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第一白起是怎么死的?杀敌百万从无败绩
战国第一白起是怎么死的?杀敌百万从无败绩白起,生年不详,秦国郿邑(在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从小就熟知兵法,而且与宣太后芈月的弟弟穰侯魏冉关系莫逆。从这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虽然不能确定白起出自楚国芈姓,但却与楚人有着天然好感,要不怎么会和秦国楚派的核心人物成为老铁呢?交好大佬 横空出世说到这,笔者大大要问,本文主角白起到底出自哪支白氏呢?本来依据《战国策・赵策》中所说,白起又名公孙起,能够在秦国仍称公孙起,其为秦公子白后裔的几率最高。然而,一则战国策中的记述不那么靠谱,二则白起的后人白居易认为白公胜才是他的得姓始祖,而且白起在攻入楚国后曾专程祭拜白公胜,由此可知,白起是楚人后代的可能性也不低。正因为如此,白起的身世越发扑朔迷离起来。今天人们对新婚夫妻总爱说秦晋之好,殊不知秦楚之好更持久,甚至因为秦楚长期通婚,在秦国出现了盘根错节的楚人党,诸芈在秦国朝堂上出入竟如同自家一般。由此可见,战争归战争,亲戚归亲戚,这才是列国交往的
他的出身至今一塌湖涂,能够说的清只是他踏着累累白骨站立起来,成功登上了战国兵争的巅峰。熟知兵法的他因为与秦相穰侯魏冉的关系,成为秦昭王的大将,一生如同开挂一样算无遗策,战无不胜: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一次次刷新先秦战争史的上线,不断掀起超大规模歼灭战的高潮。他的杀敌记录令同为四大名将的另位三人望尘莫及,也让超长待机的秦昭王如芒在背。最终秦人自断利刃,他饮恨杜邮,死非其罪。他就是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人屠白起。
白姓可不是白姓的,万千白姓子弟也是系出名门。在先秦时期,白姓有三大源头:一是子姓白氏,源自蹇叔,此公本是宋国公族后裔,因为与百里奚交厚,转至秦国发展。其子蹇丙,字白乙,江湖人称白乙丙,身为秦国大将,后人便以白为氏。二是嬴姓白氏,源自秦国公子白。三是芈姓白氏,源自楚国王孙白公姓。这货本来是伍子胥罩着的,后来伍子胥挂了,他就回到故国,受封白公。因为不能为父亲报仇,与楚国君臣发生矛盾,故而兴兵造反。事败,其后逃入秦国避难,以白为氏。
说到这,笔者大大要问,本文主角白起到底出自哪支白氏呢?本来依据《战国策・赵策》中所说,白起又名公孙起,能够在秦国仍称公孙起,其为秦公子白后裔的几率最高。然而,一则战国策中的记述不那么靠谱,二则白起的后人白居易认为白公胜才是他的得姓始祖,而且白起在攻入楚国后曾专程祭拜白公胜,由此可知,白起是楚人后代的可能性也不低。正因为如此,白起的身世越发扑朔迷离起来。
今天人们对新婚夫妻总爱说秦晋之好,殊不知秦楚之好更持久,甚至因为秦楚长期通婚,在秦国出现了盘根错节的楚人党,诸芈在秦国朝堂上出入竟如同自家一般。由此可见,战争归战争,亲戚归亲戚,这才是列国交往的日常。
然而,战争终归是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仍旧是战国数百年间难以磨灭的血淋淋现实。本文主角武安君白起恰恰就是这场残酷杀戮游戏的顶级玩家,据梁启超先生不完全统计,在白起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攻城七十余座,杀人过百万,一个人的杀戮纪录竟然超越了其他战国名将的总和,以至于后世好事者为他喝了一个“人屠”的止啼诨号。
交好大佬 横空出世
白起,生年不详,秦国郿邑(在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从小就熟知兵法,而且与宣太后芈月的弟弟穰侯魏冉关系莫逆。从这儿,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虽然不能确定白起出自楚国芈姓,但却与楚人有着天然好感,要不怎么会和秦国楚派的核心人物成为老铁呢?
