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曹县武姓氏(曹县历史名村-武老家)
山东曹县武姓氏(曹县历史名村-武老家)清顺治三年一甲第二名武榜眼进士及第、山西蒲州参将、昭武将军、追赠世袭罔替恩骑尉(清朝爵位)武韬出生于此。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承德郎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出生于此。明朝山东登州府都司、明威将军武崇功出生于此。武崇功长子 武陵源,官湖广孝感县知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累官协理戎政军门标下守备、辽东三屯营都司佥书、指挥佥事,管督抚中军事 武国藩出生于此。
旧县志载:武老家在县北十五里太石潭之东。武老家村明属曹县丁荣都,清属曹县丁荣里,清末属曹县怀惠里,民国属曹县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武老家先后属于曹县第四区、第十五区、普连集乡、五一人民公社、普连集人民公社、温庄乡,1988年12月撤区并乡时,划入普连集镇至今。从武老家析出的村庄有100多个,人口数万人。
武氏世居沛国郡,秦朝末年,武氏始祖讳儒随汉高祖刘邦破秦灭楚,位居西汉开国功臣第二十位,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功封梁邹孝侯。其十九代孙讳洽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年间,官居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封地太原郡文水县,是为太原郡武氏之始。唐代避居平阳郡洪洞南,唐宋有闻人。元代,讳团甲有五子,其四子讳嵩任官河南宜阳县知县。明洪武八年(1375年)讳嵩奉旨自山西洪洞县城南六里大武村东迁山东曹州盘石镇大石潭东(既今村址),因历史悠久,氏族繁衍,析出数十村,乃曹之望族焉,土人(本地人)称曹县满堂武,悉以老家尊称,故名武老家。
明朝名臣、诗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累官北直隶滑县知县、黄州府推官、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辰州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兵备道副使、太仆寺卿、追赠三朝元老武图功出生于此。
武图功有五子 武崑源、武崙源、武岷源、武国藩、武同源,均建有功业。
明朝山东登州府都司、明威将军武崇功出生于此。
武崇功长子 武陵源,官湖广孝感县知县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举人,累官协理戎政军门标下守备、辽东三屯营都司佥书、指挥佥事,管督抚中军事 武国藩出生于此。
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承德郎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出生于此。
清顺治三年一甲第二名武榜眼进士及第、山西蒲州参将、昭武将军、追赠世袭罔替恩骑尉(清朝爵位)武韬出生于此。
武韬后裔承袭世袭罔替恩骑尉至清末。
槐柳墅(武家大院)遗址,拍摄于武老家未拆迁前
高岗子为武家大院旧址
武家大院旧址
望京楼
望京楼在槐柳墅(武家大院)北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约30余米,明朝万历年间武图功在京任官刑部郎中,其子孙思念武图功,就在武家大院的北端修建一座很高很高的楼,想从曹县观望到京城,子孙思念在京城做官的武图功,修建此楼故名望京楼。望京楼可观望数十里,惜毁于战乱。
水云楼
水云楼在槐柳墅 园之东,约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其门联曰:“云边掩映山城近,水面浮沉雁鸯多。”楼上设木几,安棋局,坐容四人。
门楼
武老家之东有乾隆帝下旨为武韬修建的门楼一座,联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惜毁于战乱。
马趟子
一在 武老家东南,为武氏族人骑马射箭、练武之地,占地十五亩。
