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关于莆田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调查与建议》显示,当前,莆田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83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2处、市级184处、县区级316处,未定级文物点909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传统村落1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观文献名邦,数灿烂家珍。作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不仅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济川村,还有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仙游县前连村,19座毗邻而建的古民居,形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涵江白塘镇洋尾村,至今保留着宋、明、清代留下的众多文物古迹……现状·方向日前,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作为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济川村,再添一项“国字头”荣誉。济川古民居 林建祥 摄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1)

东岱石屋 张杰山 摄

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类发展规划、预算考核等工作中;建立古民居“楼长制”;将古民居保护纳入“网格化”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监督体系;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技能职业教育专业;探索文物认养模式……

11月23日,莆田市政协召开“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专题协商会。会上发布了《关于莆田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调查与建议》,由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课题研究专家组,历时半年,完成上述报告。当天律师、书画家、研究学者、文史专家等济济一堂,共同聚焦莆田古民居的文化传承及活态保护。

现状·方向

日前,莆田市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上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作为同时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济川村,再添一项“国字头”荣誉。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2)

济川古民居 林建祥 摄

观文献名邦,数灿烂家珍。作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不仅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济川村,还有莆仙红砖建筑的代表仙游县前连村,19座毗邻而建的古民居,形成纵横长达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涵江白塘镇洋尾村,至今保留着宋、明、清代留下的众多文物古迹……

《关于莆田市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调查与建议》显示,当前,莆田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483处,其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62处、市级184处、县区级316处,未定级文物点909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3处、省级传统村落1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

“目前全市普查出的50年以上建筑有11181座,而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民居类建筑仅353处、历史建筑164处,列入有效管理、修缮维护到的民居类建筑比例较低。”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表示,除了有效管理比例小,在修缮维护过程中存在建设性破坏,缺乏专业技术指导,难以完整恢复古民居历史建筑原貌。同时还存在主观性破坏,房主或者城建过程“拆了一些不该拆的,建了一些不该建的”,造成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失。

“保护和利用好莆田古民居,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美丽莆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推进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的切实举措,让莆阳大地的传统村落古民居留得住‘形’、守得住‘魂’,真正让古民居的历史记忆‘活’起来。”莆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普查·建制

“古民居、古村落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迫切需要得到有序保护,而保护的第一步就是对村镇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莆田市住建局副局长郭国成介绍说,为摸清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全部家底,2020年12月,莆田市组织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全要素普查行动。内容涉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古树名木、古牌坊等文物古迹,重点对留存50年以上建筑进行普查认定。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3)

莆田建筑——白墙窗 马莉 摄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组织开展了27场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专家评审会,经过专家评审,推荐文物建筑17座、历史建筑424座、传统风貌建筑1190座、土楼21座、古树名木建议名录68株、历史环境要素300处;已新增公布历史建筑12批共310座。目前,莆田共有历史建筑524处,其中,市辖区332处,仙游县192处。

给历史文化遗产“上户口”,一是行动,二是机制保障。近年来,莆田市打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组合拳”——

政策上,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建立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公布责任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控机制、创新活化利用机制等九条措施,出台《莆田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系会议机制,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改善提升设计审查工作机制等。

管理上,成立莆田市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城乡建筑风貌管理。市住建局增设历史风貌保护管理科,负责牵头统筹协调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城乡建筑风貌管理。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也成立了历史风貌保护管理机构。市文旅局增设文物科,市、县区均成立文物保护中心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此外,市直国有企业及各县(区、管委会)成立古厝公司,负责古厝的征集回购和保护利用,以及传统构件的征收保管利用。同时,莆田市还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聘任48名国内知名教授、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

落地·活化

“今年以来,全市已有14个片区控规编制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空间规划。”莆田市自然资源局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梳理保护资源,明确规划编制、土地征收、规划实施、土地出让等内容,有利于将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整体规划“一张图”,同时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将文旅、住建等有关主管部门纳入建设工程方案联合审查单位,能有效规避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4)

莆仙建筑特色之燕尾脊 陈力雄 摄

如何保护、开发好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特色名片?莆田市聚焦创新活化利用思路,着重打造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活”招牌。

开辟东岳殿为莆阳书房、书院,开辟西岳殿为莆仙戏传习所、文创、茶道等空间;在古谯楼、翁氏民居设立莆阳书房和莆仙戏折子戏表演剧场;市级文保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哲理钟楼整治一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加快推进兴化府、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及莆禧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整治,打造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示范工程;系统化实施绶溪公园片区改造,打造“六个一”文化旅游特色IP;莆田市城投集团建立全市首个古民居构件存储“综合体”,让传统构件在后续应用中“活起来”……

