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缢前说了什么(明朝崇祯在此处自缢)
崇祯皇帝自缢前说了什么(明朝崇祯在此处自缢)《大明劫》中的崇祯形象书写者借着这位有骨气的皇帝,表达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的坚持抵抗、永不投降的决心和勇气,相信崇祯帝地下有知,或许会略感欣慰吧。该碑正面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背面是立碑的碑文。如果有去过景山的人细心的话,就会发现正文中六个字有一个明显是错别字——明字的左半边多了一横,变成了“目”字。不知道的人肯定以为这是篆刻者的失误,稍有文化常识的人会猜想是否是异体字,就像“朙”那样,甚至有人猜测是否是为了表达崇祯皇帝死不瞑目的意思。其实,这不是无意刻错,也不是为了体现崇祯皇帝某些未竟的心愿,而是由于当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多的这一横,是为了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不屑罢了。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是年为甲申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攻北京城,守城的官兵打开了城门放闯军入城,皇城内的崇祯皇帝东奔西突却无法出城,见大势已去,只得退到煤山上吊自缢,而当时陪他赴死的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
三天后,皇帝的尸身被闯军士兵发现在景山的夜风中摇曳,他的死状十分惨烈:长发覆面,光着左脚,衣衫凌乱。据说他在衣服上留下了血书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人们在憎恨他多疑善变却又刚愎自用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感慨这个末日皇帝的气节和身后的凄凉,带着些许敬意,而这种敬意不仅出自他的生死大敌李自成,就连后世的满清和辛亥革命党也无不敬仰。
转眼到了1944年,又是一个甲申年,离崇祯皇帝殉国已经整整过去了三百年。在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由故宫博物院许可,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的一块石碑,矗立在了他上吊的那棵老槐树旁边。
该碑正面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背面是立碑的碑文。如果有去过景山的人细心的话,就会发现正文中六个字有一个明显是错别字——明字的左半边多了一横,变成了“目”字。
不知道的人肯定以为这是篆刻者的失误,稍有文化常识的人会猜想是否是异体字,就像“朙”那样,甚至有人猜测是否是为了表达崇祯皇帝死不瞑目的意思。
其实,这不是无意刻错,也不是为了体现崇祯皇帝某些未竟的心愿,而是由于当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多的这一横,是为了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不屑罢了。
书写者借着这位有骨气的皇帝,表达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的坚持抵抗、永不投降的决心和勇气,相信崇祯帝地下有知,或许会略感欣慰吧。
《大明劫》中的崇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