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状: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状: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在2017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北京市从2012年到2016年,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持续增加,2012年还是262.9万人,但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329.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1%。 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 学员:我这个班是报了三次,第三次还是说(找)空,正好有一个人走了,然后我就给顶上去了,实际在我后面还排了很多人呢,报这个班非常难。 学校管理者们对此既感到欣喜又觉得发愁,一方面,愿意上学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学校的场地和资源有限,难以接收那么多的老人。 熊振常 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过去有些老年人为了(上学)一票难求,有很多人起大早,甚至头一天到这儿来,不走了,拿了马扎凳,穿着大衣,有的甚至就在周围宾馆住下来了,有的是第二天打(出租车),有的是让儿女开车送过来,守夜在这个地方,为了等一票。
现如今,老年人为了丰富退休生活,有人花费上千元学走模特,有人花上万元购买摄影器材学摄影,还有人花费两万多元报绘画班……可见老年人受教育的意愿有多强烈。前几年《消费主张》报道过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那么现在该状况有没有得到改善?老年人受教育的意愿能不能被满足?老人们又有哪些渠道去参加学习呢?
公办老年大学
北京中关村星海大厦的八层和九层,是海淀区老龄大学校舍,上午九点钟,教室里就已经座无虚席了。
《消费主张》记者在这里了解到,作为北京公立的老年大学,海淀区学员名额十分紧俏,不少老人都是连夜排队才报上名的。
学校管理者们对此既感到欣喜又觉得发愁,一方面,愿意上学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学校的场地和资源有限,难以接收那么多的老人。
熊振常 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过去有些老年人为了(上学)一票难求,有很多人起大早,甚至头一天到这儿来,不走了,拿了马扎凳,穿着大衣,有的甚至就在周围宾馆住下来了,有的是第二天打(出租车),有的是让儿女开车送过来,守夜在这个地方,为了等一票。
同样的火爆场面也出现在北京东城老年大学里。在这间面积不大的摄影课教室,足足有四十多位老人。
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 学员:我这个班是报了三次,第三次还是说(找)空,正好有一个人走了,然后我就给顶上去了,实际在我后面还排了很多人呢,报这个班非常难。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在2017年10月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北京市从2012年到2016年,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持续增加,2012年还是262.9万人,但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就达到了329.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1%。
其中,东城区在2016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为2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千人;海淀区在2016年的这一数字为49.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万8千人。
但在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参加学习的老年人总人数却长期维持在2000人左右。这里面绝大多数还都是老学员,每年能加入的新学员仅有60人。
在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现有学员2496人,同样大都是老学员,每年招收的新学员仅在220人到240人。
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开设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等多门课程,一学期15次课,收费仅260元钱;在海淀老龄大学,收费同样很低,每学期学费也在2、3百元钱。
名师授课且学费低廉,这让每一位学员的名额都显得格外珍贵,能进来的人自然都不愿意轻易离开。
老学员不毕业,新学员难入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东城老年大学特别向区里申请,将学校旁的两间平房也扩充为校舍。学校还在去年规定,学员报名不许超过三个班,并且从2019年开始,老班毕业的学员不能反复重学,给更多的老人提供报名学习的机会。
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熊振常告诉《消费主张》记者,他们针对这一难题推出了不少举措。例如:网上报名,让曾经老人们彻夜排队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另外他们还针对那些没能报上名的老人,学校还录制了教学视频,更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熊振常 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副校长:我们现在录了很多教学片,我们现在是45个老师,大部分老师都委托了公司给我们做教学片,这个教学片首先满足我们海淀区老年教育使用,这是一个。第二个,从两年前我们就着手,我们自己学校里就录制了一个是山水画,一个是书法课,我们现在已经在社区里面开始搞试点。
街道老年学校
想上学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场地和资源却十分有限。现在,公办的老年大学难以进入,那么是否还有一些别的学习渠道呢?
《消费主张》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老人们的这种需求,方便老人们就近上学,许多城市的街道和社区也开办了老年学校。
北京建国门街道老年学校是一所由街道离退休老干部自发自愿成立的老年学校。从周一到周五,学校安排了五门课程,有花鸟班、诗词班、书法班、篆刻班和山水班。
刘羽 北京建国门街道老年学校副校长:我们教室条件有限,每个班学员保留在35个名额,但是由于有的学员特别想到我们学校来上课,也来参与,到学校上课了。
有的学员虽然没报上名,但是上课愿望非常强烈,就算站着也要坚持来上课,所以每个班时常都会有超编现象。
不同于区属的公办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虽然有场地支持,但是在资金上是没有拨款支持的。那么,街道老年学校的收费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刘羽 北京建国门街道老年学校副校长:我们收费标准很低,我们属于公益性质的,收费标准可以说是全国最低的,原来从几十元钱,现在我们最高的学费是200元钱一个学期,基本上老师的工资是来源于学员的收费。
徐蓉蓉是山水班的学员,她除了在街道老年学校参加学习,为了得到进一步提升,她还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山水课创研班报了名,正在等待上课,而那个班的学费可是非常贵的。
徐荣荣 北京市建国门街道老年学校山水班 学员:那个学费有25800元,虽然学费高一点,但是花在学习上,我觉得有价值,一个是能证明你学到东西了,另外你画的东西,比如说你以后出去旅游,你看到大好河山了,但是你可以把它画下来,然后永远保存,我觉得这个要比旅游更高一层。
私立老年大学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随着老年人对学习的渴望,教育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社会上除了公办老年大学、公益性街道老年学校外,也出现了不少私立性质的。
这里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私立老年大学,年过六旬的崔东局和老伴儿都已经退休了,空余时间多了就想找点兴趣爱好来丰富生活,之前两人辗转找了几家公办性质的老年大学,可一直都报不上名。
私立学校的学费相对来说要贵一些,那么,同样学书法,在公办老年大学与私立的老年大学里学习,学费究竟会有多大差别呢?
崔东局 书法班学员:学费(公办)很便宜,260元吧,差不多,可能咱们(私立)这边是6次课,但是500多元吧,是贵一点,当然有便宜的更好了,但是你现在需求,就是这种需求。
崔东局告诉我们,虽然私立学校的学费价格贵了些,但是五百多元钱的价格还不算离谱,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
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课程和兴趣班,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充实。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老年大学的收费标准也价格不一,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收费标准。
段秀兰 国画班学员:我消费比较高,我一年得1万元钱吧,我学那个软笔书法学费比较高,大概是7000多元钱,这个就比较便宜,在老年大学,我们一学期是500元多一点。
《消费主张》记者发现,不少人即便身体不舒服或者路途较远,也大都会克服困难按时来上课,很少缺席。
在这所学校的王府井校区,《消费主张》记者看到了刘玉梅,她每天早晨光坐车就差不多要1个半小时。
刘玉梅报的是模特班,十次课的学费是1199元,虽然比书法、绘画的学费要贵很多,但她却并不在意。
刘玉梅 模特班学员:我喜欢这行,起到了锻炼的作用。
“活到老、学到老”,这不仅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也让他们能更顺利地使用退休生活和新的社会角色。
对于老年人的教育消费热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如何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打造更多老年人喜爱的社交平台。应在加大政府和社区等公益性的老年服务投入力度的同时,从政策等方面着手,鼓励更多市场力量的介入,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10月17日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老年消费调查:活到老学到老》,次日16:29重播,敬请关注!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