众所周知,白起出生时的秦国已经老强了,秦昭王嬴稷后面虽然一直坐着强势的老娘宣太后,面前还有恨铁不成钢的舅舅们晃来晃去,可是凭着超长待机的特异功能,秦昭王从来都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功劳的“四有”之君,绝非完璧归赵等戏码中的大反派。为此,他主持制定了东出函谷关,击败三晋混一天下的大战略。然而,要想实现秦昭王的野望,秦国必须拥有出类拔萃的统兵大将。商鞅的奖励耕战固然能够激发广大士兵的斗志,但良将仍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慧眼识珠的魏冉这次可是帮了外甥的一个大忙,将战国第一杀神推荐给了渴望帅才的秦昭王。
不管白起的祖先是谁,也不管他的祖先曾经距离君王之位有多近,可以肯定的是,到了白起这一代,他必须借助军功爵打开的上升通道,凭着真本事打怪升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完全对得起魏冉的极力推荐,用超值回报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说过,经过几百年的混战,到了战国末年,七雄哪一个不是久战成精?放到后世的弱宋,随便抓一个将领都可以带兵包打天下。这样牛掰的将领还会失败,只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分而击之 伊阙扬名
站到历史前台的白起,打得第一个漂亮仗就是伊阙之战。所谓伊阙,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阳市区以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此地香山、龙门山东西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名伊阙。后世的隋炀帝定都洛阳,特意将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女皇武则天在此继续开凿石窟,并将自己的玉容塑作卢舍那大佛造像,这便是今天的旅游圣地龙门石窟;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不仅生前用“香山居士”作号,死后也归葬于祖先一战成名的香山,至今香山白园仍为诗国圣地。只可惜,在白起初出茅庐的那个时代,这里却没有诗和大佛,只有被数十万将士鲜血浸染的修罗战场。
战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前296年,魏襄王与韩襄王同时挂了,导致韩、魏两国出现政局动荡。这让秦昭王大喜,认为东出的机会到了,就于公元前294年派将军向寿夺取武始(在今河北武安南),左庶长白起夺取新城(在今河南伊川西南)。这下韩国急了,心说“当世最强军工打造出来的韩国击刹弩兵可不是吃素的,为何秦国专拣软杮子捏啊”?看来还得拉自己的三晋旧交魏国一起抗秦。
听了韩国使者如泣如诉的请求,魏国一下子动容了。既然秦国是共同的敌人,韩魏又是同盟国,那还有啥好说的?魏王当即拍板,命令大将公孙喜率兵十六万,前去助战。韩王闻讯大喜,立刻派大将暴鸢领兵八万,会合魏兵对秦国发动反击。受韩国掌控的东周王室也不甘示弱,派出一支酱油军加入联军作战。
公孙喜和暴鸢是老相识了,几年前,他们俩分别率军配合齐军一举在垂沙痛扁楚国,那时候的二将是要多拉风有多拉风。可是,今天两人再度联手,却没有了往日的亲密,因为当年有齐国镇着,肥差苦差都是齐人在干,自己两家只要打好酱油就行。此次对阵强秦,拼的却是国运,谁都得留一手,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为上,否则就是打胜了回国也得受罚。
反观秦国,听到韩魏联手的消息,时任丞相的魏冉再次力荐白起为左更,担任秦军主将,带兵十二万迎敌。秦国其他大臣对此颇有意见,毕竟公孙喜和暴鸢成名已久,白起小伙声名未显,而且联军两倍于秦,秦国岂能如此儿戏地与之交锋?然而,魏冉铁了心就是不改口,看着按剑而立的王舅,众臣只好心里打鼓表面唯唯。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军与魏韩联军在伊阙展开对峙。头一次担任大军主将的白起全没有职场小白的青涩,他早早就来到战场前沿察看地形,眼光毒辣的他很快就注意到了韩魏两军泾渭分明的态势,加上秦军细作的探查,他知道联军都在互相观望,谁都不愿率先出击。这给了他各个击破的良机。
