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多政权格局下的王朝还时刻面临着周边威胁,为了在军事与经济上实现自保,各政权都会积极调动内部资源,于是相关的手工业、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都在各自模式下迅猛发展,这一点却是大一统王朝所难以企及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面对相关职能时,哪怕各政权下的相关职官真的仅是“臭皮匠”,他们实际发挥过的作用却比大一统王朝中的“诸葛亮”强多了!南北朝时各政权的统治模式基本承袭自汉晋,在架构设置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从这时期丰富的断代史文献(《南史》、《北史》、《宋书》、《梁书》、《陈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南齐书》等)上可看出,这些政权实际上就是多个“汉晋”模式的王朝、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五脏六腑”。朝庭班底由一套变多套,间接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大一统王朝中,各职官管理的是全国范围里的事务,而在多政权格局之下,这些事务就由多位同等职能的人去负责,仅是效忠与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论及我国历史上的纷乱局面,多数人都会谈到两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说那期间“真是一段不堪的历史”。

五代十国的纷乱糟糕自然无人反对,至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北方五胡乱华时比较不堪,其后的南朝和北朝在我国历史上却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被后世称作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期。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1)

隋朝时奉南朝为正统、唐代则奉南北朝皆为正统,可见南北朝对隋唐的承继和发展都起到过巨大的奠定意义,我们真的不应一味对其黑化——毕竟发生在王室里的种种狗血故事,跟老百姓的生活真没多大关系!

大一统王朝及多政权格局下科技文化发展的利与弊

南北朝时各政权的统治模式基本承袭自汉晋,在架构设置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从这时期丰富的断代史文献(《南史》、《北史》、《宋书》、《梁书》、《陈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南齐书》等)上可看出,这些政权实际上就是多个“汉晋”模式的王朝、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五脏六腑”。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2)

朝庭班底由一套变多套,间接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大一统王朝中,各职官管理的是全国范围里的事务,而在多政权格局之下,这些事务就由多位同等职能的人去负责,仅是效忠与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面对相关职能时,哪怕各政权下的相关职官真的仅是“臭皮匠”,他们实际发挥过的作用却比大一统王朝中的“诸葛亮”强多了!

多政权格局下的王朝还时刻面临着周边威胁,为了在军事与经济上实现自保,各政权都会积极调动内部资源,于是相关的手工业、农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都在各自模式下迅猛发展,这一点却是大一统王朝所难以企及的。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3)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当然,这样的模式有利也有弊,否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没必要统一这统一那。

比如,分属两国的同一河渠在水利工程上会难以协调、各地间的经济往来会受到行政和币制上的巨大制约等;在当代,世界各国在面临这类无法统一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坐下来共同制定一致可行的“协议”,不过古代可没有这样的做法,只能是看谁的胳膊粗大、谁强听谁的。

基于这样的竞争需求,南北朝时各政权在同样的职能事务上就相当于“并驾齐驱、并肩齐举”,你有你的一套、我有我的做法,确实也因此为后世积累下不少价值巨大的历史贡献,这一点在下文将有谈及。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南北朝“百花齐放”的异同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4)

“百家争鸣”是产生思想源流的时代

从南北朝时的多国格局来看,人们会不约而同想到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表面看来,这俩时期下的人文发展态势确有大量共通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质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我国的各种意识形态尚处于萌生和初长阶段,”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属于新兴的思想流派、一时间很难说谁压得过谁。于是就有了纵横家们到各国游说合众、到秦国主张连横等举措。

总体上说,当时虽然诸强并立,由于背后尚有共同的周天子,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就自由得多了!诸子百家可以自由穿行于各国之间,几乎不存在文化上的刻意倾轧。

到了南北朝时,经过了“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洗礼后,儒家思想已深扎统治阶层,即便民间多有杂家、玄学、道家佛学等多元化思想广泛兴起,实际上也是难以动摇儒家这统治根基的。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5)

南北朝的“百花齐放”是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时代

因此在这时期的“百花齐放”实际上还是处于一个共同的儒家格局之下,各国断代史中“礼乐五行律志“等都是大同小异的。

与此同时,由于南北朝时还发生过巨大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等)在“汉化”过程中多少都具有一些民族地域上的特征,称南北朝时期的“百花齐放”为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其缘由正是来自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异同。

最典型的当数北方佛教文化与雕刻艺术的崛起、南方绘画流派的多元化发展。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6)

龙门石窟

自佛教在东晋时期进入我国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等均在该时期诞生并迅速壮大;由于东晋时田园诗的盛行,南北朝时也兴起了“山水画”这样的独立流派、诞生了画论和画史,绘画中开始不再总是以人物为主了。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7)