一在今青菏街道东常寨,同上。
书院
在武老家之东,乾隆帝下旨修建,内供乾隆帝亲笔圣旨,惜圣旨于民国战乱时期失踪。书院毁于文革时期。
武氏家庙
在今武老家之北,为修建最早的武氏家庙,约修建于明初,毁于战乱。
武氏祠堂
在今武老家之东,武氏二门后裔修建。毁于文革。
2018年武老家卫星地图
武老家分支村庄普连集武平楼、普连集武白庄、普连集孙武庄、普连集武堂、普连集田庄、普连集武楼、普连集葛河、普连集鲁村店、普连集大王集、普连集孙庄、普连集武庄、普连集王庄寨、普连集十里铺、古营集武桥口、古营集天爷庙、古营集赵武堂、古营集古营集村、古营集魏楼、古营集何楼、古营集王庄、古营集武庄、古营集镇胡楼、古营集镇安仁集、曹县城内武楼、曹县城内武庄、曹县城内北门里武家胡同、曹县城内纪楼、曹县城内康庄、曹县城内张新安庄、曹县城内北朱楼、曹县城内姜街、曹县城内北关、曹县城内核桃园、曹县城内兵马楼、曹县城东前石庄、开发区武陈楼、开发区纪庙黄庄、王集武庄、王集何屯、王集新庄、王集双铺集、王集张白庄、王集杜庄、大集镇姚集武家胡同、青岗集武庄、青岗集大郭庄、青岗集杨集、青岗集申楼、青岗集大杨庄、郑庄街道武庄、郑庄街道北青山集、邵庄北青山、邵庄南青山、邵庄武堂、邵庄刘堂、砖庙镇砖庙、青堌集南李集、青固集王六、单县于堤口、单县刘庄、定陶官庄、定陶万福、定陶孟海、菏泽城内武庄、商丘大武庄、商丘郭武庄、商丘古城内、商丘城内刘庙、商丘小坝、虞城薛寨、虞城贾寨、宁陵地区等地,遍及鲁西南豫东地区。及其南京支汶上支均由武老家析出。
太仆公明太仆寺卿武图功画像
武图功:(约1557—1627年)字言尔,号云台,自号石潭居士,明代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丁荣都大石潭东(今山东曹县普连集镇武老家)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图功为官清正,注重为民。初授北直隶滑县知县,既悉心为民兴利。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武图功下令整治蝗灾,驱除蝗虫出境。滑县马城营一带数千顷洼田,年年都会被山水冲没,百姓深受其害。武图功亲临其地,与百姓共同治水,先筑坝阻挡上冲,又开渠疏导下流,使洼田变为良田。又大力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且能慧眼识人,提掖精英。如魏炤乘在邑庠时初露才华,既受到武图功的器重。魏照乘在武图功的鼓励下,学业大进,科场连捷,后官至尚书。武图功任滑县知县三年,吏民称颂,考绩为优。离任时,百姓挽留不住,为他立生祠瞻念,武图功祠在文革前还在滑县,惜毁于文革。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调任湖广黄州府推官后,治绩也像滑县那样显著,进京入觐万历皇帝。武图功在黄州府著有《梅山治谱》四十余款,成为黄州府后人治水的准则。武图功为官坚持秉公办事,从不攀附权贵,几次触犯权奸。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武图功以卓异升迁入京,累官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万历年间冤案甚多,即使刑部大牢,疑案久系者也大有人在。武图功任刑部郎中后,对存有疑点的命案多次上疏复审。经朝廷批准后,他详查卷宗,核对事实,严以执法,秉公处理了多起大案,释放了一批被冤枉的人。也因此触犯了朝中的权奸,被诬陷出京,出任湖广辰州府知府。辰州府地处贵阳、永顺之间,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民众不习教化,军民杂处,经常发生冲突。武图功先行安抚,与民兴利,善待少数民族,而后逐步予以教化。为时不久,边民安靖。一次,守军三千余人,因缺饷引起哗变,士兵想要造反,统领将军慌急无措,武图功挺身而出,晓以大义,讲明利害,并答应他们合理要求,哗变士卒被他的恩威慑服,士卒折服,变乱平息,威望大著。考绩时,因他安抚民众,镇服哗卒有济世之才,升为湖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兼辰沅兵备道,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万历皇帝对湖广按察司副使武图功下旨。武图功奉旨整饬辰常二府沅州等处兵备兼理黎平军务,又兼靖州兵备道整治兵备。