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环形跑道相遇问题,小学数学常见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环形跑道相遇问题,小学数学常见行程问题这样一直下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量关系式:在相遇点再次出发,则又重复一开始的“同时同地同向而行”,唯一不同的是再次相遇地点不同罢了(出发地点不同)。所以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快车依然要比慢车多跑一圈。第二次相遇时快车需要比慢车多跑了两个周长。A.同向如果出发地相同,若“同向”,快车从一开始就将会领先与慢车,直到快车比慢车多跑一圈时,他们才会产生出发后的第一次相遇。此时他们路程间的等量关系式为:一个周长=快车的路程-慢车的路程。
环形跑道问题这种类型的题目不在我们常见的直线上进行分析。而是在以“环形跑道”为代表的封闭图形上分析行程问题,当然,这里的环形可以拓展变成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封闭图形。
解决环形跑道问题的关键在于示意图,许多条件需要结合示意图才能明白意思。我们可以根据“6要素”作图,下面老师将环形跑道的知识点结合作图与同学分享。
1、同一地点出发
我们在同一地点出发的基础上再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同向和反向。
A.同向
如果出发地相同,若“同向”,快车从一开始就将会领先与慢车,直到快车比慢车多跑一圈时,他们才会产生出发后的第一次相遇。此时他们路程间的等量关系式为:
一个周长=快车的路程-慢车的路程。
在相遇点再次出发,则又重复一开始的“同时同地同向而行”,唯一不同的是再次相遇地点不同罢了(出发地点不同)。所以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快车依然要比慢车多跑一圈。第二次相遇时快车需要比慢车多跑了两个周长。
这样一直下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量关系式:
“快慢车的路程差=周长的n倍(n为相遇的次数)”。
B.反向
如果出发地相同,若“反向”当快车与慢车相遇时,快车与慢车正好共行完一个周长。此时他们路程间的等量关系式为:
一个周长=快车的路程 慢车的路程。
模仿“同向”的思路,将相遇点当作再次出发的起点。
一直重复下去,我们可以推得一个等量关系式:
“快慢车的路程和=周长的n倍(n为相遇的次数)”。
2、不同地点出发
如果出发点不同,则需要通过观察示意图再进行判断。但是这一个不同也仅仅是在分析第一次相遇时有所区别。一旦相遇后,后面的过程则又可以视作同一地点出发。
在环形跑道问题中,我们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各自行进的轨迹。
1.同一地点出发
例1:绕湖环行一周是2700米,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出发绕湖行走,小张与小王同向,小李沿他们的反方向行走。小张的速度是135米/分,小王的速度是90米/分,小李的速度是45米/分。当小张和小李相遇后,小张马上转身反向而行,不久于小王相遇,问出发后多少分钟小张与小王相遇?
画出示意图
分析:
先算出小张与小李的相遇时间:
2700÷(135 45)=15(分钟)
此刻小张与小王的路程差:
(135-90)×15=675(米)
张、王的路程差就是转身后他们的路程和:
675÷(135 90)=3(分钟)
3 15=18(分钟)
答:出发18分钟后小张与小王相遇。
例2:一个运动场的环形跑道,周长500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如果相背而行,5分钟相遇一次,如果同向而行,50分钟相遇一次,甲比乙走得快,问甲、乙两人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认真审题,并画出示意图
分析:
从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
背向:路程和=1个周长。
同向:路程差=1个周长。
在借由路程和与路程差的公式得到
速度和:500÷5=100(米/分)
速度差:500÷50=10(米/分)
在借由和差问题的公式
较大数=(和 差)÷2
较小数=(和-差)÷2
题中已告知甲比乙走快,所以
甲的速度: (100 10)÷2=55(米/分)
乙的速度: (100-10)÷2=45(米/分)
答: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45米。
B.不同地点出发
例1:小丁丁和小胖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竞走。已知小胖平均每分钟走60米,小丁丁平均每分钟走75米,小丁丁在小胖前面100米处,多少分钟后小丁丁可以追上小胖?
示意图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人的实际的路程差要加上100米才是一个周长。
(400-100)÷(75-60)=20(分钟)
答:20分钟后小丁丁可以追上小胖。
小
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期我们讲述的重点知识:
1、环形跑道问题按出发地点分可分为:
相同地点出发与不同地点出发
2、同一地点出发,我们会得到一个数量关系:
快慢车的路程差=周长的n倍(n为相遇的次数)
反向我们会得到另外一个数量关系:
快慢车的路程和=周长的n倍(n为相遇的次数)
3、环形跑道问题的关键是通过示意图理解题目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