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朱在钠朱效锂(读文朱在钠朱效锂)
读文朱在钠朱效锂(读文朱在钠朱效锂)瑞金王 朱在钠两个遇水就炸的元素:翻翻明朝皇室家谱,有大家日常都会接触到的元素:益阳王 朱恩铜寿昌王 朱均铁
本文转自:河南蒙正学堂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短短20个字,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被元素周期表支配的恐惧……
元素周期表真的太难背了!罢特,想象一下,假如全班同学的名字恰好跟元素周期表巧妙地重合了……那这些元素是不是就变得好记多了?
话是这么说,但是用化学元素起名???不会有几个人这样干吧,但是大明的老朱家就是这么有个性。
翻翻明朝皇室家谱,有大家日常都会接触到的元素:
益阳王 朱恩铜
寿昌王 朱均铁
两个遇水就炸的元素:
瑞金王 朱在钠
长垣王 朱恩钾
还有今天手机电池广泛应用的元素:
内丘王 朱效锂
以及科技感满满的元素:
稷山王 朱效钛
唐山王 朱诠铍
有网友整理了完整版,覆盖了各种金属元素,名字都是这样婶儿滴~:
在元素周期表上,标红的都是老朱家用过的,是不是很神奇~~~
“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
这就让人费解了?难道大明皇室真是照着元素周期表给后代起的名字?
不可能啦。拿大家最熟悉的镭来说,1898年居里夫人才证实镭的存在,翻译成中文更晚了,而用了这个字的明代永和王朱慎镭早在1589年(万历二十六年)就去世啦。
那难道是门捷列夫照着老朱家族谱写的元素周期表?天啦撸,惊天大揭秘呀!
玩笑归玩笑,今天咱就来正经看看明代藩王是如何出现在元素周期表上的。
徐寿
故事的开头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当年最先把元素周期表翻译成中文的徐寿。
1818年,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19世纪60年代因精通技术,开始在安庆内军械所为洋务派造船,设计和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黄鹄号”。
然后到了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翻译馆,他又去那译书,一生翻译了13部科技著作。其中《化学鉴原》就是包含元素周期表的著作。
当时的翻译跟现在差别有点大。拿到一本书,先要西方教士口译内容,再由中国人理解、执笔成书。
这还没完,徐寿还有一篇关于声学的论文《考证律吕说》,由傅兰雅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就问你服不服?
《化学鉴原》
在《化学鉴原》中,徐寿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科学名词,比如,化学元素的中文名。
《化学鉴原》
这个周期表列举了64种元素,跟现在的相比,简单了不少,但在当时也算是科技前沿了。
表中64种元素的名字,有些以前就有了,如金、银、铁、铜、汞、“轻气”等,就直接沿用下来。还有几十个徐寿当时连听都没听过,怎么翻译就成了一个问题。
音译or意译?
徐寿觉得元素的拉丁文名又长又难念,音译估计能绕死人,于是用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方式,一个元素只用一个汉字表示。
“译其意义,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后表所列,即此类也。”
也就是说,先用拉丁文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音节翻译成一个汉字,再加上偏旁以区分类别,这样元素就有了中文名字。
对于徐寿当年的这种译法和创新精神,现在的学者大部分比较赞同。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比如耿直boy鲁迅。
1934年,他在提倡汉字拉丁化的时候,就在《门外文谈》中讲:
“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许多原质和化合物的名目,很不容易认得,连音也难以读出来了。老实说,我是一看见就头痛的,觉得远不如就用万国通用的拉丁名来得爽快,如果二十来个字母都认不得,请恕我直说:那么,化学也大抵学不好
的。”
说了这么多,那这元素周期表跟朱元璋到底有啥关系?难道,当年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老朱给他托梦了?
托梦不靠谱,咱要讲证据
元素周期表中的字现在看来都比较生僻,居然跟老朱家的族谱有这么多重合。所以有人猜测,清代的徐寿在翻译时,借鉴了明代皇室的族谱。
某天,徐寿为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苦思冥想无果,面对元素表上面上百种元素符号不知如何形象的翻译。在大清图书馆中,发现了朱元璋的家谱,发现许多汉字都跟金属矿物有关,有些甚至跟元素周期表上面的符号代表的意义相同。
——来自网友的无责任猜想
这靠谱吗?朱元璋的族谱是咋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老朱家子孙众多,朱元璋一来担心后世有重名的,二来担心辈分乱了套,思来想去,给自己的子孙们提供了一份御制版“起名大全”。
《皇明祖训》书影
他在亲自主编的《皇明祖训》中,给每个儿子拟定了二十个不同的字,作为这一支后代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也就是确定辈分的“行辈字”。第一世用第一个字,第二世用第二个字,一直到第二十代……掐指一算,老朱把后代名字都打算到二十一世纪了!
第一个字定好了,第二个字也不能随便起~《明史·诸王世表一》中明确说,子孙第二个字“取五行偏旁”,按火、土、金、水、木来排序。朱元璋的儿子们第二个字都是木字旁的,孙子辈就从火开始。所以上文提到的“金属名”的诸位藩王,有的是朱元璋的第四代孙,有的是第九代孙。
看到没?徐寿和朱元璋都拿汉字的偏旁打起了主意,再加上很多元素都是金属性质,这就让老朱家的族谱看起来像一个大型的“元素周期表”了。
徐寿在翻译时看了老朱家族谱?
看了?还是没看?
除了上述网友的猜测,徐寿的这段“轶事”在别的文章中并没有出现。
再加上对比网友总结的“元素周期表上的明代藩王”和徐寿版元素周期表,发现其中只有9个字是重合的,分别是锂、钾、铬、铁、铜、锌、钯、锡、汞。毕竟,离徐寿他老人家翻译周期表,已经过去将近150年了……
徐寿要想从老朱那么多后人中捞出这9个字来,还不如直接去翻康熙字典。
所以,徐寿在翻译时可能并没有借用什么朱氏族谱,熟悉科学史的同学不妨再“小心求证”一下。
那这撞车怎么撞得这么巧呢?
除了上面说的偏旁的原因,还有一点:徐寿在翻译中使用了“旧词赋新义”的技能。
有学者统计,《化学鉴原》中所列64种元素的中文名称,有51个汉字是他“创造”的,其中34种沿用至今。
其中有部分字如镁、矽等是徐寿按加偏旁的规则“原创”,另外一部分“创造”就是给字典中的生僻字赋予新的含义,如钾、锌、钯等。
这些字早就有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古义逐渐消失,变成了现在人们眼中化学元素的专有名词。然后又被网友发现朱元璋的后代居然早就用过这些字,然后就有了之后的各种联想。
其实呢,徐寿的这种“创造”我们每个人都用过,比如“尬”、“怼”、“吃鸡”……这些“旧词”就是被我们这帮网瘾患者赋予了“新义”。
啰嗦了这么多,朱元璋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也该结尾了:完全是巧合啊!汉字果然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