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富源县富村镇历史(富源县历史沿革)

富源县富村镇历史(富源县历史沿革)  清初,平彝县卫属云南都司、亦佐县属曲靖军民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废亦佐县为平夷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南部仍为亦佐县。  唐朝,属盘州。  南诏和大理国时,为摩弥部。  元朝时,在境内北部设罗山县,属曲靖宣抚司;南部设亦佐县,属罗雄州,境内置官设治。

周秦时,属滇国、夜郎。

  两汉时,属益州宛温县。

  两晋南北朝时,属宁州。

  隋朝,属益州开边县。

  唐朝,属盘州。

  南诏和大理国时,为摩弥部。

  元朝时,在境内北部设罗山县,属曲靖宣抚司;南部设亦佐县,属罗雄州,境内置官设治。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南部仍为亦佐县。

  清初,平彝县卫属云南都司、亦佐县属曲靖军民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废亦佐县为平夷县。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

曲靖市下辖富源县,富源县地处东经103°58′37″—104°49′48″,北纬25°02′38″—25°58′22″之间。县境东部、东南部与贵州省的盘县、兴义市接壤,南部、西南部与罗平县毗邻,西部与麒麟区相连、西北部与沾益县交界,北部与宣威市相连。代码:530325。拼音:Fuyuan xian。

国道320线(曲靖至胜境关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国道324线从南部擦边而过,胜境关为全省九大通道之一,省道富兴、富法线贯穿全境,连接2208线和南昆铁路线、国道320线和324线。全县交通初步形成以铁路、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

境域总面积3348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50公里,最窄处约10公里 呈两头宽,中间窄的葫芦形。乌蒙山支脉纵贯全境,全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748.9米,最低海拔1100米。

地貌为中山山地,其特征为河流纵向切割、山川南北展布、地形破碎、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岩溶发达、河谷阶地狭窄,耕地零星分散。全县辖10镇1乡(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古敢水族乡、十八连山镇、老厂镇),161个村委会(社区)(其中7个社区,154个村委会),自然村1782个自然村。

境内居住着汉、彝、水、回、苗、白、壮、布依等23个民族,2010年末户籍总数19.58万户,总人口78.11万人(男性40.54万人,女性37.57万人,男女性别比107.9∶100),其中非农业人口6.36万人,比上年增8.3%,占总人口数的8.15%;少数民族人口68516人,占总人口数的8.77%,比上年增7.0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40.28人。全县出生率为11.38‰,死亡率5.34‰,人口自然增长率6.04‰。

地方特产

【富源县】.名产有富源铸铁锅、富村魔芋(具有中国魔芋第一镇之美称)大河乌猪、富源黄梨、富源酸菜。

【大河镇】:“大河猪”为西南地区有名的良种猪。

自然资源

富源县以丰富的资源而得名,素有“八宝之乡”的美称。境内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突出的峡谷地貌特征,对气象因子进行再分配,形成南温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降水丰富,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4℃左右,相对湿度较大,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热量条件较好,为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树种有45科106种,牧草110余种,优良畜禽品种10多个,农作物品种285个。

富源县地处滇东多雨区,属珠江上游的山区县,自然水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32毫米,水资源总量28.8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北盘江支流,主要河流有块泽河、黄泥河、嘉河、丕德河、篆长河、水城河、木浪河及其支流,境内流量22.1亿立方米,境外流入水量6.7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4500立方米,全县已建立蓄水工程46座,正常蓄水7083.6万立方米。已建成的三岔河电站、响水河电站、细戈电站、跌水电站、坝后电站年发电量11120万千瓦时。全县耕地面积161.5万亩,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3.61%,其次为黄棕壤和黄壤,占总面积的28.77%和17.78%,夹杂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草甸土。矿藏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煤炭、莹石、铅锌、硫铁矿、铁、石膏、金等4类21种。

特别是煤炭储量最大,而且煤种齐全、煤层厚、煤质优、埋藏浅、发热量高,易开采等优点,全县含煤面积83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地质储量141.02亿吨,探明储量64.57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达38.8亿吨,是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富源丰富的资源优势日益得到发挥,现已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建筑建材、铸造、碳素、煤气等工业生产格局,已形成粮、烟、煤、畜、林、果六大基础产业,富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云南省煤炭、商品猪、大河乌猪、用材林、水果生产基地县、甜荞出口以及半细毛羊改良基地县,名特产品有高卡的富源精焦,经久耐用的富源铁锅,优质富源火腿等。

人文历史

富源县建制历史悠久,历史的岁月留下了大批珍贵文物古迹,有建于明朝的“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划云贵”的雄奇界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胜境关;

