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工作者话心声)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科技工作者话心声)中关村科学城位于北京西北部,主体区域包括中关村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这里拥有以北大、清华、中科院为代表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基础研发资源雄厚,对于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创新瞄准世界一流“我们团队去年突破了超导量子比特寿命的500微秒大关,很好助力量子芯片发展,我和团队要继续攻坚克难,在量子计算领域下好先手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今年党代会,北京量子院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员于海峰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对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城市超级算力中心,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等内容,他深感重任在肩。“蔡奇书记在报告中提到,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与我们所的研究精神是契合的。我们纳米能源所在王中林院士的带领下,正在研究前沿性的相关科学技术。我们所也是中科院系统首支全建制整体迁入怀柔科学城的研究所,这表明了我们所支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蔡奇同志代表中共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着眼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三个国家实验室,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
针对三大科学城的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创新,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突破怀柔科学城,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建设百年科学城。进一步搞活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打造医药健康和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三大科学城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学习报告后深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将不断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为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而努力奋斗。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学习了蔡奇书记的报告,蔡书记的报告中讲了,北京市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感到非常振奋和鼓舞。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我们北京量子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台量子直接通信样机,今年创造了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世界纪录。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加快推动量子直接通信的研发,为北京市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量子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龙桂鲁表示。
“我们团队去年突破了超导量子比特寿命的500微秒大关,很好助力量子芯片发展,我和团队要继续攻坚克难,在量子计算领域下好先手棋,更好地赢得主动抢得先机。” 今年党代会,北京量子院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员于海峰作为代表出席了会议,对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城市超级算力中心,打好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坚战等内容,他深感重任在肩。
“蔡奇书记在报告中提到,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与我们所的研究精神是契合的。我们纳米能源所在王中林院士的带领下,正在研究前沿性的相关科学技术。我们所也是中科院系统首支全建制整体迁入怀柔科学城的研究所,这表明了我们所支持怀柔科学城建设的决心与态度。我相信,在王中林院士的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所一定会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位于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以下简称 “纳米能源所”)研究员程廷海说。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城市兴。近五年来,北京在科研发展领域深化布局、广纳人才,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了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和高精尖创新企业,做大做强了一批科技园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打响了“排头炮”。记者近日曾去三大科学城实地探访,感受到了创新高地的建设步伐。
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创新瞄准世界一流
中关村科学城位于北京西北部,主体区域包括中关村海淀园174平方公里,这里拥有以北大、清华、中科院为代表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基础研发资源雄厚,对于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的中关村科学城,除了坚持不断做大做强,打造集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以外,还在产业创新链上“下功夫”“做文章”,瞄准世界一流技术,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愈发突出。
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机瞄准的是“未来算力突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科学领域。在中关村软件园内,找到北京量子院并不难。十几层合围的办公楼,与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总部相比略显低调,但这里却是后厂村为数不多的新型科研机构。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成立于2017年12月的北京量子院,是由北京市政府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的新型科研机构。成立不到五年时间,已有全职科研人员216名,组建了超导量子计算等20支科研团队。
北京量子院内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内未组装完成的制冷机部件
