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这一点从西汉末年的“今古文之争”中可以得到印证。当时的大汉王朝发现了一批关于诸子百家的古文藏书,拿来与汉朝版本的诸子百家进行对照,发现两者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确实焚过书,只是不想大家伙想得那么彻底,秦始皇也是文化人,他并不是对法家以外的众多诸子百家经典,不分青红皂白,全部一把火给烧了。只是严令禁止民间私藏这些书,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一集中到秦朝的“档案室”藏着,不让普通人接触,但不限于秦朝的官吏可以看。既然如此,何必争得脸红脖子粗,哪怕是错了,改过来不就完事了吗?在大家为此吵得沸沸扬扬时,有没有人怀疑过两个版本都不是真实的原文。说到这,或许两个版本的忠实捍卫者会一同把枪口对准我,但您先别着急开火,让我慢慢把话说完。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走到秦朝时,经历过一次“洗劫”,那就是秦始皇发起的“焚书坑儒”运动。有没有坑儒,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汉代知识分子故意丑化秦朝,我们也不知道,因为

“斯人”与“是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关于“斯人”与“是人”的这场争论,估摸着得有七八天了。每次打开手机看热搜,总是少不了这则话题的身影,当看到这则网络热搜时,我的脑袋里闪现出两个念头。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1)

一是当年自己到底学的是哪个版本。为此专门联系上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进行求证,结果发现自己学的是“是人”的版本,而且我的老师以从业30年的经历向我保证,“是人”的版本的确凿无疑。

二是网友关于这则问题到底有什么好争的。你说你学的是“斯人”,他说他学的是“是人”。“斯人”也好,“是人”也罢,它们到底有没有影响你对原文的理解,有没有影响你当年考试做试卷,据我了解大概率是没有。

因为这篇文章是初中的语文课程,考试也只能出现在中考,而中考都是以地级市为单位进行的,答案肯定是以本地的教材版本为主,所以“斯人”与“是人”根本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

既然如此,何必争得脸红脖子粗,哪怕是错了,改过来不就完事了吗?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2)

儒家原版都找不到了,谈什么“斯人”与“是人”

在大家为此吵得沸沸扬扬时,有没有人怀疑过两个版本都不是真实的原文。说到这,或许两个版本的忠实捍卫者会一同把枪口对准我,但您先别着急开火,让我慢慢把话说完。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走到秦朝时,经历过一次“洗劫”,那就是秦始皇发起的“焚书坑儒”运动。有没有坑儒,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汉代知识分子故意丑化秦朝,我们也不知道,因为这种事,后世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都没少干。

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确实焚过书,只是不想大家伙想得那么彻底,秦始皇也是文化人,他并不是对法家以外的众多诸子百家经典,不分青红皂白,全部一把火给烧了。只是严令禁止民间私藏这些书,把诸子百家的著作统一集中到秦朝的“档案室”藏着,不让普通人接触,但不限于秦朝的官吏可以看。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3)

这一点从西汉末年的“今古文之争”中可以得到印证。当时的大汉王朝发现了一批关于诸子百家的古文藏书,拿来与汉朝版本的诸子百家进行对照,发现两者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朝版本的诸子百家经典,都是刘邦找当年幸存的秦朝知识分子凭记忆重新复原的。在复原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些许的差别,但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此事一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汉武帝是华夏传统学术的分水岭,前期大汉的国本是黄老之学,后来是以儒学为立国之本。甭管是黄老之学还是孔孟儒学,汉朝与秦朝的版本不一样,到底哪个版本是真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4)

如果秦朝版本是真的,那么说明汉朝立国的根基是错的。

如果汉朝的版本是真的,爱钻牛角尖的知识分子不答应,汉朝都是凭记忆抄录的,没有理由比秦朝的更正宗。

当时两个版本差别到什么程度,连孔子说过的话都不一样。汉朝版本说孔子是一位激进的社会改良家,而秦朝版本说孔子是一位顽固不化的老学究,整天四处奔走游说大家一起回到周朝时代。

凭良心说,孔子是激进者还是守旧者,大家心里都有数,在我看来孔子更像一个激进的守旧者。

激进是手段和态度,目的是达到恢复周礼的守旧目的。但这话在大汉朝不能说,因为汉武帝说过孔子跟他一样都是改良家,汉武帝正是借以孔子为师的名义,实现汉朝由黄老之学到儒学的大换血,有人敢否定孔子便是在否定先帝,朝廷便会把你送到先帝那里,问问先帝答不答应。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5)

做这么多铺垫只是想说明一点,当下的“斯人”与“是人”之争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连儒家原版原著都没有确定,争论“斯人”与“是人”有什么意义。只要两个版本所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并没有影响到我们对原文的释义,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说呗。

何况在这项问题上,谁也不能说谁的版本是孟子当年的原话,我们能做的是把握孟子当年的原意。孟子告诉你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阵痛苦的磨炼,这才是根本。

但从网上的种种声音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两者不同的辩论,而是颐指气使或者趾高气扬地指责对方,指责出版社,摆出一副“我就是学的这个版本,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好使”的样子等等。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6)

多版本的古文是常有的现象

当年学的是什么版本重要吗?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个版本更符合孟子的用意,这个问题却没有人去谈。

甚至有的网友为了弄清楚此事的诡异之处,把曼德拉效应都搬出来了,什么时空重叠、记忆被偷走、宇宙重启……实在太扯了。

学术界类似“斯人”与“是人”这种诡异的事,实际上还有很多,并不是书本错了,而是我们的记忆错了。只是绝大多数人太自信于自己的记忆,说自己记得千真万确,问题是记忆真的百分百可靠吗?比如,我一直认为“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夫子说的,事实上是曾子说的。

李白的唐诗也有很多争议的版本,《长相思》名句“天长地远魂飞苦”,另一个版本是“天长路远魂飞苦”。《蜀道难》“雄飞从雌绕林间”“雄飞雌从绕林间”,前者是“从雌”,后者是“雌从”,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前句是公鸟跟着雌鸟飞,后句是雌鸟跟着公鸟飞。李白的《静夜思》更离谱,宋朝人的版本是“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清朝人的版本或者当下通行的版本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斯和是之争为何重要(斯人与是人)(7)

这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我们不学了吗?难道要把他们从古籍经典中踢出去吗?

因为年代不同,行文手法和用词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后代人在学习古文时,必须带有一种会意,即尝试着把自己投放到古人所处的环境和经历中,去揣摩古人当时的意思。

诚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你的或你认同的感受,感受的频率对了,你才认为它是对的,一切都是你想用自己的感受或观点去同化别人罢了。

围绕“斯人”与“是人”的争执,很多人已经严重跑偏,在一件毫无意义的争论上投入太大的精力,是时候该刹车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