白起知道,本位主义严重的敌人不难破矣。现在摆在他面前最关键的就是先打谁的问题。经过一番测算,白起定下先魏后韩的决战次序。此后,白起先是派出少量兵力袭扰敌军,借以迷惑敌人,同时积小胜为大胜,让敌军对秦军产生莫名的怯战心理。
到了决战的时候,秦军在韩军大营前布下疑阵,虚插旌旗,造成大军云集的假象。对于白起了解不多的暴鸢见状,以为秦军就要发起冲锋了,立刻下令全力戒备,同时派人去通知魏军。当然,自以为聪明的暴鸢此时说啥也不会主动出击的,一是此前小规模交锋韩军损失不小,怯战阴影犹在;二是凭啥让韩军独当强秦,到时韩军战损太多,找谁哭穷去?就这样,暴鸢平白丧失了一次击破秦军大营的立功机会。
与此同时,秦军主力借助山形掩护,悄悄地来到了魏军大营之外。魏军哨探发现秦军来袭的消息,却因为秦军骑兵的遮断,并不知道秦军来了多少。接到警报的公孙喜以为这又是白起派人来给自己挠痒痒的,再加上韩国派来的通信兵报说秦军主力正在韩军大营前嘚瑟,所以就没太当回事,只是让人关上营门,其他魏军该干嘛干嘛。毕竟这段时间,秦军来魏军大营前捣乱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至于出手援韩,还是先看看再说吧。
事实证明,公孙喜的托大是致命的。他不知道此时的白起正冷冷地观察着魏军大营的动静。看到魏军全无防备,立刻下令发起进攻,早已蓄势待发的秦军在漫天箭雨的掩护下冲向魏军大营。等到魏军主力匆忙武装起来,秦军已然杀至,那些打起仗来跟疯子一样的大秦锐士对阵今非昔比的魏武卒,还不是跟玩似的。最终,仓促应战的魏军便在秦军疯狂地冲击下,乱了阵脚,只能没头苍蝇似地乱跑,无奈地变成了秦军的首功,就连公孙喜也未能幸免。
轻取魏军的大秦锐士并没有尽兴。他们稍事休整后便在白起的带领下转头向韩军杀去。此时的暴鸢还在望眼欲穿地等着自己的好基友公孙喜。不幸的是,盼星星盼月亮的暴大将军很快便在秦军的强大冲击面前崩溃了。已经打野了的秦军一个不注意就杀入韩军阵中,那些韩军弩兵还没来得及射光身上的弩矢就被冲得七零八落。这时,魏军败了的消息也传入韩军阵中,一直畏秦如虎的韩军立刻暴走,面对此情此景,暴鸢也无可奈何,只得打马扬鞭,溜之乎也。
至于那支打酱油的东周军,听说韩魏大败的消息,更是一哄而散,跑得比兔子都快。可怜的周赧王不惜高筑债台拼凑起来的军队啊,就这样打了水飘。
白起也没兴趣和不成气候的东周军搞追逐竞赛,他的眼光始终盯着韩魏两家,既然作为列强的他们打了败仗,那总得付出点代价吧。在白起的指挥下,战意高昂的秦军一路攻城掠地,夺取了两国数座城邑,逼迫两国忙不迭地割地求和。
此战彻底打残了韩国,打伤了魏国。白起以少胜多,一战成名,荣升国尉。一年后,白起又升任大良造,再度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东出崤函问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堵门放水 鄢郢成墟
就在秦国如蛮牛一样四处出击之际,当年的超级大国楚国却因为楚襄王的昏庸无能,导致国力日衰,城池失修,守备薄弱。偏偏楚襄王并不以楚国的衰弱为忧,反而在韩魏对决秦国时,站在了韩魏一方,这让秦昭王有了攻楚的借口。
伊阙之战后不久,秦昭王给楚襄王写了一封国书,指责楚国背叛秦楚之好,秦国将率领诸侯联军攻打楚国,一决雌雄。楚襄王押错了宝,正在暗自忧心,见到这份措辞强烈的国书,非常担心,就只好派人入秦,迎来秦女作新妇,并官宣秦楚讲和。秦昭王刚刚打完一场大战,也没有力气多树强敌,见楚国主动示好,也就坡下驴。公元前285年,楚襄王与秦昭王这对实在亲戚专程在宛(在今河南南阳宛城)举行议和相亲大会,继续亲上加亲。两年后,双方又在穰(在今河南邓州)相会。人很怂的楚襄王顾不上巫山云雨,一心只想讨好强秦。
本来按照一般的剧本演下去,一定是秦楚百年好合的桥段。可是历史老人不是一般的编剧,他是个总喜欢出幺蛾子的好事之徒。
就在秦楚欢好日甚的时候,公元前281年,楚国不知从哪儿冒出一个喜欢用弱弓射雁的奇人,楚襄王听说后非得召来一见,没想到这货是个隐于民间的纵横家,当着楚襄王的面痛说楚国曾经的光荣历史和如今蒙受的奇耻大辱。说得楚襄王熊横难得横了一回,再想到自己父子两代被秦国人当孙子戏弄的事,由不得不生出一股报仇之志。于是,楚襄王派使者周游列国,准备重定合纵之盟。楚国的动作很快被秦国细作侦知,秦昭王见楚襄王不上道,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军兵出黔中郡,迫使楚王割让上庸(在今湖北竹山东南)和汉江以北的土地。这么怂的楚襄王穷横个什么劲啊?
