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科技产业的5大定律)
信息科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信息科技产业的5大定律)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那电脑手机这些IT产品的销量就上不去了,想买的等个月价格下来之后再买,已经买了的也没有更换新设备的冲动。那IT行业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了。所以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个希望,就是如果现在我觉得电脑或者手机太贵了,那我等18个月之后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购买到了,那我们会不会这么做呢?即便主体从计算机到手机,摩尔定律依然适用,从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到最新的iPhone 11,性能提升速度也赶上了摩尔定律。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做到持续的翻倍进步,这就是传统企业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每18个月集成电路性能提升一倍的另一面,就是同样的时间,那之前的产品价格就会下降一半。
今天续前两天浪潮之巅苹果微软总结:信息科技产业的5大定律。好了话不多说开始
1.摩尔定律:这是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博士在1965年提出的: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会翻一番,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
乍一听,这个发展速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这个定律所预测的速度发展。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叫做埃尼阿克,是一个30米长,2米多高,重27吨的庞然大物,它一秒钟可以完成5000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到了2007年,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是IBM的蓝色基因,它的运算速度每秒367万亿次浮点运算,比艾尼阿克提升了734亿倍,正好是20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律预测的差不多。到了2010年,最快的计算机中国天河1A,速度是2570万亿次。2012年是IBM的红杉,速度是1.6亿亿次。到了去年,最快的计算机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顶点,速度达到了每秒20亿亿次。
即便主体从计算机到手机,摩尔定律依然适用,从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到最新的iPhone 11,性能提升速度也赶上了摩尔定律。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做到持续的翻倍进步,这就是传统企业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每18个月集成电路性能提升一倍的另一面,就是同样的时间,那之前的产品价格就会下降一半。
所以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个希望,就是如果现在我觉得电脑或者手机太贵了,那我等18个月之后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购买到了,那我们会不会这么做呢?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那电脑手机这些IT产品的销量就上不去了,想买的等个月价格下来之后再买,已经买了的也没有更换新设备的冲动。那IT行业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发展了。
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如果你现在购买一年半之前的手机或者电脑,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好用,只有当下最新的硬件产品从才是好用的,那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安迪-比尔定律”。
2.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是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代表芯片生产厂商。比尔就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代表软件开发商。这条定律表达的意思是,只要是安迪创造出来的,比尔都会拿走。
什么意思呢?安迪创造、提升硬件的性能,但是会被比尔新开发的应用软件所需的消耗抵掉。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就有现象可以解释,比如:现在的计算机比10年前的快了100倍,但是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电脑跑得飞起,而还是和10年前差不多。
2017年的iPhone X比07年的iPhone速度是提升了100倍,但是我们绝对不会感觉到它运行的快了100倍。这是为什么?
因为,安迪-比尔定律,而如果你不更换硬件的话,现在很多新软件就用不了。你手上还有十年前的iPhone的话,你可以试试看,它连今天的微信都运行不了。
其实,硬件商场就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举个例子,2005年初,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Vista迟迟没有上市,从芯片厂商英特尔到电脑制造商联想、戴尔,再到希捷这一类的外设厂商,销售额全部受到巨大的影响。等到了年底,Windows Vista终于上市了,微软自己的股票飙升。用户大量更新电脑,紧接着英特尔也扭转了颓势,惠普、联想、戴尔的股价也大幅度上涨。然后就轮到硬盘、内存之类的这些厂商复苏。
