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埃伯斯伯比书》里的记载从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吸入治疗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公元前1554年[4],古埃及最早的医书《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里。实际上,人类与哮喘斗争的时间并不短。单从我国的史料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使用麻黄治疗哮喘的记载[2]。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发出了口服、静脉给药和吸入等多种治疗哮喘的方式。不过,相较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吸入疗法能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肺部,起效快、疗效佳、安全性也更好[3]。因此,在各国指南的一致推荐之下,吸入疗法已经成为哮喘治疗的基石。然而这一路走来却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吸入疗法的载体——吸入装置。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1)

呼吸,原本是一件自然到我们难以注意的事情。

然而,你可曾想过,自由呼吸对于数千万国人而言竟然是一大奢求。

两年前,王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中国肺健康研究的研究成果:据估算,全国成人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约有4570万[1]。这个数据可谓触目惊心。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2)

哮喘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的流行率

实际上,人类与哮喘斗争的时间并不短。单从我国的史料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使用麻黄治疗哮喘的记载[2]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发出了口服、静脉给药和吸入等多种治疗哮喘的方式。不过,相较于口服和静脉给药,吸入疗法能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肺部,起效快、疗效佳、安全性也更好[3]。因此,在各国指南的一致推荐之下,吸入疗法已经成为哮喘治疗的基石

然而这一路走来却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吸入疗法的载体——吸入装置。

吸入装置的3000年蜕变

从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吸入治疗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公元前1554年[4],古埃及最早的医书《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里。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3)

《埃伯斯伯比书》里的记载

在随后的3000多年里,不同的文明都出现了关于吸入疗法的记载,只不过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直到1760年工业革命的到来,吸入疗法才迎来第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英国医生John Mudge在1778年设计了一个气雾吸入装置,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吸入器(inhaler)[4],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时隔74年之后,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名叫Ira Warren的医生发明了第一个干粉吸入器(DPI)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4)

第一个干粉吸入器(DPI)草图

虽然大英药典在1867年首次收录了五种吸入剂,标志着吸入治疗被医疗界认可了[2];但是当时的吸入器却非常不好使。以至于到了1955年,还有一位身患哮喘的小姑娘抱怨吸入器难用。幸运的是,这个小姑娘的一句无心吐槽,将1899年的一项用抛射剂雾化液体的发明 [5],与吸入器结合在了一起。

1956年,在小姑娘父亲、医学博士George Maison的推动下,加压定量吸入器(pMDI)诞生,哮喘的治疗史就此改写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5)

第一个pMDI的草图

不过,随着pMDI的普及,患者使用过程中手-口协调性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甚至发明了呼吸驱动的定量吸入器(MDI);遗憾的是,这个装置没有取得成功[4]

到1980年,一个更大的威胁出现了。先是1974年科学家首次发现氟利昂(CFC)会导致臭氧被分解,破坏臭氧层[6]。到1980年代中期,已经有证据表明平流层臭氧水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而氟利昂就是罪魁祸首。要知道,在当时pMDI用的抛射剂就是氟利昂

为了保护地球的“保护伞”,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要逐步取消将氟利昂作为抛射剂。好消息是,没过多久氢氟烷(HFA)就从数千种化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替代氟利昂的最佳候选物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DPI迎头赶上与pMDI一起成为当今主流的吸入装置。

有关颗粒大小

我们都知道,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看,它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泡等组织。鼻、咽、喉在胸外,通常被称为上呼吸道;剩余部分被称为下呼吸道,它们又可以分为上支气管、下支气管和肺泡[7]

从现有的肺部给药研究来看,吸入药物会因颗粒大小的不同沉积在肺的不同区域

例如,直径大于5μm的颗粒主要沉积在胸外区的口咽;直径在1-5μm之间的颗粒,能沉积在上支气管区域的大气道和导气道中;直径在1-2μm的颗粒,能沉积在下支气管区域的小气道和肺泡中;那些直径小于1μm的颗粒,能沉积到小气道和肺泡或被呼出[8,9]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6)