天启皇帝登基时武图功入宫觐见皇帝,恩封中宪大夫,调任陕西按察司兵备道副使,管理陕西全省兵饷。武图功上任时在西安府智断姻缘案,因为他断案公道居官清正,老百姓都称他武青天,《武青天智断姻缘案》的佳话流传至今。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横行专权,结党营私,正直官员多受迫害。武图功为官秉正刚直,因不附魏忠贤,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借故将武图功降官四级,武图功愤然离职退隐家乡,自号“石潭居士”。因丁外艰家居四年,日以吟咏、著述为事。所著有《白马集》《白云楼诗草》《黄石三百言》《二酉诗集》《黄石五百言》《五岳游草》等文集,所评选有《五岳诗选》《明诗鼓吹》等集。天启五年(1625年)复出,先任北直隶河间府通判,迁刑部郎中,因不依附魏忠贤,告归不成,改南京刑部,官至太仆寺卿。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皇帝驾崩,武图功自南京连夜急驰,奔赴京城,星驰入临,哭于紫禁城思善门。于京城返回故乡,急流勇退,后因忧患时政而卒。崇祯元年(1628年)追赠武图功三朝元老,尊称太仆公。所著有四书及诗书二经儿训,武图功能诗善文,尤长于诗。当时,袁宏道等公安派风靡诗坛,国内诗风为之一变。图功不附俗流,依然坚持唐开元、大历诗风。所写《短歌行》《楚中》《黄鹤楼晚眺》《盘石荒园》《太白楼》《天雄道中》等三十七首诗文,《曹南文献录》有载。朝廷为祭祀太仆寺卿武图功在曹县城内北门里修建武太仆家庙(本地人称武家祠堂),惜毁于文革。
明、清曹县城武太仆家庙(武家祠堂)位置
闇斋公武张联:(1612—1682)字灿垣,号闇斋,别号四明居士。明太仆寺卿武图功之孙,武图功第三子武岷源之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武张联出生于曹县城北十五里大石潭东(今曹县普连集镇武老家)的世禄之家,是明末清初的名士。张联生于仕宦之家,但对科举并不多么热心,而对宋明理学很有兴趣。他七岁时言行很讲礼貌。平时除学好课外,很爱听长辈谈论理学,有时读《王阳明文集》读到深夜还不休息。一天,其祖父武图功(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与同乡李悦心(明崇祯七年进士)正在谈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武张联求得长辈允许后,插话说:现在有推崇朱熹非难陆九渊的,也有推崇陆九渊非难朱熹的,崇尚庄重严肃的以薛瑄为宗主,崇尚活脱简易的以王阳明为领袖。朱、陆、薛、王都可以做我的老师。贤明的人以圣人为师,圣人以万物为师,向一切圣贤学习就可以集中他们的思想精华。请问是否恰当?李悦心赞叹说:你竟然达到这样高的认识水平,按照你的这一认识去做学问,一定会取得卓越的成就。武张联潜心研究宋明理学,在青年时期就有很高的造诣,他十几岁考中秀才后更加勤奋的钻研经史子集,还经常阅读官府的邸报,研究时务,学习旷世之才。李悦心深爱武张联的理学见解,与之成为忘年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讲论理学,研究濂、洛、关、闽各家学说。二十几岁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术见解写成了《明心录》十卷,李悦心读后赞叹说:朱熹主张勤学好问,陆象山主张涵养德性,两派各立门户,争论不休。看了你的《明心录》我才豁然明白了,武张联后来著有《明心要语》一卷,是叙述该书大意的。武张联立志读天下书,走万里路。以印证自己的学问。他早年曾东游嘉祥、任城、泰安、济南一带写了《太平记》。后来,又游历了江南的名山、大川、梵宫、宝刹,写了《南游禅喜》。还游历考察过武昌、咸宁、大治、兴国、通山、崇阳、通城、蒲圻等八城邑之名山大川、风土民情,写了《八邑记事》他在游历中广泛结交各地的名士、英杰以及那些隐居不仕、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他不怕路途艰险,同他们切磋学问,讨论时政。当时的名士曹真予、刘念台、黄石斋、叶洞山,政界中的有识之士,如学士胡此庵、司农郝君万、少宰黄福久等都乐于与他交往。至于武张联访问的山林隐逸之士就更不计其数了。武张联经常读书、游历、钻研,使自己的学术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他是宋明理学的后继者,属唯心主义哲学学派。