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最开始,其实在“画诺”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防止仿冒笔迹,故意把“诺”字写的龙飞凤舞,于是就有“凤尾诺”的说法。人们在写“押”字的时候,把最后一竖延伸出来,顺时针或逆时针画一圆圈,把“押”字圈住。署名签字的时候,故意使用行草字体,把名字写的龙飞凤舞。(图2)怎么防范有人仿冒笔迹、伪造文书的行为呢?《后汉书》中记载“所谓南阳宗资但画诺。”汉朝时期,皇帝和大臣批复公文的时候,经常写一个“诺”字(跟现在老师批改作业写一个“阅”异曲同工)。所以,汉代开始就有了“画诺”的说法。不过到魏晋南北朝,各路皇帝文化、爱好各不同,写“诺”、“依”、“押”......诸如此类的字眼都有。在皇帝与大臣、官员相互之间的文书传递,批复用“押”字的渐渐流行开来。“押”字写的好看,也能炫耀。《魏书》就有“崔玄伯尤善行押之书 特尽精巧.......” 这样的记载。这样,“画诺”就渐渐成了“画押”。到唐代,“画押”就已经广泛

有人猛然看到了《辛丑条约》的签章页,发现李鸿章在《辛丑条约》根本没有签下自己的名字,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肃”字。于是,有人就尽情发挥想象力了——这李鸿章在条约上不签自己名字目的何在?条约太屈辱,不愿写上自己名字?他不认可条约,玩文字游戏?他故意留下漏洞,想着日后反悔撕掉条约?(图1)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1)

其实,人家李鸿章似是而非的“肃”字,是古代“画押”的一种习惯(画押也叫“花押”),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现在一说“签字画押”,我们就想到“写个名字、按个指印”,其实,这也是古代“画押”习惯演变来的,古代签字画押的形式可比现在花样繁多。

【什么事“签字画押”?】

“签字画押”表示的是“签字”和“画押”。“签字”就是署名签字,“画押”是集防伪、保密、独特个性的私记符号。“签字画押”简化了说就是“签押”,在历史演变中,“签字”和“画押”分的没那么清晰,所以“签押”和“画押”逐渐表示同样的意思。

【“画押”习惯的历史溯源?】

“画押”,是古代公文制度发展来的。在战国时期,“押”就是在皇帝或大臣在公文上,写上处理意见。《韩非子》里面就有“田婴令官具押券 斗石参升之计。”

《后汉书》中记载“所谓南阳宗资但画诺。”汉朝时期,皇帝和大臣批复公文的时候,经常写一个“诺”字(跟现在老师批改作业写一个“阅”异曲同工)。所以,汉代开始就有了“画诺”的说法。

不过到魏晋南北朝,各路皇帝文化、爱好各不同,写“诺”、“依”、“押”......诸如此类的字眼都有。在皇帝与大臣、官员相互之间的文书传递,批复用“押”字的渐渐流行开来。“押”字写的好看,也能炫耀。《魏书》就有“崔玄伯尤善行押之书 特尽精巧.......” 这样的记载。这样,“画诺”就渐渐成了“画押”。

【唐宋时期,“画押”含义逐渐演变】

到唐代,“画押”就已经广泛流传于政府公文和民间契约。官府公文传递,经手人最后写一“押”字,就是画押。为了知道经手官员是谁,也开始署名签字。逐渐署名代替写“押”字,但是“画押”这个说法也保留了下来。

怎么防范有人仿冒笔迹、伪造文书的行为呢?

最开始,其实在“画诺”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防止仿冒笔迹,故意把“诺”字写的龙飞凤舞,于是就有“凤尾诺”的说法。人们在写“押”字的时候,把最后一竖延伸出来,顺时针或逆时针画一圆圈,把“押”字圈住。署名签字的时候,故意使用行草字体,把名字写的龙飞凤舞。(图2)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2)

“画押”经过唐宋的演变,已经跟“押”字没多大关系了。唐代文人草书署名,尽显花哨,就有了“花字”、“花书”、“花押”的说法。唐代后期的“花押”就开始在署名上做各种变化。而到了宋代,文人官员,不止为了防止仿冒,还要彰显个性。于是出现了,“画中有字、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就很热衷于鼓捣特别个性化的押记。宋代开始画押出现多样化、个性化,开始流行以押代名。“画押”最后形成了集防伪、保密、独特的符号。(图3)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3)

