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设备管理系统实用性(新思维学习系统基模理论)
如何加强设备管理系统实用性(新思维学习系统基模理论)(2) 成长上限(如图2所示)管理方针:由于行动过急可能结果超过目标,要耐心和缓地进行调整,找到系统的稳定点,长久的根本解在改造系统,使之反应迅速(即减少延迟)。(1) 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如图1所示)图1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备件储存量与备件定货之间的关系,常属于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当备件存量不足时,加大了备件定货力度,由于备件到货的延迟,到了又可能造成备件的积压。
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里介绍了关于系统基模的概念。所谓的系统基模,就是系统中的链式反应模式。我们把系统中的事件用相关的带方向(箭头)的弧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个的环路、这些环路反映了系统中各事件的运动(变化)对其它事件的影响。
表1给出一些基本符号的定义.
表1
下面我们结合设备管理的实际,介绍系统基模的运用,反过来通过对这些系统基模的理解,进一步强化我们设备管理的系统思维。
(1) 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如图1所示)
图1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
备件储存量与备件定货之间的关系,常属于反应迟缓的调节回路。当备件存量不足时,加大了备件定货力度,由于备件到货的延迟,到了又可能造成备件的积压。
管理方针:由于行动过急可能结果超过目标,要耐心和缓地进行调整,找到系统的稳定点,长久的根本解在改造系统,使之反应迅速(即减少延迟)。
(2) 成长上限(如图2所示)
例如在学习技术之初,个人维修技能的进步很快,由于受到技术复杂性和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进步越来越慢,以致可能丧失信心。只有通过强化外部专门培训,才能使这种状态得到缓解。
自然界也有这样的不少实例,如一种动物在它的天敌被消灭后,迅速繁殖成长,其数量超过草原可容纳的上限,结果又因饥饿大量减少。
图2 成长上限
管理方针:不要推动增强环路,而要除去限制的来源。
(3) 舍本求末(如图3所示)
例如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未若授之以渔。”设备专门维修人员不去积极地培训操作人员掌握设备的维修保养,而是说:“你不行,还是我来吧。”于是操作人员对设备维修、保养越来越没有信心,设备维修保养的担子完全落在专职维修人员肩上,加大了维修工作量和成本。
管理方针:限制系统外部的帮助,培养系统内部能力。
图3舍本求末
(4) 目标侵蚀(如图4所示)
以降低质量或削减预算来取得市场价格优势,而不是开发新产品,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这只能使企业走向绝境。
企业把设备综合效率OEE为90%作为自己的设备管理目标,通过强化TnPM基础工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由于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有个过程,它在设备上的反应需一定的时间延迟,于是系统就把目标降低,以减轻内部的压力。这样就使得系统改善放缓。
管理方针:坚持目标、标准和愿景,坚持强化TnPM体系推进。
图4目标侵蚀
(5) 恶性竞争(如图5所示)
两个有着相似设备的车间互相攀比,通过人事部门不断调入维修人员到本车间,结果造成了双方维修人员的过剩,设备维修成本的升高,产生人浮于事的松散状态。
管理方针:寻求一个双赢策略。将对方目标纳入自己全系统决策考虑之中。如果两个车间都注重培训自己的人员,这样就可以在控制维修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自己的维修能力。
图5恶性竞争
(6) 强者更强(如图6所示)
例如两个车间设备管理水平差不多,由于二车间出现一个偶然事故,领导对二车间设备管理有了看法。故一车间在厂里说话的分量重一些,在人员、资金、检测设备的配备都有所偏重。在有限资源前提下,二车间资源越来越少,表现越来越差的反方向“增强环路”。
管理方针:避免同一资源的竞争和偏重投入,注意系统的均衡发展。
图6强者更强
(7) 共同悲剧(如图7所示)
各个分厂、车间分别建立备件库,为方便维修,通用备件、同类型备件重复订购,致使有限的备件资金枯竭。或者造成运行成本的加大。
管理方针:改造系统结构、设计公共的资源管理调节机制进行管理,具体到备件管理,可以建立计算机管理的全厂备件库,机旁备件纳入总库计算机管理,避免资金竞争和共同悲剧。
图7共同悲剧
(8) 饮鸩止渴(如图8所示)
公司因不愿淘汰尚能使用的旧设备,使设备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于是就更不愿投资新设备,陷入恶性循环。
管理方针:作长远考虑,抛弃短期对策,采用长远对策。
图8 饮鸩止渴
(9) 成长与投资不足(如图9所示)
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对在线监测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未能注意监测、诊断设备的投入,因此影响了状态维修的进展。反而认为在线监测技术不实用,对它支持不足,使之渐渐萎缩,这将明显制约先进设备的维护水平。
管理方针:坚持远景目标,增加对现有设备监测仪器的投入,提升状态维修效果,适当减缓需要状态监测这类设备的投入。
图9成长与投资不足
系统在运动中,常会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一种倾向会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例如,我们对设备的维修越多,就越能保障设备的运行;设备的运行越多,则产生的故障也会越来越多;故障多必然会维修更多,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增强环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强化设备基础保养来抑制故障的发生,则就会使原来的增强环路得到控制。这也就是我们应该设计的维修系统基模,如图10所示。
图10维修系统基模
我们再以备件问题为例,进一步说明系统基模的应用。如果设备开动时间越长,则维修越多,相应地需要的备件存量会越多。于是使维修成本增大,反过来,使产品的竞争力变小,产品的竞争力减小,会使设备的开动时间变短,这是一个抑制回路。它抑制了产品竞争力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还可以优化备件库存模型的方式来降低备件存量,从而使维修成本得到控制,使产品的竞争力不致降低,甚至有所提高,这也可以成为优化备件库存的系统基模,如图11所示。
图11备件库存系统基模
图12 低价中标采购设备的系统基模
在工厂采购设备,往往将价格和商务条件放在第一位,采用低价中标策略。结果就出现了如图12所示系统基模,即低价中标策略造成购买设备的可靠性较差,故障停机增加同时,维修、换件内容增加,致使设备维修成本增加。于是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让企业不愿放弃低价中标策略,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设备管理中,一定要做系统的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