2009年,Windows7发布,全世界就又开始了一轮计算机更新,又是所有商场业绩靓丽的一年。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个人电脑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迫使用户更换新的设备,让惠普戴尔这类公司受益,这些PC厂商再向英特尔订购芯片,同时向希捷这类外设厂商采购外设。
在这个过程中,各家的利润先后都得到提升,股价也随之上涨。然后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把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好准备。
在微软那篇文章我们说,苹果无法在操作系统上战胜微软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这里。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发现,硬件和软件需要交替式的发展,而苹果自己做硬件又做软件,自己即是安迪,又是比尔,它没有办法平衡二者发展的速度。历史上,苹果真就有几款计算机,一推出就已经落后了,还有的太过超前,性能浪费,没有什么应用软件可用。所以一家公司再强,也拗不过行业客观规律。
在这个定律中,“安迪”像是个天使,不断给予,而比尔则像个“恶魔”,疯狂的索取。但其实如果恶魔一旦消失,那天使也就不复存在了。从2011年开始,PC产业不断受到移动智能设备的冲击逐渐不景气,造成软件厂商更新软件的动力不足。那按道理来说,软件不再占用这么多资源,硬件还在进步,计算机应该越来越快才对吧?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最近几年你去买电脑就会发现,无论是英特尔或AMD的处理器还是英伟达的显卡,都是在挤牙膏式的一点一点的更新自己产品的性能。所以,从2011年到今天电脑的性能只提升了4倍,远远没有达到摩尔定律的速度。而智能手机领域依然按照摩尔定律快速向前发展。
今天智能手机的产业格局依然符合安迪-比尔定律,只是英特尔 微软的组合,变成了ARM芯片 安卓的组合,硬件和软件两端换了公司而已。
3.反摩尔定律:是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指出的,他说: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家IT公司如果今天只能和18个月前一样,卖掉同样多相同的产品,那它的营业额将会下降一半。我们把这称之为反摩尔定律。
一家公司,如果你没有追赶上摩尔定律的速度,更新迭代自己的产品,盈利能力就会一落千丈,那自然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商都活得非常辛苦。
所以在IT行业,眼下发展得很好,很红火,但是在长时间内谁也没办法保证自己能一直这么好。这也是投资大师巴菲特为什么从来不投资这些IT公司,原因就是这个。
反摩尔定律积极的一面当然更重要,就是它促成了科技领域质的进步。因为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赶不上摩尔定律的速度,它很快就会被淘汰,这就让IT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和飞机制造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的寻找革命性的创造。这也就让所有公司保持极高的研发投入。
同时也是因为有这条定律存在,新兴的公司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说万事万物的进步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比方说处理器主频不断提高是量变,从16位上升到32位再到64位是小的质变。等到使用到纳米技术或者生物技术了,那就是质的飞越。
任何技术,用不了多少年,量变的潜力就会被挖掘殆尽,这个时候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创新出现,也就是质变出现才行。
在量变的过程中,新兴公司是根本不可能与大公司竞争的,因为那些老家伙在老技术上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一旦出现质变的机遇,新兴公司抓住了,就能后来居上。
比方说,2015年3G手机替代2G手机的时候,PC时代不起眼的三星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而过去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华为,和一直默默无闻的小米,OPPO,vivo才能有这个机遇踏上安卓的快船。
所以,尽管IT行业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前沿,无论是其中的公司,还是领导人还是产品,都受到人们最多的关注与追捧。但它也远比传统行业要残酷的多得多。
这三大定律,虽然都诞生于个人电脑领域,但它们其实是推动着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存在就像是一根皮鞭,让所有公司都朝一个方向策马狂奔。而同时,制约着它们的缰绳也是存在的,这是所有IT公司都逃不过的,套在所有人头上的三个紧箍咒。
4:721定律:当科技信息产业中的某个领域发展成熟之后,各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总是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状况。
行业中的老大,是整个行业的主导者,占有6、7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是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老二占有2、30%,偶尔挑战一下老大的权威,但总的来说还是被老大骑在脖子上,备受打压。剩下的10%的市场份额则被一群小企业瓜分掉。
这样的市场占比情况大概为70%,20%,和10%,所以总结为721定律。大概的意思就是赢者确实可以通吃,但还有一道超越商业竞争的约束存在。就是你不能吃干喝尽还吧唧嘴,再怎么也要给别人也留一口。
我们先说赢者通吃的部分,看一下之前提过的那些公司,市场份额确实按照721定律的分配。
比方说个人电脑领域,微软毫无疑问的老大,苹果老二。微软控制着Windows,结果所有的软硬件开发商都跟在微软屁股后面,行业规则的控制权当然在它手上。苹果偶尔跳起来挑战一下微软,把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稍稍提升几个百分点,但总的来说完全不是微软的对手。
其它的小公司不用说挑战微软了,和苹果也相差甚远,只能好好的跟着老大和老二挣点自己的小钱,比方说软件开发商Adobe这样的公司。