走进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内,无数台滴滴作响的机器,密集交错的数据线、电脑线,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机器”告诉人们,国内顶尖的科研人才,正在向量子科学领域发起新的验证和挑战。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京量子院超导量子计算研究员、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负责人于海峰博士介绍,去年5月,由实验室操作、北京量子院部署的第一代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对社会公众正式开放,已经吸引了百度、京东等企业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燃料电池客车成为主力军,验证了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的可靠性。这背后,位于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的北京亿华通科技公司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创新极。
亿华通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据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介绍,亿华通已经构建了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行业专利申请位居于国内首位,尤其是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领域,自主研发的产品能量转换率高,产物仅为电、水和热能,且具备很好的耐低温能力。
“整体设计更加优化。预计未来4年内,氢燃料电池所有关键核心零部件有望全部国产化、自主化。”于民表示,这将使国内氢燃料发动机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掌握更多话语权。
怀柔科学城:大视野里的“小目标”
历史上的怀柔,是军事重镇,沟通长城内外的“关塞城”;如今的京北大地上,一座崭新的怀柔科学城已经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风光、雁栖湖畔的自然美景交相辉映。
怀柔科学城模拟沙盘
怀柔科学城是集纳国之重器,汇聚四海英才的新型科学研究基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力量。这里布局的五个大科学装置,全部建成后将对基础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园区内最早开工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到2022年5月,中科院物理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经基本建成,走进整齐排列的建筑物内,众多科学仪器已经开始发挥科研作用。
中科院物理所内绝对零度科学研究装置
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内,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怀柔研究部主任吕力告诉记者,极端条件量子态调控系统是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若干装置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全新的量子调控技术和量子器件,为未来的量子信息技术奠定物理基础:“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虽有一定时间,但是要提前布局,避免出现科研领域被‘卡脖子’的情况发生。”
利用极端条件取得突破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熟悉的“磁悬浮”“超音速”都是在这种条件和环境下研究发展的。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大科学装置,还有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寰”,作为地球的“数字孪生”兄弟,它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等研究提供自主可靠的模拟数据。目前,该装置已经开始对外征集首批课题。
怀柔科学城里的众多科学研究,不仅有大视野,更有“小目标”,研究微观世界运动的纳米科学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纳米能源所从北京海淀迁入怀柔科学城,这也是怀柔科学城正式建设以来首个整建制入驻的科研单位。
在纳米能源所一层的展厅内,应用纳米技术,覆盖能源、生活、医疗等诸多领域的创新应用让人眼前一亮。“蓝色能源”应用项目,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原理,在“海浪”的驱动下,16个小球可以输出约10微安电流,点亮约100个LED灯,有望为人类打开“海洋发电”的大门,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海洋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应用
纳米风能发电机
纳米能源所研究员程廷海解释说,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实践场景还在不断完善当中,这需要大量交叉学科人才的参与,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会在很多产业上进行应用,将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动能,特别是针对海洋蓝色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将为人类解决后化石时代的能源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未来科学城:东“能源谷”西“生命城”
未来科学城的前身,是始建于2009年的昌平未来科技城。最初,这里只是昌平北七家镇最东部的四个自然村——土沟村、鲁疃村、北七家村和岭上村,十余年间,京北这四座老旧村落已“变身”云集十余家央企科研中心的“未来科学城”。
尤其是2017年未来科学城扩区后,占地面积达到170.6平方公里,较原来增加了16倍,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西区将建设“生命谷”与沙河高教园区。
“能源谷”突出央企集聚特色和先进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已聚集了500余家相关企业,在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先进储能、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细分领域初步形成了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
如今的未来科学城西区,已经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涵盖其中。凭借人才和科研优势,生命科学园已成为北京乃至全球重要的医疗创新资源聚集地,完成了从“健康谷”到“生命城”的蜕变。
生命科学园为何得以快速发展?这离不开灵活政策和创新平台的支持。北京荷塘生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负责清华工研院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中心运营的新型药企。公司信息工程总监郝国舜博士介绍说,在创新平台的支撑下,企业打通了概念和价值验证,实现了创新药物的快速研发和生产。
北京荷塘生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药物生产线
“以在研某款新型基因治疗药物为例,目前单一生产体系单次产量可达3000支,只需要1-2支该基因药物,就可以彻底治愈由视网膜病变引起的遗传性眼底疾病。” 郝国舜说。
事实上,这样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和机构,在园区内还有很多:如今生命科学园内,已经建设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工程中心,集聚了500余家创新型企业,设有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园区三期已经启动建设,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目标是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的“生命科学城”。
在全球都在抢占制高点的人工智能、量子、前沿生物技术等方向,北京均建设了自己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汇聚,科技“无人区”已经成为首都科研人员最广阔的舞台。
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制作
文字统筹:刘昭
记者:赵天宇 段大卫
视频及动图制作:段大卫
来源: 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