【宋代以后“画押”使用情况】

除了朝廷文书的传递,民间契约也广泛使用“画押”,甚至在书信、书画中也广泛使用。朝廷文书当然要正式很多,除了画押还有盖印。

民间契约则一般要加上诸如“口说无凭,立此契为据”、“恐后人心不古,立契凭照长留”之类的话语,末尾则要画押,所以画押有时候也叫“押尾”。

古代画押是有法律效力的,画押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署名。署名可以由人代写,但是画押必须是本人亲笔,否则就会被视为无效。在契约中,当事人画押一般表示契约成立,就受到官府承认和保护。

宋元之后“画押”习惯已经很成熟。一般文书或契约,基本有三种情况:签名不画押;画押不签名;既签名又画押。一般说来,在古代识字率很低,很多时候“画押不签名”的形式使用的很广泛。宋代到清末民国,出现过很多形式的画押:

①草书书写全名或者名字中的某些字。

②名字以外的好几个字,组成一个变体字。(官员、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像宋徽宗、李鸿章的就是这样)(图4)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4)

③随便写一个吉利含义的字或画一个特殊符号,诸如写“福”、“禄”、“寿”、喜”.....等等,或者干脆画一只鸟。

④摁指印(某些情况还用手印、脚印)。

⑤用印章代替画押(这种方式又叫“花押印”,元代使用最广。有时候印章只是刻花书,有时候姓名、花书都刻上,使用时直接盖印)。

⑥不识字的怎么办?下面这些方式在民间流传最广。

在民间不识字、不会书写的人群中,使用最多的是画圆圈。遇到当事人太多怎么办,都使用圈圈?还有很多方式:画一横一竖“十”字、画两横两竖“井”子,画一撇一捺一个叉“×”(图5)。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5)

这里要说一下,摁指印这不是简单快捷,防伪更好吗?“画押”为什么不全都使用摁指印呢?

的确“摁指印”很方便、更防伪,但是指印、手印、脚印这种画押方式,最开始都是给刑事犯罪的犯人使用的。所以,很多人将这种画押方式认为是一种侮辱,很忌讳。古代指印一般多用于治安、刑事文书,在官方正常文书和民间契约中,很多地方不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图6)。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6)

民国初年,民国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就记载:湖南人就对 “摁指印”有忌讳,而甘肃人没这方面忌讳。

湖南全省有“不捺拇印 画一圆圈”的习惯 “普通习惯 奸盗要犯始捺拇印 若寻常契约 令捺拇印 视为莫大之耻辱 不但当事人不愿捺之......故遇不能署名之人 往往画一圆圈......”甘肃省不识字者画押 “有套字为手押者 有榻箕斗者......而要以榻箕斗为尤重。”——《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

【最后说回清朝李鸿章的画押】

明清时期,画押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私记”习惯(跟“私印”功能差不多,但亲笔画押被视为更正式)。在公文或契约上作私记,就是表示当事人认可、同意、承担义务的证明。清朝的画押,可以是署名、也可以是其他文字,还可以是非文字符号。总的来说,画押不署名是清朝的通行做法,官私各界都认可,官员、文人为了跟平民区别,一般喜欢称呼“花押”。重要的仪式文书、官方文书、契约文书都要以画押为凭证。(注:在清朝的司法裁判中,作为证据的重要性,指纹大于画押,画押大于署名。)

签署《辛丑条约》的列强,为什么会认可李鸿章这样的“花押”签字方式?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7)

那是因为“花押”这种私记习惯,在国外也广泛流传。日本织田信长的“花押”就是一个似虾非虾的图案,日本内阁大臣至今都保留着使用“花押”的习惯。欧洲各国,签名时只写若干字母下面划一横,或者字母的各种变体,或者名字的花式写法也是“花押”的习惯。在比利时各个时期的硬币上,都能看到国王“花押”的使用。仔细看《辛丑条约》的签章页,外国人也用了“花押”。(图7)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全过程(从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画押说起)(8)

“花押”用在国际条约的情况,在《辛丑条约》之前已经存在,比如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由李鸿章和伊答宗城签订,中日都是使用了“花押”。(图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