不同颗粒大小的药物能覆盖的肺区域

至于哮喘这种疾病,患者的大、小气道都存在炎症反应;而且小气道中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大气道(P<0.05)[10]。因此,理想状况下,吸入药物最好能覆盖大小气道。也就是说,气雾中要保证有足够多的1-2μm超细颗粒

在解决了气雾颗粒大小之后,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患者的手-口协调性。

一般而言,DPI产生气溶胶的动力来源于患者的主动吸气,因此几乎不存在手-口不协调的问题;不过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或者存在气道功能受损情况,就可能出现吸气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吸入药量不[11,12]。因此,与DPI相比,pMDI的使用范围要更广一些

然而,传统pMDI要求患者在激发装置时同步吸入药物,如果患者手-口协调性差,就会导致药物损失在空气中或沉积在咽后壁,肺部递送量必然减少[11,13]

不难看出,要设计制作出更优秀的吸入装置,至少需要控制好两个关键指标:药物颗粒大小,气雾速度与持续时间[14]。为了实现更小的药物颗粒,有的装置使用了共悬浮技术;为了降低气雾速度,采用了储雾罐。值得一提的是,凯西制药以Modulite®技术为基础开发的超细缓雾pMDI装置,很好地兼顾了以上两个指标。

超细,让气雾布满整个肺部气道

为了做到超细颗粒,Modulite®采用氢氟烷作为抛射剂,再辅以特定的共溶剂和非挥发成分,调节气溶胶颗粒大小,最终保证颗粒的总气体动力学中位数直径(MMAD)达到了1.4~1.5μm的水平[15]。这意味着,采用Modulite®技术喷出的气雾颗粒,一半的颗粒直径在1.4~1.5μm及以下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7)

Modulite®技术获得超细颗粒的原理

有研究比较了MMAD为1.5µm、3µm和6µm的颗粒的肺部沉积情况,发现三者的肺总沉积分别为56.3%、51.0%和46.0%,小气道分布率分别为43.9%、34.3%和24.6%[16]。不难看出,MMAD为1.5µm的颗粒总肺沉积最大,小气道颗粒含量大。

还有研究发现,MMAD为1.5µm的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能贯穿整个支气管,其中2/3沉积在大气道,1/3沉积在小气道,实现了大、小气道均匀分布[17]

接下来再看看Modulite®技术是如何解决气雾速度与持续时间问题的。

缓雾,让每一揿都能与呼吸同步

正如前文所提及,传统pMDI对患者的手-口协调性要求较高。如果患者使用时手-口不协调,难免会导致药物损失在空气中或沉积在咽后壁。且不说这样比较浪费,由于进入肺部的药量少,治疗效果恐怕也难以保证。

Modulite®技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控制气雾运行速度和持续时间。试想,如果气雾喷出的足够慢,且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手-口协调性差的患者必然也能吸入足够的药物。

由于Modulite®技术用的抛射剂是氢氟烷,它就有了先天优势,因为氢氟烷抛射剂的速度本身就比氟利昂慢[18]。为了进一步延缓气雾速度,Modulite®技术还改变了喷嘴口径和形状,这样就可以进一步调节气雾速度[15 17]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8)

Modulite®技术获得缓雾的原理

有数据表明,与传统气雾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相比,应用Modulite®技术的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的气雾速度更慢(下降35%),气雾持续时间更长(提升200%)[19]

超细缓雾,让呼吸不再被“束缚”

那么通过Modulite®技术实现的超细缓雾疗效究竟如何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Veronika Müller等发起的真实世界研究中找到答案。

这项跨地域的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111例接受吸入皮质类固醇(ICS)/长效β-激动剂(LABA)维持治疗的中度或重度持续哮喘患者,评估基于Modulite®技术的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与DPI治疗下哮喘的控制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与使用颗粒相对较大的DPI患者相比,使用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治疗的患者哮喘症状控制更佳,日间症状评分(p=0.012)、使用缓解药物评分(p=0.025)和哮喘控制总分(p=0.016)均有显著差异。

而且,与使用DPI的患者相比,使用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治疗的患者,以更低的平均每日吸入皮质类固醇剂量(用量减少55%左右),达到更好的哮喘控制效果(P<0.0001)[20]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9)

