桥,桥下水流湍急。有一个人牵着一头驴过河。驴看到湍急河水,不敢过桥,这个人就拼命把驴往桥上拉,这头驴就拼命往后退……
唐伯虎画完后,就送到画店去卖,定价1000两银子。
画在店里挂了好多天,都无人问津。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客人,看上了这幅画,但钱没带够,于是就和店主商量,先付定金10两,第二天再把剩下的钱补上,把画带走。店主高兴极了,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等到客人离开,画店打烊,店主出于好奇,就把这副画取下来,想仔细看看,这幅画凭什么值1000两银子?这一看不要紧,店主大吃一惊:画上,人拉驴往桥上走,牵驴的绳子却没有画!
店主拍拍自己的脑瓜自言自语道:“唐伯虎啊,唐伯虎,你怎么这么粗心呢?怎么忘了画绳子呢?”
店主暗自庆幸,幸亏发现得早,否则等到明天客人发现这处“败笔”,肯定就不要了。
于是,店主拿起笔,小心翼翼地补画了一条绳子。
第二天,那个买画的客人来了,但验画时,看到画上多出来的绳子,却坚决不再买了。
老板问明了原因,抱怨说:“你这客人真是不识好人心,这画明明缺了一根绳子,是幅残画,我现在给补上了,你却不要了!”
客人说:“这画能值千两银,恰恰在于‘牵无绳’,你现在把绳子补上了,这画就不值钱了。
原来,唐伯虎的这幅《川上图》,妙就妙在“牵无绳”——因为无绳,才将小驴怕水不敢过河的生动“跃然”纸上,是麻绳还是皮绳,是长绳还是短绳,绳子向上还是向下、是松还是紧全在观赏者的想象中!
“牵无绳”的故事给人的启示就是: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人做,局外人按自己想法“添绳”,是好心办坏事,会把好好的画给毁了。
现在我们再回到“数米作业”上来。此前,该作业多次被人吐槽批评,但教师却仍不思悔改,并非教师固执,不识时务,而是因为,“数米作业”不但与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相关,更是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首先,从数学学习角度来说,小学生对数的认识并非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是因为,现实中,只有一个苹果、两只桔子,三根香蕉……并不存在数字“123”。“123”数字是从各种客观实物中抽象出来“共同属性”。
因此,数学学习,不仅是记住这些数,更要学会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这些数的方法,这要让孩子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才能在脑中“固定”下来,然后形成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推而广之,将数渐次扩大。
而等“推到”了“万”“亿”这样的“大数”,到底有多大,孩子脑中并无具体的概念,如果马马虎虎一说而过,可能也不影响他们当前的数学学习——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不影响孩子当前的考试成绩,但对相当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头脑中的“万”“亿”概念却是模糊的,不能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 “相对应”,时间长了,类似的数学模糊概念多了,便会影响他们数学思维的提升,进而影响后续的数学学习。
君不见很多孩子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好,但随着年级升高,数学成绩却愈来愈差。这其中原因当然有多方面,但与小学数学学得“太快”,基础打得不牢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让孩子学数学,首先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让孩子相信数的存在,让孩子从客观上感知数的大小,慢慢从中抽象出数。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一开始学习数,要么借助手指,要么借助实物,让孩子一个一个去数,对于“123“之类的“小数”,这是完全可操作的,而对于像“千”“万”“亿”这样的“大数”,再让孩子去数手指、数苹果、数桔子,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唯有“数米”才可操作,才可实施。因此,小学数学的“数米作业”,非常实在,实用,一点也不奇葩。
至于网友质疑的“孩子数对数错,老师会检查吗?能检查出来吗”问题,那更是说的“外行话”。教师布置作业,当然会检查。但教师的检查却会根据题目实际,有多种检查方式,并非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机械、单调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批(哈哈)。
像这个数米作业,多一粒还是少一粒能检查出来吗?这对教师来说,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比如,小组合作,相互检查,多个同学共同数一个同学的“作业”,一数便知。
退一步讲,即便孩子作业是大人帮着完成的,小孩子同样感知到了“万”“亿”的大小和多少,同样也达到了作业的目的。
当然,如果家长越俎代庖,孩子一点也不参与,第二天孩子只提着一袋米到学校交作业,那是家长的事,不是老师的事。孩子将来学不好数学,家长将来会自食苦果。
其次从数学方法角度来说,数学有精确计算,也有估算。如果孩子感到“数一万(或亿)粒米”太麻烦,偷懒“估数”——比如先数100或几百粒米,看这些米有多重,体积有多大,然后再想办法弄出相同重量(或体积)的米来,这样“数”出来的结果,米当然不一定恰好就是1万(或亿)粒。
这样的作业算不算对?当然算对,不仅对,而且完成得相当好,超赞,值得鼓励。
这样的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对“1万粒米”到底是多少有了概念,还学会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自觉践行了估量、估算。
当然,有人说,那老师当初为什么不直接说让孩子去估算?
网友不是说了吗,教育部鼓励布置“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
这些要求,“数米作业”全都符合,这个作业就是弹性的,分层的,就是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层次思维想出对应方法,去探究、去完成。
相反,如果教师直接指定这1万粒米的具体数定方法:要么规定一粒一粒地数,要么明确去“估数”,那才是机械的、重复性、没有意义的作业。
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不是规定,不是要把一个个思维迥异的学生用一个“小圈子”囿于起来,而是引发——引发出学生自己的思维,教育出思维不同的学生来!
从孩子发展来说,“一粒一粒数”和“估数”二者方法各有各的优点,没有高低之别、好差之分,因为准确、精确和估数、约数都是数学思维,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作业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思维,而这些不同思维,等到作业检查、讲评时,学生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提高,但这个时候的提高却是学生自发的,自我激励的,从内心生发出来的,这就自我学习力。
教育是一件很专业的事,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做,家长和其他局外人不要像那个卖画的店主一样,不懂装懂,相当然对作业、对教师、对教育评头论足,把本是很有创意“数米作业“,看成“奇葩”,大批特批,让教师的教育从此缩手缩脚,为迎合家长和网友舆论将手脚束缚起来,让教育、作业顺应家长和网友的思维,那就会像店主毁画一样,“误已孩子”“误人子弟”!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