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上状元后会有什么流程(古代考中状元后)
古代考上状元后会有什么流程(古代考中状元后)宋朝的科举也有三关,分别是州县组织的解试;礼部组织的省试;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宋朝殿试不淘汰考生,能考中第一名就是状元。科举到了宋朝已经很公平了,而明清时期则最为成熟完备。因为唐朝科举不完善,而且士族的影响依旧存在,所以状元能够走关系获得,含金量不高。第二关则是州府试,除了作文,还要考帖经、时务策。第三关是尚书省举办的全国性考试,俗称省试。唐朝的省试拼才学也拼爹(家世),寒门子弟很少能出头。进士试第一名就是状元了。省试过后想做官,还得进行书、判、身、言的考核,也就是考察书法、文章、体貌、言谈。
古代走上人生巅峰的标志,无非四个字:状元及第!读书人若真有这么一天,财、权、白富美什么都有了。那么古代考中状元能当几品官又能获得什么特权呢?
自隋唐科举制度开始,就有了状元之名。元,本来是头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第一。唐朝举人进京赶考都要投状,所以科举第一名叫做状元。
科举制的1283年中,状元只有504个,可见这一荣耀有多么珍稀。古代读书人要怎么才能成为状元呢?
首先说说唐朝。唐朝读书人还是官宦子弟居多,参加考试先向地方官府报名。科举第一关是县试,考的是作文,诗歌不除外,考过的通往下一关。
第二关则是州府试,除了作文,还要考帖经、时务策。
第三关是尚书省举办的全国性考试,俗称省试。
唐朝的省试拼才学也拼爹(家世),寒门子弟很少能出头。进士试第一名就是状元了。省试过后想做官,还得进行书、判、身、言的考核,也就是考察书法、文章、体貌、言谈。
因为唐朝科举不完善,而且士族的影响依旧存在,所以状元能够走关系获得,含金量不高。
宋朝的科举也有三关,分别是州县组织的解试;礼部组织的省试;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宋朝殿试不淘汰考生,能考中第一名就是状元。科举到了宋朝已经很公平了,而明清时期则最为成熟完备。
第一关是通过县试解锁童生称号;第二关通过院试解锁生员(秀才)称号;第三关通过乡试解锁举人称号;第四关通过会试解锁贡士称号;第五关通过殿试解锁进士称号。
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殿试第一名,你就是三年一位的状元郎了。那么各朝各代是怎么安排状元的呢?
前面说过唐朝的状元比较水,古代的500多位状元中,唐朝就占据了100多个名额。因此唐朝的状元有点像荣誉称号,实际没多少含金量。他们要当官还得参加一个考试,考不过照样没官做。
但状元之名总归是要好听一些,而且还能和皇帝一起吃饭,比起普通的进士,他们的官途定然更为亨通。
唐朝的一百多位状元中,倒是有十几个成为了宰相。据说王维的状元,就是走得玉真公主的后门。不过大家只知道诗佛的外号,很少人知道他的状元之名,可见唐朝状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皇帝亲自给科举当广告代言人,还写了广告词《劝学诗》。只要考中状元就能立马封官,他们的品级不会太高,多是从六品的监丞,或者从七品的大理评事。不过这都是京官,经常在宰相和皇帝面前晃悠,有段时间状元都是外放副市长(通判)。
有了状元的头衔,前途不可限量。比如吕蒙正考中状元后十一年,便成为了宰相。明清时期制度差不多,考中状元后授官翰林院修撰。这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平时的工作也就是修修史书。
但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明朝没有在翰林院待过,基本是不能进内阁的。如果状元外放,当个市长(知府)不在话下,他们只要没犯什么大错,熬资历进入内阁的几率很大。
所以说,无论哪个朝代,状元最初的官职都不会很高,但是他们都会被重点培养,前程远景是一片光芒。古代除了文状元还有武状元,那么武状元能当什么官呢?
武则天执政时期,令兵部主持了武举考试。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的,后面几个朝代都有延续。不过武状元的说法,是宋神宗才有的。
因为古代读书人的地位高,所以文状元的门道多。各朝授官都有定制规则,武状元只能从实例去分析了。
第一位武状元叫做薛弈,他最初受的官职是凤翔府都监,是个八品的武官。还有个叫宋徽言的武状元,最初也是担任都监。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十分严重,所以武状元的官职像是安慰奖。但这个宋徽言比较厉害,既是武状元,又是文进士,生前曾知晋宁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
明代因为武职是世袭制,武状元授予的官职比安慰奖还安慰奖。清朝就比较重视武举,考试的仪式感和文举差不多,殿试都是皇帝主持的,还要在太和殿唱名。
大概在顺治年间,武状元由兵部授予参将之职,是正三品的武职。到了雍正时期,武状元授予一等侍卫,官职同样是正三品。
武状元当保镖,文状元当秘书,清朝皇帝的待遇也是没谁了。状元虽荣耀无比,前程光明,然而青史留名的良臣猛将,大多不是状元出身。
比如王安石、张居正,能干实事远比才学高更重要。因为前者才能切实的治国安民,这跟我们现在说的,学历不代表能力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