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设计很难(字是如何从雕版溜到我们电脑里的)
宋体字设计很难(字是如何从雕版溜到我们电脑里的)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简单来说就是,更好刻字。那为什么会叫“宋体”呢?只因为“宋体”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这就和现在年轻人穿衣喜欢穿什么“韩版”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是当时印刷出版界的一种时尚潮流。为什么明代的雕版印刷会选择“宋体”?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分析:有专家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而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天天看宋体 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大家现在无论是看书,浏览网页,还是打开word输入文字,都会接触到一样东西,那就是“宋体”字
今天拙小诚就跟大家聊聊,我们天天接触到的“宋体”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入我们生活的。
说到“宋体”,很多人想当然以为是“宋朝字体”,其实不然。“宋体”其实是明代雕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
那为什么会叫“宋体”呢?只因为“宋体”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这就和现在年轻人穿衣喜欢穿什么“韩版”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是当时印刷出版界的一种时尚潮流。
为什么明代的雕版印刷会选择“宋体”?有一个比较科学的分析:
有专家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而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简单来说就是,更好刻字。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 (从右往左)学统五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陈书三十六卷,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重修南海普陀山志二十卷,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而“宋体”这个叫法的来源,也是清朝康熙皇帝给亲封的。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
这“宋体”不但咱们中国人喜欢,就连当时咱们的“藩属国”也是对它给出了五星好评!
而之所以现在大多数电子设备上所出现的普遍是“宋体”文字,首先是因为微软在当时开发软件时,考虑到中国大部分的刊物都实用“宋体”刊印。
其次,则是技术方面的考虑,早期的电脑屏幕分辨率比较低,比如当年640x480就已经是最高的分辨率了,一般除去Word窗口的边框和纸张的边距,横向最多有400个像素用来显示文字,如果按每行40字计算,每个字只有10个像素宽,如果按每行20字计算,每个字也只有20像素宽。
这么少的像素处理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问题不大,但是像东亚文字这样结构比较复杂的文字就比较困难了。特别是“黑体”、“楷体”这种比较粗或者笔画比较曲折的字体更不容易显示清楚。
所以“宋体”(包括明体)这种空白较多、笔画较清晰的字体自然是首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据说是因为“宋体”较之“楷体”,“黑体”,更适合于长久的阅读,而不至于出现眼部的疲惫感。
最后,再插播一条关于“宋体”的辟谣消息。
近年有人谣传称为秦桧所创,毫无根据,既无史料记载,也无文献支持。
在现有文献中,能明确找到仿宋和宋体均成型于书铺的记载。宋败于金朝后,为翻印留在北宋的书籍,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上又出现了许多出版商,其中就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
陈宅书籍铺出版的书籍有一种甚有特色的楷书字体。这个字体被后人仿制,逐渐形成现代所谓的“仿宋体”,也是宋体字的基础。
上文所述宋体字源自隆庆、万历时期,足可见与死了五百多年的秦桧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