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的伟大(大明朝第一人)
明朝王守仁的伟大(大明朝第一人)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说空话么?有什么用呢?说起来有点深奥,有些人会迷糊。总之一句话就是:人心本善,天理自在人心!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这位先贤。所谓心学,就是一切以心为本,有了心才有了世间的万物。而王守仁的心学则是指:人心本没有善恶,只有良知。当人心产生意念活动后就会产生善恶。而人心对于善恶的判断会逐渐发生分歧,导致善恶不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下来,努力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使自己再回到原来那个只有良知的状态。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历史上有四位大贤:孔、孟、朱、王。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又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横跨四大领域。同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古代不多见的全能大儒。遗憾的是: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居然还赶不上在日本?
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这位先贤。
所谓心学,就是一切以心为本,有了心才有了世间的万物。
而王守仁的心学则是指:人心本没有善恶,只有良知。当人心产生意念活动后就会产生善恶。而人心对于善恶的判断会逐渐发生分歧,导致善恶不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下来,努力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使自己再回到原来那个只有良知的状态。
说起来有点深奥,有些人会迷糊。总之一句话就是:人心本善,天理自在人心!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说空话么?有什么用呢?
那你就错了。王守仁的心学除了理论,他还讲求实践。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阳明心学”。
王守仁认为,有了心学的基本认知,接下来就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你做善事,表面上是在对别人做好事,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内心做事。因为别人也没有叫你必须要替他做好事。一切皆在本心!
这样说你明白了没有?这就是心学理论的精髓:“知行合一”。
如果王守仁的成就仅限于他的心学理论,那么,他还不足以和孔孟相提并论。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就是一个全能的人,甚至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他把他的“知行合一”做到了极致!
王守仁生在文化世家,学习成绩非常好。12岁就立志做圣贤,15岁就游历边关,志向报国,17岁开始悟道,18岁学习朱熹的“理学”,20岁中举人,28岁考中进士。
但王守仁志不在此,他一心实现内心的理想:致良知、劝恶行善、拯救万民。
于是从文的同时,开始学习骑、射、兵法,样样精通。
他曾经得罪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刘瑾,遭到暗杀,竟能通过伪造自杀现场的方法从容躲过了一劫(莫非特工邪?)。
后来被贬到偏远之地:贵州龙场,潜心悟道,感化世人。
刘瑾死后,又被调回中央,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担任兵部要职。
随后江南一带,发生大规模的民变。政府要员胆小怕事,纷纷躲避。王守仁迎难而上,利用一己之智,平定叛乱。
为什么说一己之智?因为王守仁用兵从不和人商量,专横独断,谁也不能左右他的决策!但问题是:他的决策总是对的!十战十胜,无一败绩。而且效率极高,每战必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从不给对方任何翻身的机会。犹如今天开挂一样。他总能看清一切!江南的人都惊呼他为“神”!难道这就是他的心学成果?可以看穿每个人的心?这个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王守仁还有一大伟绩:平定明朝著名的“宁王叛乱”。这个宁王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随时都想“发飙”的王爷。
王守仁是个心战高手。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利用心里战术和反间计迫使宁王朱宸濠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调集兵马,直捣宁王老巢,并一举击溃宁王叛军。为时不过35天!可以说连朝廷内部都没想到会这么快!
然而王守仁又被奸臣排挤。于是他急流勇退,称病辞官,以善其身(岳武穆若还在,不应效仿乎?)。
后来,两广豪强又造反。总督还是不能平定。于是,56岁的王守仁再次走马上任。叛军听说王守仁来了,首先就投降了一半。剩下的负隅顽抗,不出三个月就被剿杀殆尽。这点就怕连诸葛亮都难以做到吧?
可惜的是,操劳一生的王守仁最终病倒了。在回军的路上就病逝了。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临终他留下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算是对他一生为人处事的写照。
后来王守仁的心学被朱之瑜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现在都还有很多日本人在读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连日本的“军神”东乡平八郎、哲学家高濑武次郎、儒学家冈田武彦都对王守仁推崇有加。
王守仁——不愧明朝第一人!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二师兄讲历史》。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