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手机为什么只有一个铃声?我们的手机铃声都去哪里了
您的手机为什么只有一个铃声?我们的手机铃声都去哪里了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手机铃声的商业潜力。1998 年,一位名为 Vesku-Matti Paananen 的芬兰程序员基于诺基亚开发的信息传输协议,发现它同样能将简单的 MIDI 音乐文件发送到另一台手机上。一年后亮相的 Digital Minimo D319,更是允许用户利用系统预置的合成音来制作自己的专属铃声,当时还有一本名为《ケータイ着メロドレミBOOK》(手机铃声编曲多瑞咪之书)提供了专门的教程,卖出了 350 万册。但在手机刚刚面世的时期,配套的铃声远没有那么丰富,而且基本都是呆板的电子音。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推出的手机只能发出「嘟嘟嘟」这种不带任何旋律的响声,差异只是在于高低音或是节奏的不同。1996 年,日本电信运营商 NTT DoCoMo 推出的 Digital Mova N103 Hyper 翻盖手机尝试内置了部分 MIDI 格式的曲子,也让它成为了全
对于给自己手机设专属铃声这件事,从功能机时代过来的人应该最有话语权。
如果你还记得十多年前《读者》或是《故事会》之类畅销杂志的封底,应该会记得当时一整版的小姐姐头像,以及各种带有数字编号的歌曲名单。
▲我曾经以为都是骗钱的…
在那个年代,花 1-2 块钱下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设为自己手机的铃声,是一件很讲究且体面的事。
但在手机刚刚面世的时期,配套的铃声远没有那么丰富,而且基本都是呆板的电子音。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早期,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推出的手机只能发出「嘟嘟嘟」这种不带任何旋律的响声,差异只是在于高低音或是节奏的不同。
1996 年,日本电信运营商 NTT DoCoMo 推出的 Digital Mova N103 Hyper 翻盖手机尝试内置了部分 MIDI 格式的曲子,也让它成为了全球第一款带有定制铃声的手机设备。
一年后亮相的 Digital Minimo D319,更是允许用户利用系统预置的合成音来制作自己的专属铃声,当时还有一本名为《ケータイ着メロドレミBOOK》(手机铃声编曲多瑞咪之书)提供了专门的教程,卖出了 350 万册。
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手机铃声的商业潜力。1998 年,一位名为 Vesku-Matti Paananen 的芬兰程序员基于诺基亚开发的信息传输协议,发现它同样能将简单的 MIDI 音乐文件发送到另一台手机上。
他把这个点子卖给了当时的芬兰电信运营商 Radiolinja,后者随即推出了一个名为 Harmonium 的服务,能让用户通过短信获得一些带有简单节奏的单声道音乐;两年后,软银的前身 Tokyo Digital Phone 也在日本开启了类似的服务。
这也宣告着个性化铃声时代的到来,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标识,隐藏在每一位用户的手机之中。
进入到 21 世纪,手机铃声接连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同时也催生出早期的音乐消费方式。
▲ 诺基亚 3510 是诺基亚第一款支持和弦铃声的手机
一个是和弦铃声的到来。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能让用户听到多种乐器音色的音乐形式,声音的层次会更为立体。在 21 世纪头两年,包括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等品牌都推出了支持和弦铃声的手机。
2002 年,《北京晨报》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记者称当时和弦铃声的风潮已经席卷了韩国和日本的手机市场,并逐渐影响到中国的时尚年轻人,当时摩托罗拉 V680 还因配备了 16 和弦铃声而卖得格外好 。
▲ 图片来自:人民网
再后来,伴随着 MP3 设备的迅速普及,手机铃声也逐渐由和弦形式转变为原版音乐的片断,长度大概在 30 秒左右,这在业内被称为「原版铃声(Truetone)」。
可以看到的是,在 2003 年,香港电信运营商 CSL 便已经推出了「原版铃声」服务,可以让用户直接选取当时的人气歌手作品当作自己的手机铃声。
▲ 图片来自:CSL
唱片公司也因「原版铃声」时代的到来得到快速发展,他们可以不用再借助中间人(如铃声制作公司或代理服务商),而可以直接向运营商或用户出售特定的音乐内容,以便让音乐人获得更多的版权费。
事实上也证明,优秀的手机铃声本质上也算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它考验的是制作者如何从一段两三分钟的歌曲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且最吸引人的数十秒,而且还要百听不腻,且经久不衰。
音乐版权公司 Broadcast Music 副总裁理查德·康伦(Richard Conlon)就表示,手机铃声之所以能引发热潮,是因为它比 MP3 更早得到普及,也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的音频类内容。
何况,那个时代的手机更多被作为一种便携通讯工具而存在,主要功能就是打电话发短信,铃声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让自己的设备变得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部分。
当时唱片公司在统计销售数据时还发现,某些热门铃声的下载量甚至超过了原版音乐,因为铃声往往会以外放的形式展现在各个场合中,往往能被更多人听到。
