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古人用什么抛光(古代磨镜为铜镜上光)
古代铜镜古人用什么抛光(古代磨镜为铜镜上光)磨镜图鲁迅曾在北京得到明代铜镜一面,直径达42公分。鲁迅为此激动不己,1925年写了《看镜有感》一文,例证磨镜业在民间生命力之强。清道光磨镜图附图可看出,人物衣着似宋以后,画面显示的三面铜镜均为圆形,且较大,应是宋以后之铜镜。磨镜匠师衣着补钉,显然为社会底层劳力之人,其腰间挂一瓶状物,应是装盛磨镜原料之器。宋代二花卉镜
在宋代之前,社会兴起了磨镜行业。“磨镜”一词最晚在唐代已出现。唐代诗人贾岛《黎阳寄姚合》诗曰:“去日绿杨垂紫陌,归时白草映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番番磨。”由此可知,唐时已有磨镜。
这种磨镜,是与制镜的开光处理镜面是两回事的。经过玄锡作表面处理的汉唐铜镜,最初是不需要再作别的处理即可照容的。至晚唐时,铜镜的铜质有了变化,不断对铜镜上光才有必要,磨镜业可能就是这样兴起的。
唐代月宫镜
宋以后,宋镜告别了精工铸造,以砂型代替了泥模,用锡量由25%上下降至5%左右,铅则由5%上升至15%左右,这使铜镜铜质不佳,表面粗疏,色泽变黑,经得起摔打,磨镜就更为必要。宋镜在成型后,第一次开光即应加涂反光材料,以后磨镜更应不断进行。宋元明清以来,磨镜之图、磨镜之药不断见诸文献,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
清道光磨镜图
附图可看出,人物衣着似宋以后,画面显示的三面铜镜均为圆形,且较大,应是宋以后之铜镜。磨镜匠师衣着补钉,显然为社会底层劳力之人,其腰间挂一瓶状物,应是装盛磨镜原料之器。
宋代二花卉镜
鲁迅曾在北京得到明代铜镜一面,直径达42公分。鲁迅为此激动不己,1925年写了《看镜有感》一文,例证磨镜业在民间生命力之强。
磨镜图
磨镜业兴盛于宋代之后,这是制镜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结果。宋代之前,汉唐铜镜的生产一律采用精良的“范铸工艺”制作铜镜,至宋以后,由于铜镜的普及、竞争的激烈、成本的下降,迫使铜镜的质地由成本高昂的高锡镜变为成本较低的高铅镜。铜镜质地的变化使得“范铸工艺”改变为“砂型铸造”工艺。
明代弦弧素镜
这种工艺透气性能好,不会发生因腔内铜液聚热而爆炸。更重要的是用一个模芯可以夯筑多个砂型,大大提高了铜镜的生产效率。但这种工艺与细腻的泥范相比,铸件显然变得粗糙,也就是这时,铸镜业告别了“精密铸造”。
清代花卉镜
这一工艺改变使铜镜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成本较前大大下降;产量较前大为提高;工艺较前粗糙;形体较前变得轻薄;改变了汉唐铜镜易碎的缺点而经得起摔打;皮相以铅的灰褐色为主调。总之,宋镜的变化源于它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