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木兰诗中有一句说道由于柔然侵扰严重拖垮了北魏发展速度,所以才有了集举国之力,发起的柔然一战,北魏点兵,多多益善,这一战不成功,便成仁。柔然国本之战话说,北魏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才让花木兰这样一个女子都颠颠撞撞进了部队呢?不管是原版故事还是经过很多艺术加工的花木兰故事,都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当时朝廷征兵很急很急,严重超过了穷兵黩武的规模,不管是什么家庭什么条件,都至少必须要提供一个男子壮丁去参战,花木兰家里只有年迈的老父亲,而征兵处不管这些东西,你提供一个男丁就行了,其它免谈,就连老父亲这个岁数都不得不去,果然当时北魏缺兵已然是焦头烂额了。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花木兰才决定了替父从军,当时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让北魏如此人心惶惶,这场战争就算柔然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429年,南北朝纷争已久,但南北相安无事,南朝并非是当时最可怕的威胁,对北魏威胁最大的反而是一个叫做柔然的草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个作品《木兰辞》节选,其中的花木兰是一个相当传奇的人物,她是一个女子,但曾经去参过军,在古代大家只接受男性士兵的情况下,这是非常罕见的,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花木兰与北魏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1)

首先,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呢?对花木兰最早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可以断定她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并且是北方人,而由于她女性参军的特殊经历,话题性很强,所以在之后的千百年里,不同的朝代依然有着花木兰的传说,也被改编出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与戏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北魏可能不是大家理解中的北魏,因为曹操所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很多人甚至只知道这个曹魏,但花木兰所处北魏是南北朝时期,曹魏的时间是公元220年到266年,花木兰北魏所处时间是公元386年到534年,一两百年的历史,中间相隔了整整一个晋朝,而为了更好的区分开来,也有人会习惯把曹魏称之为前魏,后面那个自然是后魏。

柔然国本之战

话说,北魏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才让花木兰这样一个女子都颠颠撞撞进了部队呢?不管是原版故事还是经过很多艺术加工的花木兰故事,都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当时朝廷征兵很急很急,严重超过了穷兵黩武的规模,不管是什么家庭什么条件,都至少必须要提供一个男子壮丁去参战,花木兰家里只有年迈的老父亲,而征兵处不管这些东西,你提供一个男丁就行了,其它免谈,就连老父亲这个岁数都不得不去,果然当时北魏缺兵已然是焦头烂额了。

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花木兰才决定了替父从军,当时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让北魏如此人心惶惶,这场战争就算柔然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429年,南北朝纷争已久,但南北相安无事,南朝并非是当时最可怕的威胁,对北魏威胁最大的反而是一个叫做柔然的草原部落,这个部落的组成是鲜卑人跟匈奴人,都是很善骑射的草原尖子生。

由于柔然侵扰严重拖垮了北魏发展速度,所以才有了集举国之力,发起的柔然一战,北魏点兵,多多益善,这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2)

木兰诗中有一句说道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大致指的是花木兰跟部队北上,到达了今天的内蒙与蒙古国一带,在这些区域对柔然发动了终极一战,这场战争风险确实很大,因为就算打个平手都是北魏接受不了的,举国之力一战打完,结果柔然还生龙活虎,我大魏却已经是民生凋敝,每户的青壮男子都被抽调干净了,这不就离亡国不远了?

不过所幸这场战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帮助了北魏在北方奠定了一个新的中国政权,比较有说法的是,这个北魏跟南朝在不断的争夺正统,战争上双方谁也不服谁,但是名义上大家都想当正统,什么正统?华夏中国正统。

北魏,其实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其实北魏是古代比较少见的少数民族政权,本身就是一个草原上的鲜卑人部落,一开始他们的国号也并不叫做北魏,而叫代国,五代十国乱象纷呈,很多的国家逐渐独立了出来,代国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代国战争开始不断胜利,地位水涨船高逐渐成为了北方的话事人,此时拓跋氏的皇帝想改国号为魏,统一全国正统是最重要的,而魏是曹魏之后续,在北方乃至全中国,当时都有一定的威望,并且,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汉化很接地气的国号,它也为拓跋氏治理中原地区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3)

不知道大家晓不晓得一个事,拓跋鲜卑氏自己也是草原上部落发家的,而草原上有着独特的称号,那是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的草原文化,比如说首领就叫可汗,这所谓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汉唐的战争时期,干掉可汗你就是行走的一等功,万户侯。

与之相对应的是,木兰辞讲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前情提要,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没错,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的内蒙呼和浩特,当时这里就是国都,后来因为要一统天下,所以在不断的汉化过程当中,才把国都持续东南迁移,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依然是采用了草原上的称呼与习俗,显然,花木兰所在的时代是北魏执行汉化的初期,甚至还用了可汗这样的字眼来称呼拓跋氏。

早期的北魏状态确实不理想,汉化也遭到了很多鲜卑族老人的反对,不少家族坚持本族习俗,甚至还因此造反,然而拓跋皇室对此并不在乎,眼光与格局让他们确定了汉化的必要性,公元490年,距离柔然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此时的北魏还算稳定,孝文帝为彻底解决一统天下,与中国正统的问题,也全面开始实施汉化政策,为此不惜杀了太子与造反的很多鲜卑贵族,通过这件事情,北魏的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隔阂被消除了很多,如果能稳定基本政治形势去推行汉化,北魏或许有机会结束南北朝乱世也不一定,毕竟北方骑兵战争占优,古代南朝主要依靠河流地形防守,没辙,南方可生不出草原上的千里马。

然而,除了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之外,北魏在当时还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官僚机构腐败严重,值得拿出来一说的就是亲王贵族当时奢靡之风盛行,甚至有斗富的戏码,你有100个小妾我就买200个,你家仆人5000,我皇亲国戚,大魏亲王,没个万儿八千说不过去吧?

此外,北魏朝廷绝大多数官职都可以直接用钱来购买,更有甚者直接称呼北魏的吏部为官职买卖部,由此可知当时百姓们对这个腐败的朝廷有多恨。

柔然的逆袭,六镇之乱

花木兰最后皇帝是怎么知道的(花木兰是什么朝代的人)(4)

公元523年,柔然大饥荒,人们没饭吃,很多人都快饿死了,本来是不敢去惹北魏的,但是没办法饥荒太严重,这仗是不打也死人,打仗万一赢了多抢点粮食回来还能少死一点人,所以30万柔然大军南下,把北魏边陲六镇给干了,大肆烧杀抢掠了一番,这下好了,粮储都没了,饥荒成功从柔然转移到了北魏的边陲六镇。

还记得在100年前,拓跋家皇帝倾尽举国之力,跟柔然打了一场大胜仗吗,就是花木兰这种女子跟邻居家老爷子都被召集去打的这场世纪大战,此战给了北魏将近百年的发展时间,但与此同时,草原上的柔然也已经休养生息完毕,对上此时的北魏不算强,甚至是弱者,然而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总之,北魏此时危矣,可惜皇室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事之后,北魏对六镇的安抚力度很小,提供的救济极其有限,也就是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得饿死,所以为了能活下去有口饭吃,很快六镇相继造反。

通常人们在能够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思考问题还是比较理智的,但是一旦连生存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满足,百姓就不得不反了,伴随着积弊已久的腐败与炫富之风,六镇之乱正式掀开了北魏灭亡的篇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