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随着我们北斗技术的成熟,从入轨到入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陈宏宇说。所谓卫星平台测试,属于“常规体检”,主要确保能够在今后10年时间里稳定持续地提供载荷工作的指向、温度和电磁环境及充沛的供电。载荷测试,主要是确认导航载荷的工作性能是否达标,能否准确稳定地提供导航信号。7月29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发布一则消息,《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其中提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使用测距码编号61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的6月23日,这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那么,为什么会在一个月之后才“组网”?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宏宇对此表示,北斗卫星发射后首先要进入轨道,因为已经入网的卫星在天上都排好了队,新发射的卫星需要通过轨道相位的准确调整才能稳稳地站到队伍里;其次
7月31日,中国正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在全球亮相,不仅彰显着中国卫星导航技术已经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同时也为全球民众的卫星导航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选择。
大家还记得,这颗卫星实际上已经在6月23日发射,但为何是现在才宣布正式开通?围绕北斗系统,还将产生怎样的应用?
为何发射一个月后才正式组网?
7月29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发布一则消息,《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其中提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使用测距码编号61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的6月23日,这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那么,为什么会在一个月之后才“组网”?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宏宇对此表示,北斗卫星发射后首先要进入轨道,因为已经入网的卫星在天上都排好了队,新发射的卫星需要通过轨道相位的准确调整才能稳稳地站到队伍里;其次卫星要开展在轨测试,包括卫星平台测试和有效载荷测试。
所谓卫星平台测试,属于“常规体检”,主要确保能够在今后10年时间里稳定持续地提供载荷工作的指向、温度和电磁环境及充沛的供电。载荷测试,主要是确认导航载荷的工作性能是否达标,能否准确稳定地提供导航信号。
“随着我们北斗技术的成熟,从入轨到入网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陈宏宇说。
事实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北斗三号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在3月9日发射的,在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直到6月正式入网工作,使用卫星编号60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未来将集成到百亿级物联网设备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完成,标志着北斗应用将进入新的阶段。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在汽车、手机、无人机等各类智能设备上得到应用。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告诉南方 记者,有了对时空更高分辨率的感知后,北斗不仅仅是部署于高空的卫星导航系统,它更是和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重大时空基础设施。
所谓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即可以给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和应用场景赋予统一的时间和空间基准,让数据产生协同效应。
从大众应用角度来讲,时空智能规模化应用正在诞生。智能汽车可以知道自己开在哪一根车道,手机可以定位更加快速精准,无人机可以实现自主飞行。
北斗还将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方、汽车制造商,各类设备和应用开发商等都会参与。
不光手机和汽车,北斗更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将集成到百亿级的物联网设备和场景。陈金培认为,在城市智能化进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新基础设施,一个是5G这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一个是云计算这样的计算基础设施,一个就是时空智能基础设施。
“有了位置服务的解决方案,有了时空数据,整合起来可以用到自动驾驶、物联网、智慧农业等领域,将来全部是自动化应用。”中海达董事长廖定海说。
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到 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在灾害监测中提前“通风报信”
在刚刚经历了南方大水中,北斗应用还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7月6日傍晚,湖南省石门县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却没有一人在此次灾害中伤亡。这就得益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提前的“通风报信”。
北斗系统靠什么做出预警呢?原来,这背后是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水平的精确定位。
北斗对山体、水库、河流的形变、位移等会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可以通过变形值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沉降、裂缝、水库遇险、河流水位暴涨等险情进行预警。
除此之外,北斗系统的短报文与位置报告功能,可以实现灾害预警速报、救灾指挥调度、快速应急通信等。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防汛主要靠人,每逢汛情来临,管理员只能凭经验判断水情,推断堤坝是否牢靠。现在,科技手段让这一切变得轻松了许多。
听说过给人做CT,可你听说过堤坝也可以做“CT”吗?防汛期间,工作人员利用探地雷达探测堤坝是否存在隐患。
据东华理工大学陈辉博士介绍:“电流在地下碰到的不同地质体,将导致测量电场相应发生改变。当我们启动与电缆连接的主机,就可以自动采集堤坝内部电阻率的分布数据。根据结果,我们可以‘透视’坝体结构,快速判断堤坝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结合松散、管涌、渗流等隐患。”
建地基增强系统“星地一体”无缝连接
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太空中逐渐织成一张网时,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到此结束。
事实上,在地面上,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准着北斗卫星,搭建地面基础设施,解决到达地面时存在信号较弱问题,提高定位精度。
全国各地的北斗地基增强站,接收天上的北斗卫星定位信号,实时计算卫星定位误差,这就类似提供了一个“增强版的北斗”,加上这套地基增强系统,可以构成一个实时无缝的“星地一体”高精度时空网络。
在7月31日上午举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官方播放的宣传片提到的地基增强系统,正式由千寻位置负责建设和运营。陈金培说,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在全国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和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北斗用户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全球卫星导航领域贡献了中国方案。
【记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