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宦官专权在唐朝最严重(一篇文章读懂唐朝宦官专权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宦官专权在唐朝最严重(一篇文章读懂唐朝宦官专权的来龙去脉)唐太宗鉴于前代的弊病,对宦官严加抑制,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唐玄宗开始毁坏原有的章程,对宦官大加重用,晚年让高力士省阅批复章奏,甚至任免将军、宰相,也时常与他商议,自太子王公都敬畏地侍奉他,宦官的气焰自此炽烈。东汉之时,宦官的专横最为闻名,然而他们都是借助君主的权力,如同城狐社鼠有所仗恃,并不像唐代这样,劫持胁迫天子如同控制婴儿,废立在手。之所以如此,是东汉宦官不掌握兵权,而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的原故。宦官当权,成为国家祸患,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宦官经常出入皇宫,君主从小到大,与他们亲近狎昵,不像三公六卿,觐见有一定的时间,有威严畏惧。宦官中间有的性情乖巧,言语敏捷,察颜观色,迎合君主的志向兴趣。这样,接受命令就没有违逆抵触的顾虑,使唤差遣就有称心满意的效果。如果不是圣明的君主,除了侍奉以外,还委任宦官其它事务。那么,近在内宫的宦官就会一天天地亲近,远在外朝的百官就会一天天地疏远。于是,
公元902年,两大军阀朱全忠和李茂贞在凤翔为了唐昭宗的归属权展开一场大战。经过旷日持久的围城,朱全忠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唐昭宗的监护人。
将唐昭宗控制在手上后,朱全忠对宦官大开杀戒,除了三十多位低级别的小太监之外,其余宦官被屠戮殆尽,困扰唐朝一百多年的宦官专权竟被藩镇解决了。
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唐昭宗也很无奈,他虽然厌恶宦官专权,但时至今日,除了宦官,他手下再无可以依靠的力量,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仰人鼻息。
宦官时代落下帷幕,留给后世惨痛的历史教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唐朝宦官专权的来龙去脉,堪称宦官简史:
宦官当权,成为国家祸患,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宦官经常出入皇宫,君主从小到大,与他们亲近狎昵,不像三公六卿,觐见有一定的时间,有威严畏惧。
宦官中间有的性情乖巧,言语敏捷,察颜观色,迎合君主的志向兴趣。这样,接受命令就没有违逆抵触的顾虑,使唤差遣就有称心满意的效果。
如果不是圣明的君主,除了侍奉以外,还委任宦官其它事务。那么,近在内宫的宦官就会一天天地亲近,远在外朝的百官就会一天天地疏远。于是,降革升迁、刑罚奖赏的国家政令,就无形中转由亲信宦官掌握。
东汉之时,宦官的专横最为闻名,然而他们都是借助君主的权力,如同城狐社鼠有所仗恃,并不像唐代这样,劫持胁迫天子如同控制婴儿,废立在手。之所以如此,是东汉宦官不掌握兵权,而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的原故。
唐太宗鉴于前代的弊病,对宦官严加抑制,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唐玄宗开始毁坏原有的章程,对宦官大加重用,晚年让高力士省阅批复章奏,甚至任免将军、宰相,也时常与他商议,自太子王公都敬畏地侍奉他,宦官的气焰自此炽烈。
安史之乱时,肃宗在灵武即位,李辅国以东宫太子的旧属身份参预军事计划。过分的庞信使他骄横放纵,完全失控,竟至肃宗爱子慈父不能庇护,因忧虑恐惧而死。
代宗即位后,仍蹈覆辙,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当权,暗中玩弄刑赏大权,阻塞蒙蔽视听,看待天子如同自己的衣裳,欺凌宰相如同奴隶。
所以,来瞋入京朝见,遇谗言而被赐死;吐蕃深入侵犯京师郊野,隐匿军情不行奏报,致使代宗狼狈驾临陕州;李光弼忧惧怀疑,烦闷怨恨,因此丧生;郭子仪被排斥罢官,赋闲家居,不保坟墓;仆固怀恩被冤枉压制,无处申诉,舍弃功劳,终为叛乱。
德宗刚即位,大力整顿法纪,宦官稍被贬斥。但自兴元返京后,他开始猜忌诸将,认为李晟、浑不可信任,全部夺取他们的兵权,而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中尉,让他们主管宫禁的值宿警卫,从此军权落入他们手里。
宪宗末年,吐突承璀想要废掉嫡子,改立庶子,酿成陈洪志之变。宝历年间,敬宗过分亲近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进行叛逆,此后绛王及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六帝,都是宦官所立,势力越发骄横。
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等宦官中的首领,以至于自称“定策国老”,视天子为门生,根深蒂固,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这样看来,宦官的祸乱,始于玄宗,盛于肃宗、代宗,成于德宗,极于昭宗。《易经》说:“履霜坚冰至。”治理国家的人,应防微杜渐,怎么能不重视它的起始呢!
宦官的存在,始自夏禹、商汤、周文王三王的时代,记载于《诗》、《礼》,用来谨严皇宫内室的门禁,传达皇宫内外的话语,怎么能够没有呢?况且宦官中间也不全是坏人。
只是国君不应当与他们谋划商议国家政务和进退升降官吏的大事,使他们有威福能够左右他人罢了。倘若宦官有人犯罪,小罪就惩罚他,大罪就杀死他,不予宽恕赦免。这样,他们还敢专权跋扈吗?
以上就是司马光文章的大略,简明扼要,既分析了原因,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唐亡之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宋朝一统天下,杜绝了宦官专权的可能,这是它制度上的优越之处。
然而,宋朝灭亡不到百年,明朝一统天下后,浑然忘了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终于酿成了继汉朝、唐朝之后的第三个宦官时代,也埋下了灭亡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