为了继续削弱楚国,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再次奉令攻楚。小样儿,惹恼了好战的秦国能只割点地就消停吗?
作为大秦最锋利的长剑,不出鞘则矣,一旦出鞘,就要狂饮敌血。白起认真分析了秦楚两军的形势后,决定利用楚国城池年久失修、内部防御空虚的梗,重施当年孙武伐楚故计,直捣楚国的统治中心。
在白起的带领下,数万秦军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劫掠军需,因粮于敌,出其不意地突入了楚国腹地。
为了坚定这支孤军的战意,白起命令将秦军通过的桥梁拆除,渡船烧毁。白起如此高调的自断归路,立马让秦军抱定了决一死战的勇气和信心。相反,保守主义思想甚嚣尘上的楚军虽然是本土作战,却没有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激情,反而更关心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斗志锐减,根本无法抵抗大秦锐士的跨境猛攻,不得不节节败退。
秦军在白起带领下长驱直入,迅速攻占楚国在汉水流域的重镇邓(在今湖北襄阳北),一直打到了楚国的别都鄢(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鄢城是楚国都城郢(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的门户,楚人再二,也知道鄢城的重要,故此调集重兵凭险死守,企图阻止秦军南下。
一路顺风的秦军在鄢城遇到了久违的顽强抵抗,屡攻不克的白起深知孤军深入的危险,决定利用夷水(今蛮河)以水代兵,速战速决。他先派人在鄢城西边百里外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然后开渠灌城。蓄势已久的大水很快便冲入城中,鄢城顿成泽国。大水在鄢城的东北角汇聚成渊,年久失修的此段城墙承受不住多日浸泡,最终溃塌。城外的秦军则借助舟楫杀入城中,泡在水中生蛆的楚军无力抵抗,鄢城很快陷落。至于城中百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中毫无防备,被淹死者竟达数十万众。
此后,打得手热的白起也不得不停下来补充修整,同时,将秦国的刑徒罪人迁徙到邓、鄢两城,充实两城的人口和防卫,作为进一步攻楚的前进基地。之后,满血复活的白起又率军攻占西陵(在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上游,彻底斩断郢都与楚国巫郡的联系。
在一切准备充分之后,白起于公元前278年,再次吹响了进攻楚国的号角。这次,面对凶如虎狼的秦军,楚人一点尿性都没了,彻底熊了。很快,一路向南势如破竹的秦军就攻入郢都。保守怯战的楚襄王学楚昭王的故事,早早就打包出逃,举家迁往东北方的陈地(在今河南淮阳)避难,从此再已翻身机会。
面对重建后的楚国王都,白起也有点飘了,他想起自己的祖先白公胜被同胞赶尽杀绝的惨象,不禁百感交集。于是,在祭拜白公胜后,他下令烧毁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墓,再往后,秦军一直攻至竟陵(在今湖北潜江东北)。战后,秦国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包括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等地在内的广阔土地,并在此设立南郡。白起携鄢郢之战大获全胜的骄人战绩,被封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有意思的是,白起因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惊人战法,半个世纪后被秦国的掘墓人项羽升级为破釜沉舟,一战彻底浇灭了秦国的全部希望。更有意思的是,白起放水淹城的水渠同样被升级改造成一项水利工程,灌溉数千公顷良田,使宜城至此成为鱼米之乡,居然获得了唐人“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大禹并”的美誉。
顺带说一句,鄢郢被攻破的消息传到潇洒水泽,瞬间让仍然背着流放犯名头的屈原泪奔。屈大诗人不知道楚襄王已遁入陈地,还以为楚国君臣玉石俱焚,俱亡于强秦之手,这让他的美政梦想彻底破灭,也让他挚爱的楚国离他远去,万念俱灰的他随即流泪高吟《怀沙》,辞罢人亡,投江殉国,留下了令人扼叹的千古传奇。
日行百里 神兵破敌
伐楚之战,白起长剑饮血,让曾经的霸主楚国连都城都丢了,再也没了往日的威风。此后,秦剑的锋芒重又指向魏国,这个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人才输出国,在走失商鞅之后,可算是尝尽了世态炎凉,可这又能怨谁呢?
