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真正的大门:紫禁城的正门除了皇帝能过
紫禁城真正的大门:紫禁城的正门除了皇帝能过午门正中间的中门是皇帝专用的出入口,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作“御路”,不过有另外4种人在一生中,也能享受这皇帝般的待遇、从中门进出,其中之一就是皇后,在皇帝大婚当天,皇后便可以乘着花轿从中门进入;剩下的3种人则为每次科举考试通过殿试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在接受皇帝接见后,即可从中门走出皇宫。墩台上正中建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60.05米),进深五间(25.00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设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的两端均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逢皇帝亲赴天坛、地坛祭祀时,钟鼓亭的钟鼓齐鸣,皇帝赴太庙祭祀则击鼓,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的建筑左右对应,高低错落,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门又称“五凤楼”。明朝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午门悬灯,皇帝赐宴百官。《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皇帝在立春日
紫禁城午门前自北向南依次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朝称承天门)、大清门(明朝称大明门),午门后有太和门(明朝称奉天门,后来改称皇极门,清朝改称太和门)。各门之内,两侧建有廊庑。此类用门庑围绕形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是受到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之影响。
午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过去是颁发皇帝诏书之处。每年农历腊月初一,在午门举办颁布翌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到重大战争,军队凯旋时,在午门举办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朝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是在午门前举行。民间传说中有所谓“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也是指午门前,但将此处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民间传说并不符合史实。
每逢重大典礼以及重要节日,均在午门前陈设体现着皇帝威严的卤簿。
明朝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午门悬灯,皇帝赐宴百官。《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清朝时,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在午门“颁朔”,颁发次年历书。
午门前设有两根红杖。两名护军手持红杖坐在门下,亲王以下人员经过时不起立。若有不报名便擅入门者,护军可举杖便打。午门下的两处小房原是明朝锦衣卫值房,东西两厢以及禁门站满了禁军校尉。
午门平面呈“凹”字形,沿袭隋唐洛阳城紫微宫应天门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这种建筑形制是自汉朝的门阙演变而来。阙门制、方门顶、三门道。午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墩台,高12.00米,墩台正中开有三个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东侧的叫左掖门,西侧的叫右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东侧门是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是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仅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方才开启。
墩台上正中建有一座门楼,面阔九间(60.05米),进深五间(25.00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设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的两端均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逢皇帝亲赴天坛、地坛祭祀时,钟鼓亭的钟鼓齐鸣,皇帝赴太庙祭祀则击鼓,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的建筑左右对应,高低错落,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门又称“五凤楼”。
午门正中间的中门是皇帝专用的出入口,因此这条路又被称作“御路”,不过有另外4种人在一生中,也能享受这皇帝般的待遇、从中门进出,其中之一就是皇后,在皇帝大婚当天,皇后便可以乘着花轿从中门进入;剩下的3种人则为每次科举考试通过殿试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在接受皇帝接见后,即可从中门走出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