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评价改革助推课堂教学:课程与评价是学校教学两大支柱
用教学评价改革助推课堂教学:课程与评价是学校教学两大支柱如何融合贯通互相促进,确实是一个挑战。课堂教学不改革,课程不能有效整合和开发,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建立,单凭既有的松散无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靠考试驱动和教师自觉实施的课程模式,基本可以断定,无论外面世界如何风起云涌,无论主观愿望多么美好强烈,自家这片小天地必定“涛声依旧”,可见的未来都不可能有什么深刻变化和实质提升。这项工作,主导权不在教师而在学校,主动权不在学校而在教师。课程是优秀教师的秘密武器,学校课程要明确自我课程坐标,勾画学校课程图谱,建立学校课程逻辑,以“价值引领,课程制度,课程研修,团队协同,课题研究 ”为架构管理课程,建立有效的课程和课堂评价体系。他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我认为这一轮新课标修订,其中一个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建议。这需要我们这些实施课程的老师去认真研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起一个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
上海浦东区教研院特级教师陈珍国老师认为,当前高中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如何做好生涯指导,避免功利性博弈主宰选课,二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如何建设,三是如何运用评价驱动课堂改革。
确实,以上三点,每一点都是当前一些高中学校一直不太擅长不曾深研过的、现在不知如何下嘴但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四耕教授是课程开发专家,指导过许多中小学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他强调:
课程是优秀教师的秘密武器,学校课程要明确自我课程坐标,勾画学校课程图谱,建立学校课程逻辑,以“价值引领,课程制度,课程研修,团队协同,课题研究 ”为架构管理课程,建立有效的课程和课堂评价体系。
他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认为这一轮新课标修订,其中一个大的亮点是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建议。这需要我们这些实施课程的老师去认真研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建构起一个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是成功实施新课标的关键。
这项工作,主导权不在教师而在学校,主动权不在学校而在教师。
如何融合贯通互相促进,确实是一个挑战。课堂教学不改革,课程不能有效整合和开发,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建立,单凭既有的松散无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靠考试驱动和教师自觉实施的课程模式,基本可以断定,无论外面世界如何风起云涌,无论主观愿望多么美好强烈,自家这片小天地必定“涛声依旧”,可见的未来都不可能有什么深刻变化和实质提升。
佐藤学说:“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学校的实质性改变只能从课堂改变开始,别无他途。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本义就有多向性和多义性,为了学生的充分生长,教师要不断成长,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升,学校要不断发展。
教师职业成长应成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反观现实,不少老师其实是放弃了“生长”的,不学习,不阅读,不研究,职业发展上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混老等死的意味很浓。究其原因,主观上是个人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行动力,客观上是缺少促使教师不断成长的环境和平台。主观努力是关键,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在语文教育上有所建树的老师必定是立足课堂,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研以此推动并成就自身发展。
程红兵老师主张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努力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打造具有思维层次的、融通开放、富有文化意味的课堂教学;
吴泓老师十多年来坚持高中专题阅读教学,修订后的新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主张专题阅读,注重思维训练、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吴老师一直来的实践高度一致,其教育思想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前瞻性可见一斑;
深圳二中的何泗忠老师的悬念教学法,采用倒叙法、问题诱导法、语言节奏法、开合教材法、故意错误法等手段适时地创设“悬念”,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不断想象、不断推理、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批判、不断发现、不断求证、不断享受的过程;
上海的魏新磊老师立足于语言品味进行语文教学,认为“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语文教学的灵感之源,是语文教师专业判断力的重要体现”;
上海浦东区教研院兰保民老师谈新高考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注重学生学习,提升教学品质”,注重高阶思维培养,他提出“语文教学基于文本解读,成于问题构建”的说法深中我意……
他们深耕语文教学,专注于课语文堂教学实践与创新,自成一家,他们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富有探索精神,是先进教学理念的践行者和先行者,创造了一个个精彩的语文教育故事。
许多教育名家在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中对教育本质都有深切的敏感和自觉,并且能结合学科教学充分而深入地实践,创新,学习,总结,提升。
他们是真正的教育者。
正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对教育崇高境界的虔诚追求,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积极探索,他们赢得了职业的发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成就和幸福。
他们也曾经如我们大多数老师一样普通而平凡,或者说至今依然普通而平凡,但这些语文名师以自己对教育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创造,充分践行着“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实践”的理念,不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让自己持续不断地生长,让自身的蓬勃成长成就了学生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