秦国之所以又打起魏国的主意,主要出于两大原因:一是打通与定陶的大陆交通线,在吴起一文中笔者说过定陶是天下的商贸中心,秦国人为得到定陶,欣然同意出兵助燕伐齐。可是定陶和秦地之间隔着大魏,要想保住这块好不容易吃入口中的飞地,秦国只有占据魏地才能与之接壤。二是掌控交通线,拦腰一刀,斩断山东诸侯的联系通道,让他们的合纵大计变得更加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在公元前275年,秦国举兵伐魏,攻至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魏国遣使向韩国求救,韩国派伊阙之战的漏网之鱼暴鸢率军救援,结果被秦国打退,魏国不得已,只好献出温地(在今河南温县一带)求和。让秦国修理一顿的魏国不好好自强,却想出了一个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主意,联络赵国在公元前273年,一起向韩国发起进攻,十五万魏、赵联军包围了韩国重镇华阳(在今河南新郑北)。
韩国没办法,只好向秦国求救。哪知道秦国最近有点忙,不太乐意答理此事。再说,山东诸侯间打得不可开交,秦国偷着乐还来不及了,哪有功夫管?韩国国相只好请出尚在病中的大忽悠陈筮去游说魏冉。
魏冉见到病歪歪的陈筮,好整以暇地问:“韩国的局势很危急吧,怎么会让您带病出访呢?”陈筮喘了口气,不急不慌地说:“哪有那么急,我就是想来串个门,给相国大人问声好!”听了这话,魏冉扑哧一声笑出来道:“韩国使臣走马灯似地来秦求告,那速度都赶上送快递的了,还说不急,大夫骗谁呢?”哪知陈筮却一本正经地说:“相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使者前来只是为了告诉秦国,韩国得不到秦国支援,马上就会改换门庭了!”一句话,登时提醒了魏冉,救韩是秦国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秦国的贴心小弟不多,好不容易收下韩国,如果再改投他国,自己在政治上会失分的。于是,他正容道:“多谢大夫提醒,您身体不好,也不用去见大王了,我立即发兵救韩!”
军人出身的魏冉做事雷厉风行,他立刻召集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阳(伤)计议救韩大事。一番商量后,三人立刻点兵出发。多年不曾领兵的魏冉虽然也在军中,但却将指挥权一骨脑儿下放给白起。
白起也不推辞,立刻根据战局作出安排。白起知道,魏赵在秦国都有眼线,秦军的大规模调动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他决定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和对手比拼速度。他下令秦军一改日常每天行军六十里的规矩,以每天平均百里的急行军长途奔袭。
在华阳城下的魏赵联军,此时已接到了细作的消息,他们按照常规掰着手指头计算秦军的脚程,不经意间犯了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在秦军未至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既没有集中力量攻克华阳避免两线作战,也没有养精蓄锐做好迎战准备,结果在八天后遭到了神兵天降的大秦锐士的雷霆一击,顿时,两国军队陷入空前的大混乱之中。最后被杀得星流云散,十余万颗首级染红了华阳城外的中原沃土。赵军主将被杀,魏军主将芒卯侥幸逃脱。随后赶来的赵国援军也被白起打包带走,两万余赵军俘虏被秦军沉入黄河之中。此战开启了白起大规模杀俘的恶例。
战后,秦军再接再厉,摆出一副将魏国吃干抹净的架势,让魏王的小心脏实在受不住了,被迫献出南阳向秦国求和。秦国遂将南阳连同楚国上庸之地合并,设置南阳郡。华阳之战因此成为秦国“示天下腰断山东之脊”的一次成功尝试。
诱敌入彀 长平悲咽
先后修理了楚国、魏国这些称霸路上的钉子户后,秦国的主攻目标转向了最有可能影响其统一大业的赵国身上,这对同姓国家从此结成了死仇。
公元前262年,白起又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阳),使号称“天下脊梁”的战略要地上党地区与韩国都城间的道路被截断了。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眼一瞪,心一横,拒绝了韩王将上党献给秦国的诏令,毅然携上党军民归附赵国,以此激怒秦国,加深韩赵友谊,图谋共抗强秦。
对于上党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赵国君臣可是费了很大心思考虑要不要一口吃下。最终,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小心思,赵孝成王赵丹决定坐享其成。担心秦国借机问罪的他还是派出老成持重的廉颇驻守长平(在今山西高平西北),随时准备承受秦人的怒火。