比如 2004 年名为《疯狂青蛙》的铃声,便悄声无息地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仅用一周就登上了英国唱片销量第一的位置,这也是史上首次由手机铃声夺得唱片排行榜首尾的情况。
同年的中国市场,借着全国千万量级的彩铃用户,那些被盗版环境挤压、不指望靠卖实体唱片盈利的唱片公司,也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和中国移动这样的运营商展开合作。
这期间诞生了不少爆款,比如用刀郎《2002 年的第一场雪》制作的彩铃,半年时间内就收获了 250 多万次的点击下载,创收 500 多万元人民币。
▲ 酷狗音乐的铃声发送服务
「彩铃业务模式简单,不需要渠道,能迅速扩展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唱片公司太合麦田的总经理宋柯在 2006 年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在他看来,做数字音乐内容提供商,与 SP 和运营商分成,是当时中国唱片业最新最快,也是最好的盈利手段。
抛开商业层面不谈,一首铃声可以获得的影响力也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大,诺基亚的「Nokia Tune」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几年前,位于纽约的音乐公司 Audiobrain 曾做过一个调查,它让人们根据当前播放的旋律辨认出具体的音乐出处,其中就有英特尔的「灯,等灯等灯」以及 HBO 的白噪音等。
▲ 历代 Nokia Tune 铃声版本
结果显示,只有一首曲子可以被所有人立即认出来,那就是诺基亚的这首铃声。如今它已经成为历史上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也内置在了绝大部分的诺基亚手机之中,官方还推出过另外 8 种不同音色的改良版。
然而,就和大部分有过辉煌,但也终究要迎来衰退的服务一样,手机铃声也在整个技术进步的浪潮中,渐渐失去它当年所拥有的那些忠实用户。
▲「Ringtones」那条曲线代表的就是手机铃声
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的销售数据显示,手机铃声在 2007 年的销售额曾一度突破 10 亿美元大关,但到了 2017 年,这个数字仅为 3420 万美元,几乎下降了 97%。
随着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人们对于音频内容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导致铃声以及彩铃服务渐渐迈入寒冬。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IBISWorld 就表示,早期铃声只能通过短信购买,一首歌的成本往往高达 5 美元。但 iTunes 和亚马逊的正在改变了人们购买和使用音乐的方式(还有现在的流媒体),大部分人都可以以不到 1 美元的价格买到完整的一首歌曲。
此外,越来越大的手机存储空间以及实时网络连接服务,也允许用户同时存储上百首歌曲,而不是过去的 30 秒铃声版本。
不过,就算是人们愿意花钱将整首歌曲买回来,他们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第一时间将它设定自己的铃声。
「默认铃声」重新变成了消费者的第一选择,手机买回来是什么铃声,它就一直是这个声音,似乎也没有更换的必要性。
某种程度上说,是功能和服务项目的增多——主要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导致了铃声这一内容形式在用户内心地位的下降。
尤其是当智能手机将之前只能在 PC 上体验到的视频、游戏以及无数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带到每一个人身边时,人们也就不会再需要靠「铃声」来彰显个性化元素,而「铃声定制」这件事本身,也无法再给用户带来足够的吸引力。
我们甚至连使用电话的场景都在变少,更多时候,来电铃声都会被一声声「嗡」的通知提醒音所取代。
铃声还和心理情绪产生了联系。很多人在听到电话铃声时就会感到焦虑,也就是常说的「电话恐惧症」。对他们而言,反而更愿意长期将手机设定不容易被打扰的静音震动状态。
毕竟在这个机不离身的时代,就算没有铃声,大部分人也能靠着息屏显示,呼吸灯和单纯的震动接收到提醒。
同时,在公开场合高调展示自己的音乐铃声也不再是潮流了,反而更像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震动模式则能很好地掩饰这种尴尬,也算是进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尽管如此,手机铃声也从未远离我们而去。今天,当你穿行于地铁车厢、人行过道中,或是呆在咖啡厅小憩时,仍会偶尔听到那些倍感熟悉的旋律,比如 iPhone 的两首默认铃声「马林巴琴」和「倒影」,而身边也总会有一圈人习惯性地将手伸进自己的口袋。
当这些曲子此起彼伏地出现在公众区域,无意间也给其它没有使用 iPhone 的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就像是曾经的「Nokia Tune」一样,成为某个手机的产品象征。
「这曲子一响起来,大家都知道是某个人的 iPhone 来电话了。」
在 Quora 上,一位网友给 iPhone 的默认铃声留下了这样的评价。他认为一些人不愿意更改 iPhone 铃声,不仅是因为它易于被识别,也是在间接强调「我正在使用 iPhone」这件事。
▲ 图片来自:NBC
140 年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宣布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从此之后,人类获得了记录、贮存和聆听声音信息的手段。
但缩小至手机铃声这个范畴,我们让每一台手机不再以同样的声音示人,而是能按个人意愿发出与众不同的旋律,不过是 20 多年前才实现的事。
兜兜转转,大多数手机归于沉默,我们选择重新回到了原点。
文章转载于微博@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