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肽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豆肽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肽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豆肽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李惠等(2007)研究结果表明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消化无显著影响 可以100% 的比例替代鱼粉 其中以25% 的比例替代效果更佳。冷向军等(2007)研究表明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优于脱皮豆粕 可取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20%而不会对虾体增重率、虾体肌肉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可溶性肽和氨基酸刺激畜禽的味蕾,引起畜禽更多地采食。在水产动物,特别是虾饲料中进行简单的测试,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的大豆肽处理组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可吸引更多的虾进行采食(Liao 2004)。植物性蛋白质的添加到各种肉食性鱼类日粮的水平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食肉动物肠道内不含酶,无法消化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并导致寡糖胀气的产生。在鳗鱼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用大豆蛋白替代高达40%的鱼粉,饲养13周后,鳗鱼体重并没有显著的增减,表明大豆肽可替代鱼粉作为肉食性鱼类日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iao 20
一、大豆肽在家禽生产中应用
孙汝江等(2012)研究了基础日粮中添加0.075%、0.15%、0.3% 大豆肽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15% 大豆肽可显著提高蛋鸡产蛋率( p<0.01),降低料蛋比( P< 0.05),显著提高哈夫单位( P <0.05),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改善蛋白质代谢,并且0.15% 大豆肽 0.2% 乳酸菌素的联合应用优于单独添加大豆肽或乳酸菌素。李丹等(2008)在0~42日龄的白羽肉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4%、0.6%和 0.8%的大豆肽,发现添加大豆肽的试验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高于不添加的对照组,分别增加 2.42%、3.32%、2.62%和2.21%。
而各试验组的料肉比则低于对照组。添加大豆肽的试验组能提高肉鸡胸肌pH值和嫩度,增强保水性能,改善肉色,提高肉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同时降低腹脂率。赵贵兴等(2008)研究表明 在生产性能上 大豆活性肽可显著提高肉仔鸡日增重和采食量 在提高屠宰率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上 大豆活性肽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增加毛利润。大豆活性肽可以有效应用于肉仔鸡生产中 其最适添加量为0.6% 优于使用抗生素( 黄霉素5 mg / kg)。张红芬等(2009)研究显示,肉仔鸡日粮中添加大豆发酵肽粉有提高肉仔鸡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趋势。除了大豆肽外, 抗菌肽在养鸡中的应用效果也非常明显。赵芳芳等(2004)研究表明,在鸡饲料中添加大豆肽可使鸡嗉囊、空肠、盲肠、直肠乳酸菌增加10倍以上,而大肠杆菌、好氧菌总数却下降10倍以上。
二、 大豆肽在猪生产中应用
刘福星和冯晓双(2006)在保育期添加1.0%的某商品大豆肽,仔猪腹泻率降低43.8%。仔猪从开料到35日龄在饲料中添加1.0%的豆肽。哺育期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7.44个百分点;从36~70日龄添加0.5%的大豆肽;保育阶段成活率提高4.61个百分点。王贤勇(2007)报道,在试验组仔猪日粮中添加2% 的小肽制品,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5% 和17.3%。因此,大豆肽能发挥营养与抗病的双重作用,从而确保动物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陈红梅等(2006)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0.4%乳酸菌素可极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降低粪中大肠杆菌数量,减少腹泻的发生。张晶等(2005)研究表明 在14日龄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4. 9% 大豆活性肽能仔猪平均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率 促进早期断奶仔猪生长发育。Ferrin等(2005)发现在实验仔猪感染了大肠杆菌病的情况下 饲喂大豆寡肽能够较好的促进仔猪的健康恢复。Hosono和Yujiro (1994) 报道 在猪日粮中加入0. 5% 的大豆蛋白水解物 可明显增加瘦肉率 减少猪胴体脂肪含量 从而提高猪肉品质。
三、大豆肽在水产动物中应用
可溶性肽和氨基酸刺激畜禽的味蕾,引起畜禽更多地采食。在水产动物,特别是虾饲料中进行简单的测试,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的大豆肽处理组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可吸引更多的虾进行采食(Liao 2004)。植物性蛋白质的添加到各种肉食性鱼类日粮的水平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食肉动物肠道内不含酶,无法消化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并导致寡糖胀气的产生。在鳗鱼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用大豆蛋白替代高达40%的鱼粉,饲养13周后,鳗鱼体重并没有显著的增减,表明大豆肽可替代鱼粉作为肉食性鱼类日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iao 2004)。
李惠等(2007)研究结果表明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消化无显著影响 可以100% 的比例替代鱼粉 其中以25% 的比例替代效果更佳。冷向军等(2007)研究表明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优于脱皮豆粕 可取代饲料中鱼粉用量的20%而不会对虾体增重率、虾体肌肉组成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王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