果然,上党这块肥肉好吃但有毒,听说赵国竟敢截胡的秦昭王立刻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然后继续攻韩。说到这儿,笔者就得交待一句,秦国志在天下,赵国吃不吃下上党,都会引来秦军攻击的。所以说,秦赵之战只是个时间早晚问题。赵国既然提前招来了秦国的虎狼之师,那就索性好好地打起来,别辜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片雄心才对。
顶着战国四大名将的光环,廉颇虽然在攻城野战方面逊色于白起,但依托地利结坚寨打硬仗的本事却不遑多让,至少不会像被白起搞掉的众多将领那么无用。
廉颇知道一旦摸了秦国的老虎屁股就得小心应付,所以果断地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其间地形险要,加之堡寨星罗棋布,互为犄角,易守难攻。而且廉颇还把上党地区的民众组织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
尽管廉颇的三道防线号称坚不可摧,但在秦军中同样名头响亮的王龁就不信这个邪,他指挥大军扑向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经过一番激战,秦军斩杀赵国前锋主将,一举突破空仓岭,攻占前线要隘光狼城。廉颇见状并不慌张,立刻加强南北两翼赵军兵力,借以钳制深入之敌。王龁为此分兵击之,凶狠的秦军技高一筹,最终赵军第一道防线全部陷落。
廉颇再次分析敌我态势后,知道当面硬刚秦军难以取胜,就下令赵军主力收缩至第二道防线,利用丹河顽强阻击敌人,以坚守待变。此时,秦军的补给线远长于赵军,后勤保障困难的秦军面对以逸待劳的赵军,再也没了往日的锐气,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难以取得突破,反而损兵折将,虚耗国力。廉颇则老神在在地把丹河防线守得风雨不透,让秦军始终无从下口。
这场规模空前的消耗战事关秦赵未来,双方都咬紧牙关不肯松口。既然军事上决不出高下,那么就玩政治吧。秦相范雎是个阴狠的政治玩家,见状立刻派人前往赵都邯郸散布流言,行使反间计,说秦国不怕不敢出战的廉颇,怕的是熟读兵法的赵括。同时,秦国又派出使者去威胁列国,如果有敢支援赵国者,秦国将在长平战后移师击之。
面对秦国的威逼利诱,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有些飘了。他深知打了三年的持久战,赵国同样难以支撑,特别是在粮食供应方面,赵国本就不及秦国,加上向齐国借粮又遭到拒绝,这让他实在不想与强秦耗下去了。而且,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曾经在阏与之战中击败秦军,打破了秦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他产生了一丝侥幸心理,认为只要集中兵力一战,未必没有机会。所以,他一改坚守待变策略,决定用赵括换下廉颇。此时换将是赵王主动和无奈的选择,更是赵王犯下的冒险主义错误,这与他寻求战略决战的幻想脱不了干系。
由此可见,被后世称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是忠实地执行了赵王的命令。
秦国的细作才将赵国换将的消息传人咸阳,秦昭王就立刻换将。他秘密任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龁则降为其副手。同时,秦昭王严令有敢泄露此事者立斩。这主要是因为,白起这些年的江湖地位太高了,赵括虽狂也从不敢说自己比白起高明,要是赵括知道白起掌兵,没准就不敢出战了。
随着白起奔赴前线接掌秦军,一张针对赵国的罗天大网就此张开。
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负的对手,白起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令前锋部队主动搦战,故意激怒坚垒中的赵军。这一招如果遇上廉颇,那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只有碰到赵括这位少壮派主将才会生效,加上他本来就奉有王命,现在更是让敌人挠到了痒处,如何还肯坚守?赵括在打着赵王的旗号,对军中的廉颇亲信进行过一番清洗后,初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今天看到秦军前锋越过丹河前来送死,哪有按兵不动的道理?