他的著作有《呓语》、《明心要语、《驹隙偶书》、《鹤亭问答》、《瞬息聋语》、《弹指盹言》等书。明崇祯年间李悦心向崇祯皇帝举荐武张联,对皇帝说:武先生从小培养了诚实正直的品性,又有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本领,同古人相比他像颜回那样苦学不止,又像伊尹那样有志于治国安邦。是王阳明之后的第一人。对他这样的人才,朝廷应该破格任用,朝廷应该带着厚礼去聘请他。武张联一再拒绝。明崇祯十七年曹县发生大瘟疫。武张联在曹县城北大茶庵建施粥房和病房,建立曹县同善会,为救济曹县百姓,出银二千两,医病人,养残疾,育孤婴,当时赈灾场内集结了十多万人,人们都称武张联为武善人,张释再世。当时任职山东按察使的李恪一向尊重武张联,毫不迟疑的从官仓拨出四千石粮食,让武张联发放给灾民。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曹县的大小官员都躲藏起来,地方一片混乱。有一千多名士兵要求发军饷,找不到负责人,于是敲钟树旗准备作乱,武张联骑着马一个人来到兵营,向士兵说明利害,士兵才解散回去,他经过李悦心门前,李悦心拉着他的手说:你真是铁胆的好汉!清顺治二年武张联以拔贡身份去京城参加科举,名列第一。科举考中后武张联并未做官,继续游历讲学十多年后,因朝廷重重催任,武张联才任官湖广武昌府通判,任官时还常常游历大山大水,结交隐居名士。武张联晚年隐居曹县城北五里(今曹县城内武楼社区水岸城邦),清康熙二十年(1682年)去世。清礼部尚书王泽弘亲自为武张联撰写碑文。武张联及其五位夫人的合葬墓及其墓碑 惜均毁于文革。
国家正史《清史列传》武韬传
三略公武韬(?—1649年)字三略,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丁荣都大石潭东(今山东曹县普连集镇武老家)人,明代名臣武图功之孙。清顺治三年(1646年)一甲第二名武榜眼进士及第,因中榜眼,尊称榜眼爷。武韬本顺治三年武殿试第一名,应钦点为状元,因皇家招驸马,武韬已娶妻生子,而被钦点为第二名榜眼。武韬是今菏泽籍历史上唯一一位武榜眼,也是清开国第一位武榜眼。武韬自幼就开始读武经,幼习七书日记百言,其长姿气度轩昂,智力过人,善于骑射,常佩弓四石余力,箭不虚发,臂力过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武韬在山东的武举考试中考取全省武举第一名的成绩,当时的武韬只有十五岁,清顺治三年(1646年)武韬在京城武科殿试中,考中一甲第二名武榜眼,是清朝开国第一位武榜眼,顺治皇帝亲授山西蒲州游击,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武韬应考武科举。根据兵部疏言,本年九月初九等日,钦命内翰林院弘文院检讨刘肇国、国史院检讨成克?充武会试考试官,会试天下武举,察照旧例考试……。初九日庚戌,皇帝下令,(翰林院)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担任武会试第一场监试官,监督考试骑射。十二日,命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担任武会试第二场监试官,监督考试平射,十五日,试策论。皇帝下诏同意兵部的安排。武会试完毕,十九日出榜 中举的武进士要在第二日进朝传胪、赴宴。十月初二日 第一甲第一名武进士郭士衡,第一甲第二名武进士武韬(第一甲第三名缺额)率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于午门前上表谢恩毕 兵部官员进呈登科录。顺治帝高兴异常,特授予第一甲第二名武进士武韬甲胄、鐯袋、刀、弓、箭,所有武进士均授衣帽、银两,准予参照文进士一体穿戴。兵部又将策对呈报皇帝面前,拟第一甲三卷,二甲二十七卷,三甲一百七十卷。得皇帝旨意,发内院书写“黄榜”。十月二十三日,皇帝亲自到午门前举行传胪大典。二十七日,兵部设筵席,宴请武进士。命大学士范文程主持鹰扬宴。武韬在中武榜眼后外任山西蒲州游击,次年升为参将,诰授昭武将军。顺治五年(1648年),大同总兵姜襄叛乱,史称戊子之变。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姜襄率数十万众围攻蒲州。武韬率先骑马冲入敌阵,一杆枪上下翻飞,连挑下姜襄数员大将,士卒也奋勇搏杀,大败姜襄。