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建筑业创新情况: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筑业创新情况: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建筑将“抗疫”科技作为企业的重点研发方向加以推进,将抗疫快速建造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所以建造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80%的工作量都在拼装厂完成。”中建科工董事长、中央援港应急医院EPC项目指挥长王宏介绍,项目采用“虚拟建造 现场建造”相融合的建造方式,先在电脑上把这个房子模拟建造一遍,然后在智能工厂生产制造,在拼装厂形成模块后运到工地组装。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再利用率达到99%。“原本需要三到四年的建设周期的香港临时医院,我们只用了不到4个月。”中海集团旗下中建国际医疗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发挥科技优势,中国建筑短时间内建成一所具备永久建筑标准的国际一流医院,为香港筑起坚实的抗疫堡垒。在“落马洲应急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中建科工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GS-Building和ME-House两大钢结构装配式技术体系,全专业、全过程、全方位应用采数字化建造手段,

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16家子企业投入1万余名管理人员,10万余名劳务工人奋战在抗疫建设一线,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参建200余项抗疫设施项目。在快速建设防疫设施项目中,中国建筑的科技实力起到了关键性支撑作用。

早在2020年春节,中国建筑分别用10天和12天的时间建成了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面对极限的工期和严苛的标准,中国建筑的强大科技实力,为快速建设两座“安全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工业化装配式建造技术,使施工周期比传统模式缩短了40%;全过程BIM技术辅助施工,实现工序合理穿插,最大化利用了时间空间;智能系统为医院植入“智慧大脑”;环保技术措施给医院穿上了“防护铠甲”,解决了防渗透、废水收集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难题。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加大研发投入,组织集团内部优势企业,牵头开展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研发,开展集团疫情防控相关科研课题立项。

中海集团展开装配化建造成套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先进制造管理MES系统、C-Smart智慧物流管理系统、BIM维保管理系统在内的一整套快速建造技术,提速增效,为项目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原本需要三到四年的建设周期的香港临时医院,我们只用了不到4个月。”中海集团旗下中建国际医疗公司总经理张毅说,发挥科技优势,中国建筑短时间内建成一所具备永久建筑标准的国际一流医院,为香港筑起坚实的抗疫堡垒。

在“落马洲应急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中建科工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GS-Building和ME-House两大钢结构装配式技术体系,全专业、全过程、全方位应用采数字化建造手段,打造数字化项目的数字基座,实现了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施工全生命期信息化管理,用一套数据支撑“工厂、拼装场、施工现场”高效协同。

建筑业创新情况: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1)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设施项目。资料图片

“之所以建造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80%的工作量都在拼装厂完成。”中建科工董事长、中央援港应急医院EPC项目指挥长王宏介绍,项目采用“虚拟建造 现场建造”相融合的建造方式,先在电脑上把这个房子模拟建造一遍,然后在智能工厂生产制造,在拼装厂形成模块后运到工地组装。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再利用率达到99%。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建筑将“抗疫”科技作为企业的重点研发方向加以推进,将抗疫快速建造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建筑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解决“水冰转换”,中国建筑让“水立方”华丽变身“冰立方”,助力科技冬奥;从“埋件焊接机器人”到“模块化整体吊装核岛”,中国建筑掌握一整套核电施工技术,为“华龙一号”建成投运提供中建方案;从“空中造塔机”到“智能装配造桥机”,中国建筑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科技优势正在逐步凸显;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尖端技术成果逐渐从摩天大楼向普通高层建筑普及应用;自主研发的全球加载能力最强、加载空间最大、功能最领先的土木工程实验设备“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投入使用。

以绿色建造为目标,以智慧建造为手段,以建筑工业化为路径,中国建筑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持续驱动建筑业新型建造方式的发展,不断增强建筑业的科技支撑力和产业带动力。

近年来,中国建筑逐渐形成涵盖绿色策划、设计、生产、施工、交付等建造全过程的技术研究体系和全产业链应用服务能力。

目前,仅中海地产已累计获绿色建筑认证面积累计达8927万平方米,成功打造全球首个铂金级非传统办公项目——北京中海财富中心、国内首个 5A 级近零能耗高层写字楼——中海总部大厦、重庆市首个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营项目——重庆中海寰宇天下项目等一批绿色建筑标杆项目。

“绿色”是目的,“智能”是手段。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正与建筑领域深度融合。

近日,中国建筑首次出口日本的钢结构产品顺利通过验收,这批钢结构产品就出自中建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建筑钢结构行业智能制造生产线。该生产线实现80%工序中智能装备的联动应用,全面提升智能化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建筑业创新情况: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2)

△模块化产品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进行装修作业。资料图片

不仅如此,钢梁智能焊接机器人,可自动识别焊缝并完成焊接作业;智能巡检机器狗可代替人力深入到消防水井、地下管廊或较窄的肥槽等复杂危险区域,执行密闭施工空间环境的监测;管道非开挖修复机器人可直接从地下管网进入指定管道进行检修;智能测量机器人可基于BIM模型自动寻径,提高实测实量的精度和速度;智能抹灰机器人可将砂浆平整涂抹在墙面,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空鼓等质量问题。智能喷涂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墙板安装机器人。中国建筑自主研发20多项智能化装备,通过视觉传感器和内置算法,推动传统工艺步入无人化、智能化时代。

以信息化为纽带,串联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数据的互联互通,是实现一体化建造的关键路径。中国建筑不断推进BIM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不断更新迭代,实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广泛应用;自主研发的AECMate国产三维工程图像软件大范围推广,突破工程软件“卡脖子”技术,形成公司自有的BIM软件技术。

除此之外,中国建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三大平台,集成物联网、流媒体接入、数据采集分析、数据处理、敏捷开发等能力,将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5G等技术应用于建筑产业及衍生业务,差异化布局新产品、新服务,包括打造专业设计软件产品、智慧园区运营平台、农村污水治理终端设施数字化运营平台、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台、商砼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取得积极成果。2021年,中国建筑信息化投入约7.95亿元,坚定迈向信息化之路。

2021年,中国建筑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詹天佑大奖、49项华夏奖,以科技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建筑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建筑将积极探索智慧、数字、低碳发展新路径,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中建力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