看到久违的赵军出现在自己面前,秦军立刻如同见了猎物一样扑上来疯狂撕咬。在坚寨中憋屈了三年的赵军也同样眼冒绿光地杀向敌人,双方很快就打得不可开交。
秦军毕竟是来诱敌的,战罢多时,便佯装不敌,向着丹河一线撤退。赵括见状,拒绝副将见好就收的提议,命令赵军追上去,歼敌于半渡之际。
老实说,战斗至此,赵军一直挺顺的,战果也不小。如果赵括携胜利之威返回寨中,白起可就彻底崴泥了。
然而,赵括终究是太年轻了。他虽然熟读兵法,但实战经验仍很欠缺,再加上过去一直只和弱鸡较量,没有见识过秦军的顽强耐战,竟然天真地认为强秦不过如此。
于是,赵括下令赵军主力倾巢而出,希望能咬着节节败退的秦军前锋的屁股光复失地。秦军诱敌部队在付出巨大伤亡后,一步步将赵军主力骗过了天然屏障丹河,诱入了预设的袋形伏击圈。可笑的是,此时仍踌躇满志的赵括竟浑然不觉。
白起见时机已到,立刻命令两支秦军轻骑,一支出其不意地攻取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遮断赵军的粮道,也让赵国无法为赵括提供支援。同时,另一支两万五千人的轻骑则突然出现在了赵军背后,利用地形死守不退,牢牢扎紧了口袋阵的出口。
这时的赵括终于明白遇上了自己的宿敌,已陷入了绝地。但生性高傲的他不肯认输,他一面果断地斩杀数名请降的都尉以稳定军心,一面激励士卒,希望大家和自己一起冲出去,他不相信白起能够将数十万赵军一口吞下。
身陷绝地的赵括的小宇宙也随即爆发,在他的指挥下,数十万赵军从多个方向冲向秦军的壁垒,那气势如同潮水上涨一般难以阻挡。
白起早已料到赵军不会轻易就范,在他沉着冷静地指挥下,立于坚垒后的秦军死守不退。同时,早已在两翼待机的秦军奇兵也在关键时候迅速出击,将赵军的冲击部队斩为三段,使赵括不能统一指挥,无法形成攻击合力,再加上白起又不断派出轻骑兵骚扰赵军,所以赵军的士气再次大跌。在听闻粮道被劫后,赵括知道情势危急,也没有心思再去冲垒,索性构筑营垒就地坚守,静待援兵。
此后,秦、赵双方都为了这场空前规模的歼灭战动员起来。秦昭王担心赵国的粮道被重新打通,立即下达全国动员令,紧急征调国内十五岁以上全部男子,由他带着赶赴河内郡,构筑工事,死死地扼住赵国的援军和粮草通道。双方在此同样忘我地厮杀,战事的惨烈并不亚于长平前线。
到了九月,度日如年的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时时咬啮着这些曾经慷慨善战的北地男儿。看着那些因饥饿而自相杀食的同袍,赵括的眼中满是血泪,遂下定决心再拼一次。他重新集结勉强能够再战的赵军,分兵四队轮番突围。赵军知道舍此别无他途,遂在赵括的带领下,冒着秦军的箭雨,扑向敌人的营寨。可惜,无论赵军如何玩命,面对白起精心构筑的口袋阵,最终也只是螳臂挡车,徒增伤亡。最后,赵括只好率领最后一支精兵出战。此时的赵括挥动兵器,冲在前面,既然不能挽救败局,索性壮烈死去,尽到一个军人的本分,也为自己的无能赎罪。
最终,在赵括如同刺猬一样,连人带马跌倒在冲锋的路上后,赵军瞬间石化,好不容易积攒起的力气一泄千里。面对无法突破的秦垒和死不瞑目的主将尸体,他们再也打不动了,也不想打了,很快竖起了降旗。
听说抓到了二十万赵军,从来没有为打仗犯过愁的白起也犯起愁来。他派人请示秦昭王,请求加大军粮供应,可是秦昭王却没有任何回应,再问如何处置战俘,秦王只说由上将军作主。身为军中大将,他当然知道此战秦国已经倾尽国力了。秦军伤亡二十多万,绝对是伤筋动骨,而且粮库里干净得都能跑车了,养活秦军将士已经很勉强了,哪有余粮供应这么多战俘?
怎么办?二十万赵军俘虏,养不起,放不得,唯一能做的就是杀掉。白起知道秦昭王其实和自己想的一样,不过他不想下令杀俘,那只好由自己来做这个恶人吧。反正这些年死在自己手下的人已过百万,也不缺这二十万冤魂。于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随着二十余万降卒被坑杀,赵国此战总共损失了四十五万人,这对只有数百万人口的赵国来说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后赵人家家戴孝,户户含悲,举国陷入了愤怒与恐慌之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积攒的家底一战败光,从此元气大伤。
此战也让白起成功登上了战国第一杀神的宝座,“人屠”的恐怖名号实至名归。长平之战彻底摧毁了山东六国借以抗衡强秦的最后一支强大武装,使山东六国在此后的四十年间,只能仰秦鼻息,苟延残喘,再也无力阻挡华夏一统的步伐了。
君臣反目 死非其罪
然而,就在赵国旦夕可下的关键时刻,秦相应侯范雎却放水了。他对秦昭王说,秦军战后异常疲惫,国力消耗巨大,不如休整一段时间再战,同时,他建议尽快逼迫韩、赵两国割地求和。秦昭王考虑再三后,同意了范雎的建议。
