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年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老年大学一位难求

老年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老年大学一位难求学员故事:三次报名失败,蹲班为求“占名额”此外,在位于西直门内大街的西城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新一年的招生即将启动,他们非常繁忙,因为课程班名额“僧多粥少”,“最近好多年都是这样。”一位工作人员说。在学校的教务处,主任熊振常和工作人员正忙着做2016年春季学期招生的准备工作,“真的太忙,没办法长聊,你想知道什么就问吧。”熊振常跟记者说话间,一位前来咨询报名的女士已经坐了下来。熊振常说,2016年报名从今年12月1日上午7点才开始,但自己已经记不清来咨询的电话数量了,“按照今年的情况,报名头一天晚上10点就有人来排队。”熊振常说,海淀老龄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50岁以上生活或者工作在海淀的老人均可报名。每个课程班招满为止。“事实上,招满是一件极为容易和快速的事情。”他说,项未来老师在该校讲授的楷书(颜体)专修班,创下了29分钟报名满员的记录。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初世俊参与了学校的创

2015年11月9日讯,一个人干了三十多年“革命工作”,到了退休年龄,按理来说就应该在家看孙子、遛鸟、下棋,颐养天年。可事实上,现如今原来越多的老年人不甘在家寂寞。去老年大学成为他们提高技能、陶冶情操、聚会交友的好选择。

老年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老年大学一位难求(1)

记者近日走访海淀、西城等多个区县的老年大学发现,一些老年大学已经呈现“一位难求”的火爆局面。一些课程班甚至不到半小时就能报名满员。面对如此强大的需求,老年大学的发展却有些乏力,招生有门槛,课程不科学。专家建议,在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大学应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完整的规划,老年大学应该沉淀至街道社区,以满足退休老人的需求。

火爆现状:报名前夜10点排队,最火班级29分钟满员

在一个雨雪天,记者来到位于海淀丹棱街新海大厦的海淀老龄大学。这是北京第一所老年学校,成立于1984年。八层的教学区走廊上贴着学校每周开设的课程表。周一到周五,上午到下午,课程排得密密麻麻,从书画、计算机到如今时髦的数码摄影,种类非常丰富。

在学校的教务处,主任熊振常和工作人员正忙着做2016年春季学期招生的准备工作,“真的太忙,没办法长聊,你想知道什么就问吧。”熊振常跟记者说话间,一位前来咨询报名的女士已经坐了下来。熊振常说,2016年报名从今年12月1日上午7点才开始,但自己已经记不清来咨询的电话数量了,“按照今年的情况,报名头一天晚上10点就有人来排队。”

熊振常说,海淀老龄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50岁以上生活或者工作在海淀的老人均可报名。每个课程班招满为止。“事实上,招满是一件极为容易和快速的事情。”他说,项未来老师在该校讲授的楷书(颜体)专修班,创下了29分钟报名满员的记录。

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初世俊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并工作至今。他说,1985年学校开设短期班时,学员只有300多人次。五年前,学员增长到1600多人次。今年秋季学期,在校的学员总数是3366人次。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课程需求,海淀老龄大学目前已经设立了西北旺、花园路、双榆树、甘家口等四所分校。但学位数仍然供不应求。

此外,在位于西直门内大街的西城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新一年的招生即将启动,他们非常繁忙,因为课程班名额“僧多粥少”,“最近好多年都是这样。”一位工作人员说。

学员故事:三次报名失败,蹲班为求“占名额”

在老年大学温暖的教室里,老年人们或研究山水画的工笔,讨论书法的笔锋,或学着用数码技术修饰自己拍的照片,神情专著。课间,他们又闲聊谈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校园时光。

然而对于老人徐先生来说,这样的场景他梦寐以求了近两年。2013年春天,徐先生从某央企退休,开始了颐养天年的生活。在家呆了两个月后,徐先生坐不住了,“天天吃饭、睡觉、遛弯儿、看电视,太无聊了。”他从邻居那打听到了附近一所老年大学正在招秋季学期的学生,就赶紧坐公交车赶过去报名,“那天才是报名的第二天,工作人员就跟我说所有的班已经满员了,只能当替补,有人退班我再补上。”徐先生领了个山水画班的号,是49号,那个班一共36人,这意味着还有12人排在他前面同样等候替补。

这一等就是半年,当年底,2014年春季班开始报名。徐先生又去了,结果还是没报上。2014年的秋季班,他也失之交臂。“真的灰心啊,一个老年大学班,怎么能这么火爆呢。”最后他托了原单位的一位同事,才“走后门”要到了一个今年春季班的名额,“走进教室的瞬间都快流眼泪了。”他说,今年上课他一节没落,风雨无阻。

如今,徐先生已经想好了,进了班以后就“蹲着”,初级班上完了上中级班,上完了还回初级班,就是不能毕业,“一定得把这个名额占住。”

熊振常告诉记者,这种蹲班儿现象在老年大学并不少见。以海淀老龄大学为例,2016年春季计划新招21个班,但实际春季学期共有24个班级开班,有三个班就是给一些蹲班的学生,“他们就是想学,不想离开,虽然我们名额紧张,但也不能轰人家走啊。” 丰台区老年大学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该校的一些学制两年的课程班,也有学习时间超过两年的学员。

存在问题:招生学员有门槛,课程设置有盲目

记者了解到,包括欧阳中石在内的不少名家大师都曾前往老年大学讲授。只可惜,能听讲的学生是少数。很多时候,“僧多粥少”的老年大学名额也是有附加门槛的。

丰台区老年大学2015年秋季学期招生简章显示,该校招生范围是以区委老干部局服务管理的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为主,适当吸纳本区社会老年人。而某区县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他们的老年大学只面向区属机关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级别没到不行,不是从区属机关退休的也不行。”与此同时,一些老干部大学的门槛甚至让本单位的职工也高攀不起,“规定局级领导才能进,巡视员都不行,必须是当过局长、副局长的。”有老人曾经抱怨。

在课程方面,老年大学的学员也有怨言。一所区县老年大学的学员告诉记者,他去学校咨询报名,发现课程五花八门,除了琴棋书画,还有烹饪、珠心算。一学期下来,报烹饪和珠心算的同学纷纷换班,“谁来老年大学学做饭啊,在家做了一辈子饭了。还有珠心算,这把年纪,还嫌脑子不够累的。”一位学员向记者感慨。

初世俊告诉记者,海淀老龄大学现在的教学方案都已经历了三次以上的改革完善,但在交流中他发现,不少老年大学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教学计划,“都是由着聘请来的老师随意讲,这么随性恐怕不好。”

专家建议:老年大学应覆盖全街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除了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这个职务外,初世俊还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常务理事、北京市老年大学联谊会的会长。对于近年来老年大学火爆的原因,这位74岁的老人有着清醒的认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北京近年来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独生子女带来老年人退休后孤独心理加重;此外,现在退休老年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被“哄着玩儿”到追求“学中有乐,乐中有为”,这些都促使他们在退休后继续充电。初世俊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的老年大学数量需要扩充,质量更需提高。

记者了解到,北京各区县老年大学的主管单位并不相同,如西城老年大学由西城区文化馆出资举办,而丰台区老年大学则归属于区老干部局管理。在教育学博士侯正方看来,作为一所教学单位,老年大学也应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各地教委切实负责质量把关的责任,“不能各种课程泥沙俱下。”

初世俊告诉记者,为了给更多没报上名的海淀老人学习的机会,他们打算和万寿路街道合作,在当地再设立一个校区,“我认为,在未来老龄人口还会增长的情况下,北京城区每个区县都应该设立老年大学的教学点。”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张航/文 阎彤/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