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攻击蒲州城,武韬身先士卒开城门迎战大败敌军,数日后贼率精锐来犯,武韬誓以死守蒲州。武韬命守备许世德守北门,知州钱法裕、守备贾斯明、封汝宦守东门,河东道杨千古守西门,千总王伦守南门。顺治六年(1649年)六月叛贼虞允、韩昭宣等带领数十万骑兵合攻蒲州城,因叛贼重金收买武韬偏将为内应,蒲州城被攻陷,武韬在冲杀中突出重围,但是所率将士全军覆没,当时有官府的小船来迎接武韬,武韬拒不上船,他挥泪说:“封疆失守不死非忠也”,“母在而弃之非孝也”。愿决死战,再次冲入重围,武韬冲进城内杀死叛将百余人,终因寡不敌众精疲力尽被杀害。朝廷知道后,举朝悲痛,奉旨入祀京城忠烈祠,朝廷为武韬塑造金头银胳膊,从中军大营发十八口疑棺往武氏家族居住的村庄,并在武老家之东修建门楼一座 联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清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追赠武韬为骑都尉(清朝爵位)其后代世袭罔替恩骑尉(清朝爵位),《清史列传》为武韬立传。
原陟公武献:字原陟,号月溪,明朝太仆寺卿武图功之元孙,明末清初名士、理学家、湖广武昌府通判武张联之孙。清雍正七年(1729年)五经魁(全省第一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初任江南省五河县知县,改授江南省凤阳县知县,任凤阳知县九载,吏无渔民,沾实惠著。辩赈五次。著有赈务条规,督抚为之刊行江南省各州府县以此为法,百姓感恩为其立生祠祀之,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九年(1744年)两科乡试均任同考官为国家选取了大批人才,乾隆九年(1744年)升为六安直隶州知州,未至任卒于凤阳县县衙,百姓知道后农耕者哭于田地,祭奠者道道相望,路祭百里送行。
智齐公武若愚(1713-约1767年)字智齐,号琦亭,明代名臣武图功之六代孙,清乾隆六年五经魁,清乾隆七年联捷进士。是清代有名的循吏,若愚非愚,且胆识过人。初任华阴县令时,当地有大盗李甲、罗乙为患 他们盘踞在山谷里面,出没无常,劫掠陕甘地区十几个州县,无人敢止其乱。若愚愤慨地说:“豺狼在道 吞噬子民 若坐视不救,何以称父母官!”遂决心除掉此害。一天,李、罗小股匪徒押着驮队路经华阴。李、罗二人称“万人敌”,余众也都是强悍亡命之徒。若愚召集属下计议,有人畏惧,若愚说:“可以智取”。他一面选拔精干吏卒预先埋伏在城南河边,又选强悍吏、仆二人,跟随自己乘骑前往。当天还下着毛毛细雨,到城南桥外时 见贼众押着驮队沿着山道曲曲折折地走过来,为首的正是李、罗。若愚喝问他们要到哪儿去,李、罗怒责若愚多事。从吏趁他们不防备 用利刀刺破他们的驮囊,一些金银坠地。李甲觉得不妙,急忙赶着骡子向东走去。若愚知道东面是河,且有伏兵,便尾随其后。李甲认为后面跟来的是几个文弱官吏,未作格斗提防。不料若愚走近后即出四十斤重的铜椎将他击倒在地。刚要跳起来,从吏紧紧搂住他的胳膊 随仆又照他头上猛击,李甲遂扑地被擒。罗乙愤然前来格斗,这时伏兵齐出,若愚用铁丸击中罗乙的眼睛,仆吏遂将他绑住。经激战 其余匪徒也全部被擒。经上司核准 杀了两个匪首 教育遣散了其余匪徒 盗患平息,百姓称快若愚为官贤明 所任各地的百姓都称颂他。他常常剖析奇案每每断案如神 时有“武青天”之誉。武若愚一生为官,两袖清风,历任华阴、谓南二县知县,邠、乾、商、酈直隶等州知州,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钦点顺天府(京城)武举殿试同考官,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陕西乡试同考官,后任西安府知府,应授朝议大夫军功议叙一等。他善于理政,把积蓄和俸禄都来救济贫苦百姓。卒于西安府府署,却无钱料理丧事,士民痛之,属下及当地士民集资将他的灵柩送回家乡,别人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却是死后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当地士民为他立祠纪念,武若愚廉能仁慈,循声远著,皆刻石颂德,以循吏入名宦祠。著有《学庸解要》、《署暇偶抒》《四书制艺》《四书论文》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