有由黔入滇较为完整的古驿道;还有大河旧石器时代洞穴文化遗址、文庙、魁星阁、亦佐古县城旧址、红军长征经过的“海丹铁索桥”、“富村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有神秘莫测的天然清溪洞;有风光秀丽的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云南省野生山茶自然保护区”;有巧夺天工的花洞奇景;还有独特风情的古敢水族文化等。历史要事有:富源是元、明、清三朝移民入滇的主要通道;

在徐霞客经过富源的三天,留下近4000字的记述,成为了解明代富源状况的珍贵资料;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源,在富源历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养育了许多仁人志士,涌现了许多革命烈士,为富源的历史创造了丰厚的底蕴。有为电子科技作出贡献的专家王甲纲、生产过程控制专家周春晖;有两袖清风的明朝南刑部主事、员外郎张璁,著名的北伐战争烈士保正平、北伐将领武文渊、抗日将领王甲本等英雄,激励一代又一代富源人民;还有潜心教育事业的伍纯武教授、谢显琳先生等。富源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和文化,风土和人情,资源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优势正待发挥。

历史沿革

2010年,富源县所辖10个镇、1个民族乡:中安镇、后所镇、墨红镇、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富村镇、黄泥河镇、古敢水族乡、十八连山镇、老厂乡。全县总人口78.11万人。

行政区划

富源县辖10个镇、1个民族乡: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竹园镇、后所镇、大河镇、墨红镇、富村镇、古敢水族乡、十八连山镇(原雨汪乡)、老厂镇。

中安镇辖 清溪、太和、东门、王家屯、外山口5个社区;四屯、迤山口、东堡、龙海、莲花、紫泉、多乐、海田、青石、洞上、腰站、石缸、回隆、龙潭、厦格、海坪、寨子口17个村委会。

后所镇辖 迤后所社区,法凹、庆云、栗树坪、小冲、卡泥、双诺、杨家坟、外后所、老牛场、阿依诺、洗洋塘、岩上13个村委会。

墨红镇辖 墨红社区,普冲、玉麦、九河、加克、吉克、补木、江浪、三台、清水、法土、鲁木克、光山头、田冲、世依、磨山16个村委会。

大河镇辖 脑上社区,庵子冲、黄泥、白马、磨盘、圭山、篆湾、格宗、黄竹、起铺、长坪、白岩、大河、青龙、铜厂、恩乐、挑担17个村委会。

营上镇辖 民家社区,营上、大粟、都格、迤茂、海戛、得戛、迤启、速助、哈播、宽塘、海丹、岩头、大坪、茂河、那当16个村委会。

竹园镇辖 竹园社区,新街、松林、大路、茂兰、纳佐、糯木、乐坞、团结、现鸡田、海章11个村委会。

富村镇辖 富村社区,居核、砂厂、德胜、松子山、托田、祖德、团山、小坝、干龙、新坪、普红、古木、大凹子、新店、亦佐、水井、鲁纳、块泽、新厂、白石岩21个村委会。

黄泥河镇辖 黄泥河、五乐2个社区,发祥、牛场、迤更者、庆口、布古、新寨、小羊场、阿汪、戛拉、牛额、龙潭、普克营13个村委会。

古敢水族乡辖 古敢、沙营、补掌3个村委会。

十八连山镇(原雨汪乡):辖 雨汪、德厚2个社区,箐头、丕得、老屋村、海子、取木德、腊甲、补羊、卡锡、华毕、天宝、细冲、阿南、茂铎、纸厂、岔河15个村委会。

老厂镇辖 老厂社区,拖竹、大格、押租、新角、新保、者米、迤得黑、黑克9个村委会。

另外,富源还有中安监狱和后所煤矿2个社区。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截止2011年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4所 其中,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449所(含一师一校点84个),幼儿园69所(含民办54所),职技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有教职员工9154人,其中,中学3582人、小学4766人、幼儿671、职技校94人、进校41人。有在校学生181810人,其中,幼儿19218人,小学生93418人,初中生46897人,高中生17502人,职校生4775人。有校舍建筑面积119.48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24个,其中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11个,共有病床1457张,卫生技术人员1041人。

完成了151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和3个卫生院改扩建,乡村医生报酬得到统一解决。继续为参合农民人均代交10元参合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7%、居全市第一。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文化户(联合体)141户,其中文艺演出类85户,农民业余演员1426人,经营范围广泛,包括文艺表演、图书经营租赁、电影放映、工艺美术制作、民族乐器制作等,经营性文化户(文化联合体)年收入400余万元。

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富源民族文化生态村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建成富源县历史文化陈列馆、红军长征过富源陈列馆、水族民风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十多个专业陈列馆,收集各种陈列品50万件,被市文产办命名为曲靖市首批重点文化企业。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1个,文物管理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93%,广播人口覆盖率95%。

由于时间太长,作者没有在网上找到富源县原来的老照片深感遗憾,如果有照片的朋友,可以分享出来,让大家更加了解富源的历史。在此,感谢!

富源县富村镇历史(富源县历史沿革)(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