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齐桓公:效仿齐桓公拜大臣为仲父
历史上真实齐桓公:效仿齐桓公拜大臣为仲父古代君主给臣子最大的荣誉便是称之为父,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恭敬,给予了大臣足够的尊重。于是齐桓公对管仲尽释前嫌,并且拜他为齐国国相,尊称仲父,齐桓公也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双方遭遇后,管仲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就是腰带上面的金属物件,齐桓公倒地装死蒙混过关,随后顺利回到齐国被人拥立为国君。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给鲁国国君写信,让他们处死公子纠,并且将管仲送到齐国,否则就出兵攻打鲁国。齐桓公对管仲的一箭之仇耿耿于怀,本意是要杀掉管仲雪恨,鲍叔牙却劝说齐桓公,若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是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任国君,姜姓齐国的开国国君便是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太公,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叫小白,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
齐国在齐襄公时期,内部政治混乱,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在管仲等人的护送下逃到鲁国,齐桓公则在鲍叔牙等人的护送下逃到莒国。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掉齐襄公自立为君,然而第二年就被曾经得罪过的一个大臣给刺杀掉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有人暗中通报齐桓公赶紧回国继任国君,与此同时,身在鲁国的管仲也接到了消息,并且带兵堵截齐桓公。
双方遭遇后,管仲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就是腰带上面的金属物件,齐桓公倒地装死蒙混过关,随后顺利回到齐国被人拥立为国君。
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给鲁国国君写信,让他们处死公子纠,并且将管仲送到齐国,否则就出兵攻打鲁国。
齐桓公对管仲的一箭之仇耿耿于怀,本意是要杀掉管仲雪恨,鲍叔牙却劝说齐桓公,若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齐桓公对管仲尽释前嫌,并且拜他为齐国国相,尊称仲父,齐桓公也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古代君主给臣子最大的荣誉便是称之为父,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恭敬,给予了大臣足够的尊重。
比如周武王的尚父姜子牙,项羽的亚父范增,东吴孙权的江东仲父张昭,以及蜀汉政权刘禅的相父诸葛亮。
他们这些人都对国家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对君主忠心耿耿,功勋威震朝野,被他们各自的君主尊为父。
在晋朝时期,有一位皇帝便效仿他们尊称自己的重臣为仲父,最后这位“仲父”纵容家族权衡朝野,该皇帝大权旁落,最终被他的“仲父”家族逼死。
他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被人嘲笑为历史上最窝囊的开国皇帝。
司马睿出生于洛阳,他的祖父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彻底控制住了曹魏政权,随后派遣诸位儿子坐镇魏国各个重镇。
司马伷被司马懿派到邺城,邺城是曹操被封魏王时的都城,其内曹魏王公贵族聚居,向来是屯兵屯粮之重镇。
西晋开国后,司马伷被封为琅琊王,世袭罔替,司马睿在十五岁之时,他的父亲去世,于是司马睿继承为琅琊王。
司马睿的琅琊国在西晋算是大国,琅琊国中的世家大族是琅琊王氏,王氏家族中的王导,与司马睿关系非常密切,司马睿常常依赖王导为其谋划。
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公元318年,司马睿登基称帝,改元太兴,建立东晋。
司马睿在皇族中声望并不高,在八王之乱时,司马睿还臣服于东海王司马越,如今登基称帝,却仍得不到南方士族的支持。
于是他重用王导,王导用了一些计策,使南方士族纷纷开始支持司马睿,司马睿任用王导为宰相,执掌朝政,被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对于王导,司马睿是完全信任的,并称他为“仲父”,把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一心向上,这二人一时间成为了君臣之间的佳话。
琅琊王氏至此权衡朝野,除了王导主内之外,王导的堂兄王敦则主外,掌握着兵马大权,这兄弟二人一人演白脸,一人演黑脸。
王导对司马睿表面上还是尊重的,但背地里为了王家利益,暗中相助王敦。
王敦则是王家中的黑脸,常常蔑视司马睿,后来发动王敦之乱,彻底掌握了东晋政权,还时常羞辱司马睿。
此时的司马睿,名为皇帝,实际上则成为了王家的傀儡,见无法动摇王家一族,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最终病逝,享年47岁,在位6年。
司马睿死后,被后人评为世上最窝囊的开国皇帝,纵观历史,哪一位开国皇帝不是功勋卓著,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
然而司马睿建立东晋后,盲目信任琅琊王氏,对其毫无制衡之策,对于北伐统一天下始终犹豫不决,把自己生生活成了刚刚建国便成为傀儡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