在全球网络设备市场,华为是老大,思科是老二;在互联网领域,Google是老大,过去雅虎是老二,现在老二是Facebook;在中国以外的电商,亚马逊是老大,eBay是老二,在我们这里阿里巴巴是老大,之后是京东。
虽然这些领域的老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尽相同,但都比其它所有公司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它们都无一例外的独自决定着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一家公司,一旦从群雄争霸时期脱颖而出成为领头羊,进而成为了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那么整个市场都将不可逆的朝着对它有利的方向发展,然后迅速的把其它公司都远远的甩在身后。
我们看例子,微软和苹果。
微软占据了95%的PC操作系统之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接下来软件开发商如果为苹果开发软件,就相当于生产一种只能在5%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
我们原以为苹果的系统比windows要更加的安全可靠,可真实情况竟然是从windows Vista之后,就已经是微软的系统更加安全。但是Windows更容易受到攻击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不够安全,而是因为苹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太少,病毒制作者“懒得”去攻击苹果的系统而已。这对苹果的使用者来说真是一条令人悲哀的好消息。
苹果早期一直标榜自己的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有多强,现在这已经不是它的卖点了,而是改成宣传自己有多酷。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Google又再造了当年微软的奇迹,安卓控制了全球8成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IT领域这种独特的赢家通吃的现象,在今天的传统工业是很难看到的。比方说石油领域,尽管美孚已经做得相当成功,每年都有高达4000多亿的营业额和同样高的市值,但它在整个世界的石油市场占比还不到10%。在汽车工业,不管是昔日的霸主通用汽车,还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30年来从未占有超过世界市场的20%。
除了IT,什么金融、医药、零售等等诸多的领域都是如此,都不存在一个“主宰”般的公司。之所以只有在IT领域会出现“主宰”,是因为两个很特殊的原因。
一个是不同成本在两个工业中的占比相差太大。传统行业的研发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很高。所以如果它想要扩大销售规模,那就意味着成本也随之增加。比方说一个汽车公司要扩大一倍的营业额,那就意味着这家公司就要扩大一倍,相应的工厂规模和员工数量就要增加一倍。公司越大,公司效率也就越低,所以扩张速度就会越来越慢。
但是科技领域完全不同,制造成本只占其营业额的很小一部分,而绝大多数成本都是投入到了研发上。而且对于像是微软这样的公司来说,卖一份操作系统和卖一百万份的成本并没有啥区别。
即便销售规模不断扩大,但也不需要为此雇佣更多的员工,公司效率依然不变,但是总利润很快就上去了,所以这就可以让IT公司迅速的膨胀。
第二个原因是信息产品生态各个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
啥意思呢?很简单,举个例子,作为个人来说,我使用了windows的电脑,然后往上装了很多软件,现在竞争对手推出了另一种系统的可能性能更好的电脑,但是我也很难放弃之前的去买新的了。大的公司和政府部门就更是如此,一旦选择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就很难放弃。
所以说,一个操作系统在市场上一旦处于领先地位,那为它制作的软件就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用,用户就越不肯放弃。
这种耦合关系,在传统工业就很弱,比方说我们开车,这次选择了米其林的轮胎,下次更换我换个固特异的没有任何问题,对我的使用不会有造成任何障碍。只要你的产品因为某种差异化,迎合了部分受众的喜好,就可以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没有问题。
这种赢者通吃的特点,在社交软件上表现得更明显,移动端的微信,PC端的QQ,用的人越多也就越好用。10个人在一起,8个人用微信,2个人用陌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那2个人也下个微信。
由于IT公司的销售规模扩大不会带来成本跟随上升,和公司扩大后效率的快速下降。再加上IT生态链个环节之间的耦合性极强,这使得科技公司很容易做到强者越来越强,直到赢者通吃。
但是,虽然理论上来说,“主宰”可以通过恶意的竞争和收购100%的占领一个市场,可一般来说到60~80%,扩张也就到头了。虽然其中的原因有老二老三的负隅顽抗或者确实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好,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各大科技公司自觉遵守的风险控制原则,以及美国政府对商业垄断行为的严格限制。
首先,作为下家,产品的购买者,比方说惠普和戴尔作为英特尔的下家,我要保证自己的长期货源不会被你全部垄断,那我不仅买你的芯片,也要买人家AMD的。那像苹果iPhone这样每一代只能用一种处理器的怎么办呢?它的做法是这一代用一个供货商的,下一代就用其竞争对手的。这是公司处于自己风险控制的考虑。
如果市场行为没办法阻止垄断的形成,那美国司法部和欧盟的反托拉斯委员会就要出手了。因为有这股力量的存在,聪明的主导者会主动让出一些市场给其他人。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了IT行业中不成文的约定,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既要会做事儿,也要会做人。”
去年,加拿大政府逮捕了华为的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这其中当然有很多政治的因素,但一直对我们中国非常友好的加拿大,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而且怎么会事发之后加拿大民众都一边倒的支持司法部门的行为呢?