眼下,莆田各县区积极活化利用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仙游县前连村筹措近1000万元因地制宜打造“古建文化”“乡贤文化”“南方红砖文化”;柳园村对本村10条历史街巷、2栋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宣传清代“厢房”建筑文化、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文化;荔城区后黄村先后建成民俗馆、华侨记忆档案馆等;秀屿区将革命林氏宗祠、英田林氏宗祠、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文保单位开辟为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涵江东大村推进乡村旅游建设,以侨乡文化、亲水景观、廉善文化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城厢区马院村借力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景区,走出乡村“红 绿”发展协奏曲。

此外,为创新活化模式,扩宽融资渠道,莆田市积极利用福建省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厝租养认养,促进古民居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目前,已推动东阳村、东大村、济川村、洋尾村等8个传统村落9栋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上线该平台。租养人可利用其资源价值,“轻租重修”“以用为养”,为老屋注入新生命。

整体性保护一方乡土遗产资源

方金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莆田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5)

大多搞美术(或摄影)的人,在采风写生过程中,一般都喜爱描绘大自然美景中有人文气息的斑驳老建筑,特别是古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群。这些古民居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形成了特定的人文景观。即原住民源于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为了使族群的生存和繁衍绵延不绝,与大自然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揖礼相让,动静相宜,步步入画。

莆田市地理位置坐山面海,从东边的大洋乡到西边的西苑乡,再从西苑的仙游山的木兰溪源头,沿溪而下到出海口,其中绝大部分古民居古村落都在乡村中,且多以聚落形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莆田市以“厝”为地名的地方达十六七处,这些古厝往往都有古朴的古驿道相接,从中可以窥探这些古民居身上带着明显的宗族特色。

从艺术创作层面看,我们期待能从古民居风貌上看到代代原住民生活的痕迹,看到一方水土养育出的独特的地方风土人情。时代更迭,这些以姓氏、血缘为纽带的古民居伴随着家族衰败逐渐荒废,后人也没有足够重视从文化遗产角度对古厝实施保护措施,从而逐渐被遗忘,古村落也逐渐空心村化。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认为,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保护,而应是对一方乡土的整体性保护。对于城市中的名人故居、老宅庭院,应和所在街区的文化建设相呼应,与城市的历史和文脉相承接;乡村的古厝、古民居群,则要和整个村落融为一体来保护和利用。

当前,国家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应当纳入乡村振兴重要一环。开展田野调查,从中挖掘和梳理出遗存的人文信息、民间传说,并讲好各村的民风传承和特色习俗的主题故事,打造出可居可游、可望可赏的精神家园。

加大专家参与力度和专项资金投入

游国鹏(莆田市博物馆馆长)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6)

近年来,莆田逐步开展古民居、古村落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相关部门履行保护职责、活化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但由于莆田古民居、古村落点多面广,散落在全市各地,加之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强,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在接下来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两个要点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一是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古民居、古村落调查阶段,应当要有一定数量的本土文史研究者、文物保护专家参与,基于这些学者专家对本地古民居、古村落的年限、价值、环境风貌熟悉度更高,以此保障机构最后出具的调查报告的严谨性、科学性,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特色和价值。二是应重视吸纳熟悉本地文化特色的民间匠人,壮大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

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文物等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加强资金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将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捐赠和赞助;另一方面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保护、古建筑修缮、活化利用等。

聚焦记忆点打造乡愁品牌

李月萍(莆田市教师进修学校老师)

莆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脉古民居讲好新故事)(7)

人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往往更愿意选择去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城或古街,体验最地道的当地特色,而美食、民俗、古建筑等这些“土特”品牌则是吸引游客最核心的文旅标志。

随着生活日趋多元化,“乡愁”愈发珍贵。莆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能真正“出圈”的并不多。北京有南锣鼓巷,成都有宽窄巷子,南京有夫子庙,福州有三坊七巷……一条能吃喝玩乐购的步行街就是一个生活共性流量池。当前,莆田正在打造兴化府历史文化古街,如何能让本地人爱去,外地朋友想来?我认为应放大当地特色打造乡愁品牌,在满足生活休闲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莆田的乡愁品牌。有得看,能看到千年莆仙文化;有得吃,能尝到十乡百村的特色小吃;有得买,能买得到工艺之乡的满满诚意……

在古民居、古村民的改造利用中,在保护前提下,应结合时代特点,聚焦记忆点,深入锤炼特色,与古谋新。在传播上,创新表达形式,融合新闻报道、主题歌曲、电视剧、电视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多媒体,多形式充分宣传展示。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记者:林爱玲 通讯员:唐群英 编辑:黄斌 实习生:廖满容、陈佳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