有人据此说,这是范雎因为嫉妒白起的功劳,听信赵国说客的挑拨,有意给白起进一步立功设限。笔者认为,范雎或许对白起有些眼热,但是以他对秦昭王的了解,当然知道白起是魏冉的铁杆,在秦昭王摆脱母亲、舅舅等人的掣肘后,对白起这样的人一定是既想使用又要防范的,故此范雎只要不失去秦昭王的信任,大可不必担心白起凌驾于自己之上。这一点从范雎无战胜攻取之劳却赐应侯,白起野战功高只封武安君即可看出端倪。
那么,老奸巨滑的范雎此时建议休整,绝对不是赵国说客有多么能忽悠所致,而是说明秦国确实已到了用力过猛、进攻乏力、暗流涌动的关键时刻:一是赵国对秦国恨之入骨,同仇敌忾的他们绝不会轻易投降,反正战亦死,降亦死,何不放手一搏;二是其他国家感受到了秦国的咄咄逼人,忍不住要群起攻之,之所以还没出手,只是缺乏带头大哥;三是秦胜赵已使出了全力,在战争中靡费的巨大国力短时间难以恢复,在满血复活前必须按下快进键。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攻赵一旦陷入赵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群殴。对此,人老成精的秦昭王心中跟明镜似的,所以才会与范雎一拍即合,坚决反对持有单纯军事观点的白起。
白起不是高明的政治家,看不透政治的复杂性,只是认为赵国战败兵锋已钝,秦国可以乘胜追击,一鼓而下。可是,面对秦昭王与范雎的联手阻挠,他势单力孤,无可奈何之下旧病复发,索性摞挑子泡起了病号。作为臣子,白起也不好怪罪君王,就将怨气撒在了范雎身上,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差。本来就对白起心存芥蒂的秦昭王见状,不由对白起生出更多嫌隙。可惜,一向善于捕捉战机的白起却丝毫没有察觉出来君王对自己态度有变。由此可见,兵商与政商难以等同,这仿佛是古代名将的致命弱点,强如白起者也未能破防。
偏偏秦军在休整后对邯郸发起的强力攻击,先是被赵国人疯狂地阻挡于坚城之下,接着又被魏国信陵君挑头组织的诸侯联军狂削一顿。听到这个消息的白起既为大秦锐士的折损而痛心,又因自己的建议得不到君王支持而怨怼。抱着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态,在秦昭王登门请他出山率领秦军再战邯郸时,白起死活不愿出征。
威镇天下的秦昭王当政已久,没想到自己一番低声下气的央浼,竟然碰了一鼻子灰。这让秦昭王情何以堪,不禁心生杀意,既然指挥不动你,那就别怪王者无情。于是,秦昭王下达严令,让白起立刻马上去军前效力。白起见秦昭王如此绝决,只得扶病上路。哪知道,白起刚走到杜邮(在今陕西咸阳任家咀村),就被秦廷秘使追上。原来,秦昭王对白起屡次抗命越来越不放心,再加上白起杀俘一事虽然是自己默许的但毕竟招致天人共愤,总得找个人顶缸吧,于是,他和范雎一合计,就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种荒诞不经的理由,命使者追上白起,赐剑命其自刎。
此时的白起似乎醒过味来,对于武将来说,不是功劳越大越好,功劳太大了反而会让君王不放心自己。早知如此,自己何不追随失势的穰侯退隐林下安度晚年呢?只是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万念俱灰的白起仰天长叹:“我有何罪,竟至于此?”停了片刻,他又仿佛想明白了什么似地昂声道:“长平之战,我杀降数十万,此罪该死!”言毕,白起饮剑而亡。是年为公元前257年十一月,距他心心念念实现的东出大统之日还是46年。
白起一生指挥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如今死非其罪,秦人闻讯后都很怜惜,纷纷在秦地建立祠堂祭祀他。秦始皇即位后,怀念白起的苦战功高,就把白起的儿子白仲封在太原。至于白起的墓,就位于他当年自杀的杜邮,1970年,当解放军的三五三O工厂在施工时发现了白起的墓,从中出土了兵器、佩剑等文物数件。战神的墓由军方发现,倒也有缘。如今的白起墓呈园形,底部直径19米,墓高8米,被陕西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乱世,列国名将各为其主,本无所谓正邪之分,特别是像白起这样一位令其他名将望尘莫及的杀神,后人没必要再为他的好杀而怨念难消,相反应该好好总结一下他的指挥长技,古为今用,更好地保卫国家。如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则打破常规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全歼敌军。而且,白起作战从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为此,他在战前进行精确的料算,在战斗中又创造性地通过野战筑垒,迂回截断敌军后路,发起大规模追歼等等手段,完成战果空前的歼灭战。就连一向不喜欢秦人的太史公也赞叹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