超细颗粒倍氯米松福莫特罗(BDP/F)与DPI治疗下哮喘的控制情况

总的来说,吸入装置作为吸入疗法的载体,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吸入治疗的效果。以Modulite®技术为基础的超细缓雾pMDI装置,不仅实现了MMAD达到1.4~1.5μm的超细颗粒,更好地覆盖了呼吸系统的大、小气道;而且还做到了气雾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有效地解决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手-口协调性问题。因此,可以说Modulite®技术非常好地解决了吸入装置面临的两大难题。

据了解,凯西制药的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已经在我国获批,用于成人哮喘的规律治疗。此外,凯西制药即将获批的三联气雾剂采用的也是Modulite®技术。

无论如何,从3000多年前的“简单”设备,到如今的“细缓”黑科技,技术的进步正在让数以千万计的哮喘患者摆脱呼吸问题的困扰。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黑科技为人类呼吸健康带来更大的关怀。

参考文献:

[1].Huang K Yang T Xu J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The Lancet 2019 394(10196): 407-418.

[2].白澎 孙永昌. 吸入疗法的历史(一)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7): 555-556.

[3].Newman S P. Inhaler treatment options in COPD[J]. European Respiratory Review 2005 14(96): 102-108.

[4].Stein S W Thiel C G. The history of therapeutic aerosols: a chronolog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and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2017 30(1): 20-41.

[5].Helbing H Pertsch G. Collodion mixture: U.S. Patent 628 463[P]. 1899-7-11.

[6].Molina M J Rowland F S. Stratospheric sink for chlorofluoromethanes: chlorine atom-catalysed destruction of ozone[J]. Nature 1974 249(5460): 810-812.

[7].Heyder J. Deposition of inhaled particles in the human respiratory tract and consequences for regional targeting in respiratory drug delivery[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04 1(4): 315-320.

[8].Gregory K L Wilken L Hart M K. Pulmonary disease: aerosol delivery devices[J]. Irving: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 2017.

[9].Nave R Mueller H. From inhaler to lung: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ormulations of ciclesonide and other inhaled corticosteroi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 2013 6: 99.

[10].Hamid Q Song Y Kotsimbos T C et al. Inflammation of small airways in asthma[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997 100(1): 44-51.

[11].张玮 丁楠 曹兆流 等. 吸入装置的演变过程及研究进展[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1(1):5.

[12].Azouz W Chetcuti P Hosker H S R et al. The inha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hen they use different dry powder inhalers[J].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and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2015 28(1): 35-42.

[13].Ibrahim M Verma R Garcia-Contreras L. Inhalation drug delivery devices: technology update[J]. Medical Devices (Auckland NZ) 2015 8: 131.

[14].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吸入治疗与呼吸康复学组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联盟.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 42(4):13.

[15].Ganderton D Lewis D Davies R et al. Modulite®: a means of designing the aerosols generated by 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s[J]. Respiratory medicine 2002 96: S3-S8.

[16].Usmani O S Biddiscombe M F Barnes P J. Regional lung deposition and bronchodilator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β2-agonist particle size[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5 172(12): 1497-1504.

[17].De Backer W Devolder A Poli G et al. Lung deposition of BDP/formoterol HFA pMDI in healthy volunteers asthmatic and COPD patients[J].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and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2010 23(3): 137-148.

[18].Laube B L Janssens H M de Jongh F H C et al. What the pulmonary specialist should know about the new inhalation therapies[J]. 2011.

[19].Foster training manual-Modulite technology;page 17.

[20].Muller V Galffy G Eszes N et al. Asthma control in patients receiving inhaled corticosteroid and long-acting beta. sub. 2-agonist fixed combinations. A real-life study comparing dry powder inhalers and a 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 extrafine formulation[J]. BMC Pulmonary Medicine 2011 11: 40-40.

声明:本文旨在传递医药前言信息,不应被理解为对相关药品或诊疗方案的推荐,本文涉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疾病诊疗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10)

雾化吸入技术培训(吸入疗法3000年前就有了)(11)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