吴军说了一个大家都不愿意说的原因,就是其实很多人对华为很不满。而且作为加拿大科技标杆的北电公司就死在华为手上,这是加拿大唯一的一家大型IT跨国企业。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十几年前,但是梁子从那个时候就结下了。后来,华为在对待爱立信、诺基亚之类的欧洲电信企业,就不再像之前那么彪悍了,这也才让那些老牌电信企业得以生存至今。
所以说华为从单纯做事的企业,变成了也要做人的企业,这也就是721法则带来的约束。
5.诺威格定律:即便一家公司能成为“主宰”,占有某个市场70%的份额,这也不能保证它的基业长青。因为还有一些科技领域内在的规律在加速着企业的新陈代谢。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诺威格定律,这是Google研究院主任,人工智能专家彼得·诺威格所提出的。他说:“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之后,就不可能再翻倍了。”
乍一听这不是句废话么?超过50%翻倍那不就超过100%了?还用专家来说么?但就是这句废话,却道出了很多跨国公司兴衰的根源。
和人一样,公司也有自己的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一家公司刚刚兴起的时候,是充满朝气的,整个世界对它来说是无限大的,它只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拼命的成长。这就是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当它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之后,再想要成长就会受到整个行业发展的制约。和传统工业不同的是,一家科技企业非常容易早熟,用不了几年就会成长到饱和状态。
比方说Google,拉里·佩奇最初的梦想不过是希望公司的盈利能上亿。可Google发展的速度比创始人的梦想还要快的多,从公司成立到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搜索市场,不过就只用了4年的时间。
这个时候诺威格博士就提出了这条定律,Google的管理层也看到了危机,为了保持增长,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
对于一个在某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来说,如果不能预见市场的饱和性,或者是回避这个问题,那就是非常危险的。它要保证自己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的去开拓新的财源。
开拓财源的有效途径也就只有两条:一个是横向扩展业务,另一个就是转型。
所谓横向扩展,就是把现有的商业和技术优势扩展到相近的邻域当中。比方说Google,它自身的技术优势是它的精准广告投放能力,商业优势在于它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商网络。06年,Google收购YouTube,07年牵头成立了安卓联盟。如今的Google之所以还是最强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因为当年它通过横向扩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我们会发现Google的扩展一直都围绕着自己优势的广告业务在进行,无论是YouTube上的视频广告,还是手机上相应的广告,都是现有技术的相近领域的推广。它并没有因为扩展而把自己变成一个苹果那样开发电子产品的公司,或者是一家传统媒体,Google还是Google。
是不是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商业优势向相近邻域扩展,这就是横向扩展和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大企业多元化败局的区别。
工业史上这样类似的成功扩展还是很多的,比方说微软从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扩展到应用软件,迪士尼从少儿动画片扩展到传统影视和娱乐等等。
然而,当一个行业已经进入老年期,无从扩展的时候,公司想要继续发展和生存,就只能谋求转型了。
但是转型做起来比扩展要难得多,这就好比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转行打高尔夫球,想要战胜老虎伍兹一样,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吴晓波认为企业转型是一个极大概率失败的事情,所以他说不转型是在等死,可转型就是找死。
基因决定定律
那为什么一家公司的转型会这么困难呢?这就要说到今天要讲的最后一条定律,基因决定定律。
把一家公司的基因作为理解企业兴衰的一把钥匙,这是吴军和李开复以及许多优秀的管理者一同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一家公司在某一领域很成功,那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都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当前这个市场了,它与市场相互驯化,企业的基因因此形成。但遗憾的是,这些基因未必能够适应新的市场。
小的企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船小好调头,这只是大企业的问题。一家大企业要转型到一个陌生领域,就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中年人重新走进课堂,跟一群20岁的年轻人一起读书学习,他的负担肯定要比年轻人多得多。
很多人问吴军说,为什么微软的MSN部门十几年都无法盈利,可是雅虎和Google没几年就盈利,而且发展的更快更好。其实这就是微软的基因决定的,它的商业模式是出售客户端软件,不适应互联网依靠广告收入提供免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它的组织架构,部门划分都在固有基因的驱使下强化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公司,所以它在互联网领域就是竞争不过Google的。
同样的道理,Google的基因是信息处理,而不是通信,那与信息处理相关的领域,它都做的很好,比方说搜索,视频和在线广告。而通信领域,比方说社交网络,它就是做不好。
相反,Facebook和腾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产品驱动的通信公司,它们在社交网络和通信产品上非常在行,但你看它们去做电商试试,依然都以失败而告终。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家公司的基因是在市场竞争中进化出来,用来适应相应市场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产品定位和商业模式等等。一家公司在早期 一切还是张白纸的时候 基因还有改变的可能。但是一家成型的公司改变基因的可能性确实很小。越是以前成功的公司 越容易相信自己固有的基因是最优秀的。
公司基因的决定作用如此之大,让很多跨国公司都无法通过改变基因来逃脱诺威格定律的宿命。这其实对整个工业界,乃至我们的世界来说是一件好事。就像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从生到死不断发展的一样,一家公司、一个产业也应该如此。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清除掉阻碍我们进步的那些庞大的恐龙,人类才有新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讲,一家昔日跨国公司的衰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总结一下:今天讲了科技行业的5大定律
1.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就会翻一番,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
2.安迪-比尔定律:硬件升级创造的性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抵消。
3.反摩尔定律:一家IT公司如果今天只能和18个月前一样,卖掉同样多相同的产品,那它的营业额将会下降一半。
4.721定律:当科技信息产业中的某个领域发展成熟之后,各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总是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状况。
5.诺威格定律:即便一家公司能成为“主宰”,这也不能保证它的基业长青,至于基业能持续多久,取决于行业的时段和横向扩展的空间、能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