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制冷设备设计方案(全面学习空调水系统设计)
循环水制冷设备设计方案(全面学习空调水系统设计)系统能效比:制冷机组的能效比:(kW/kW)
#暖通##我要上头条##今天有啥好笑的#
空调水系统概述
由于现代高层建筑空间的限制以及用户调节使用的方便,大量采用空气——水空调系统方式,室内冷热负荷由冷冻水和热水承担。在空调用制冷系统中,水管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和冷却水系统。
制冷机组的能效比:
(kW/kW)
系统能效比:
(KW/KW)
系统季节能效比:
(KWh/KWh)
冷冻水系统
空调冷冻水系统由:水泵、管道、定压设备、阀门、换热器、除污器等主要部件构成。
冷冻水系统的主要形式
冷冻水系统均为 循环水系统;冷冻水系统从管道和设备的布局上分,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
1.开式和闭式系统
(1)开式系统
系统水量大,运行工况稳定,但易污染,且水泵压头较高。
近年来,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空调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不少工程中采用蓄冷池蓄冷的空调方式,相应地水系统需采用开式系统。
(2)闭式系统
闭式水系统与外界空气接触少,管道腐蚀可能性小,水泵能耗小。闭式系统必须采用壳管式蒸发器,用户处则应采用表面式换热设备(表冷器或空调箱),还需增设膨胀水箱,以适应水系统内的水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膨胀。工程设计中,冷冻水系统多采用闭式水系统。
开式与闭式系统的水泵扬程相差较大:
闭式系统中,水泵的扬程为:管道、制冷机组、换热器、阀门等闭式循环水路中各个部件压力损失的总和。
开式系统中,水泵除承担管道等部件的压力损失外,还要克服将水从开式水箱提升到管路最高点的高度差。
设计时需注意的事项:
对于开式系统,注意水泵吸水真空高度的问题,应防止水泵吸入口汽化,必须保证水泵吸入口的水压力大于水的汽化压力。
对于闭式系统,在水泵吸入口设置定压水箱,保证水系统任何一点的最低运行压力为5kPa以上,防止系统中任何一点出现负压,否则有可能将空气吸入水系统中(抽空)或造成部分软连接向内收缩等问题。
膨胀水箱的作用与安装位置
其作用是:(1)抵消系统内温度变化时水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2)补充系统内水的损耗;
(3)稳定系统内特别是水泵吸入口的压力。
安装位置:尽量接至水泵吸入口,其连通管道上不要装设任何阀门;膨胀水箱水位应高于系统最高水位1m以上,冬天要注意其防冻。目前,膨胀水箱正逐步用设在泵房内的定压罐来代替。
开式系统蓄水箱容量的确定原则:
(1)蓄存所有的系统水容量并附加一定的安全系数;
(2)按照系统小时循环水量的5%~10%计算。
在实际设计中应取上述两者中较大的值。
2.直连系统与间连系统
根据用户水系统与制冷机组的连接方式不同,冷冻水系统可以分为直连系统和间连系统。
3.异程系统和同程系统
冷冻水系统可分为异程系统和同程系统。
4.两管制、三管制和四管制系统
5.一次泵和二次泵系统
一次泵系统组成简单,控制容易,运行管理方便,一般多采用此种系统。
二次泵系统:一次环路负责冷冻水的制备-------定流量运行;二次环路负责冷冻水的输配-------变流量运行。
二次泵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分区分路供应用户侧所需的冷冻水,适用于大型系统。
6.变水量和定水量系统
1.一次泵定水量系统
2.一次泵变水量系统
3.二次泵变水量系统
冷却水进水温度一般应不高于32℃,冷却水主要指冷凝器和压缩机冷却用水。
(一)直流式冷却水系统
最简单的冷却水系统是直流式供水系统,即升温后的冷却回水直接排除,不循环使用。这种系统只适用于水源水量特别充足的地区,例如靠近江、河、湖泊、海等地方,城市自来水不宜选用。
(二)循环式冷却水系统
1、自然通风冷却循环系统
2、机械通风冷却循环系统
当冷却水系统出现上述现象时:
冷却塔的进水管上安装了电动阀,而回水管上未装;
当出水电动阀关闭而进水电动阀开启时;
冷却塔水量分配不平衡时;
多台大小不同的冷却塔并联设置且集水盘水位不相同时,容易出现“溢流”问题。
避免措施:当冷却塔不运行时,同时严密关闭冷却塔进、出水电动阀。
目前,冷却水系统大多采用循环式冷却水系统,利用冷却塔机械循环。冷却塔中冷却水的终温一般可达到比当地的湿球温度高5℃左右的温度(约为32℃)。
冷却水系统由冷凝器、冷却塔、水泵等组成,冷却塔是以冷凝器的冷却水流量作为依据,选择低噪音型,安装位置离居住区远,离制冷机近,一般安装在制冷机房屋面上,其出水管比进水管大一号,因出水管是靠重力返回水泵。同型号多台冷却塔并联使用应考虑均压连接和自动(手动)补水,且每台互为备用。
3、冷却水泵扬程的确定
冷却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冷却水泵所需扬程:
(mH2O)
hf、hd——冷却水管路系统总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mH2O);
hm——冷凝器阻力(mH2O)(一般为5~10mH2O);
hs——冷却塔中水的提升高度(从冷却塔盛水池到喷嘴的高差)(mH2O);
ho——冷却塔喷嘴喷雾压力(mH2O),3-6m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