国宝级名画:顾恺之《雪霁堂五老峰图》

南齐时的《古画品录》中首次总结了“绘画六法”,其中囊括的就是山水和人物的绘画技巧,故而在我国艺术史上,南北朝可堪称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

政治的贫瘠和文艺上的富饶,与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模式如出一辙

这时期政局动荡,许多王朝都仅历几十年“昙花一现”,时间最长的刘宋也就六十年。统治者的“走马观花”让该时期的政治局面显得甚为贫瘠,就好比一块土地种上了作物、没等收成就被人夺去了。

夺过土地的人自然也不会毁掉一切:有这么好的现成东西捡谁不爱?但对老百姓来说,土地主人怎么换都不打紧,“作物尚在”就行。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8)

国家博物馆里的两晋南北朝时代雕塑

接管过这片土地后,新主人也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其后再种上其他作物,也许又没等到收成就被人夺去了……政权如此频繁更替,这些承继和延续就间接促进了物产及文化艺术的富饶、同时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邦林立,这状况跟南北朝时的政治动荡也颇有共通之处。当时意大利的各城邦就类似一个个小国家,其领主都希望能保护自己现有的世俗生活、从而引发了科学技术的竞逐。

无独有偶地,美国的几次文化繁荣都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有人说科技文化的作用在于虚拟一种理想、从而达到逃避现实之作用,这一点倒是放诸四海皆通的!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9)

在《木兰诗》的影响下,木兰已成了今日享誉全球的中国古代人物

无论是为了赞颂什么或逃避什么,南北朝期间的文化既有承继自两晋时期的傲然风骨、也有基于少数民族与汉文化融合的骈文和诗歌,比如当中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今天但念过几年书的都无人不识了吧?

隋承继自南朝、唐承继自北朝,隋唐盛况离不开包罗万有的南北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河渠地理巨著《水经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数值精准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些罕见的里程碑式社会科学成就均诞生在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10)

《水经注》不仅是一本科学地理巨著,更记录有大量远古文化典故

胡汉混居间,这时期还出现了古代服饰文化的大变革,堪称我国服装史上“远古与中谷“的分水岭,再往后的服饰革命就直到清朝、民国才再出现了。

隋朝奉南朝为正统(隋灭陈后始有《隋书》),出身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则奉南北朝皆为正统(故修《晋书》、《南史》和《北史》),于是在《隋书》、《唐书》当中,一切社会科学成就均以“前朝”的最高峰状态为准。

比如尺律,就以“祖冲之所传铜尺”为据,“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隋书》);唐代《北史》中就如此论及郦道元:“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诸文皆行于世”;实际上,南北朝时所诞生的社会科学成就,最大的收益者正是隋唐两朝。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11)

祖冲之这样的牛人,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

后人在分析唐代盛世时会有趣地发现:唐代其实就是”北朝“和”南朝“包罗万有的混合体:

它既保留了北朝时的多民族融合传统、也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对科技文化进行了扩展。比如,敦煌的莫高窟兴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却盛于更为崇尚道教的唐代;唐代最重要的农书《四时纂要》,也只是基于《齐民要术》“填补之作”。

隋唐都是胸襟宽广的朝代,尤其是唐代,就愿意通过亲修断代史、公开承认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不过宋朝时就大不一样,由于刚经历过五代十国之苦、加上宋辽夏天下三分之侵扰,宋朝一直只愿承认汉人王朝、在多个汉人王朝并存时,就只承认最强的那一个(跟南北朝时一样的“看胳膊论”)。

以《资治通鉴》为例,什么北魏、北周等都是不配“入纪”的(有南朝纪没有北朝纪),北魏孝文帝、北周唐国公李虎(李渊的祖父)等在司马光眼里就统统“进不了王朝正殿”。

南北朝实力变迁:南北朝时科技文化并肩齐举(12)

宋朝的建立背景与隋唐颇有相似之处

同样是建立在多个纷乱政权之上,由于宋朝缺了这份胸襟,因而在收复北疆、开疆拓土方面的成绩就远不如唐代了。看人家唐朝,至少勿论是高句丽人(如高仙芝)突厥人(如哥舒翰)甚至是契丹人(如李光弼),一样都有机会身为国之栋柱的。

宋朝之后的元明清虽都是大一统王朝,不过在“海纳百川“方面,却再已达不到唐朝时的高度。

有人说,这就是”珠玉在前“(时隔不远)的好处!所以,隋唐眼中的”珠玉“,在你眼里是否还会是一段”不堪的历史“呢?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