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年代明明 铜嵌银丝箸瓶年代清康熙尺寸口10.6×8.6厘米?重1655.6克款:明兹家藏 炉作马槽式,外壁微斜,两侧铸饰方耳,下出戟,炉底四角连体铸四足,中央开框錾刻“明兹家藏”减地阳文四字篆书款。炉器造型方正,具阳刚肃穆之气;炉款边角锐利,整饬精工。明晚期的马槽炉型文气,入清后则渐趋厚重。本炉尚有明末遗风,而比例已略为敦重、沉稳,属典型康熙时期的制式风格。 马槽炉多被用作文房清供,其中品质精工者,多为达官显贵所拥有、递藏。一器之成,耗费颇奢。此炉器形庄重,皮色妙丽,款识工正,铜质精良,拙中含秀,为典型的清初马槽炉风格。此炉与王世襄先生旧藏“湛氏之炉”款马槽炉(图1)器型、规格均相类,且二者底款(图2)均为篆体私款,或铸造于同一时期。双耳、四足与器身谐称和洽,造型平直精确,沉稳凝练,手感沉坠,叩之金声玉振,皮色莹煌,于沉稳之气韵中透出灵动之美感,彰显出古代贵族文人的尚雅之风。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1)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2)

报春—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

年代明

尺寸长6.3厘米?宽4.9厘米?重288.8克

款:天字拾伍号 卧牛形象形神兼备,回首蜷身,作伏卧状,四肢除一足侧重刻画外,其余皆敛藏于腹底或颌下,繁简得宜。角、耳、尾部贴附于背部;眼、鼻、嘴部阴刻线条精准有力,自然传神。整体结构拿捏准确。四肢伏卧,腹底平坦。铜卧牛镇借鉴和继承了中古时期圆雕动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颇为特别。底部刻“天字拾伍号”。古时常用《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中文字的顺序编序号,“天”是《千字文》开篇首字,故“天”字称第一。以“天”字作为编号,突出了器物的重要性。盈盈一握,小巧可爱,虽属小品,气足神完。 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常能见到创作者将牛作为重要的艺术形象进行传神的刻画,著名者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又如南宋李迪的《风雨牧归图》。在禅宗以及道教的观念里,也对牛有特殊的亲近与好感,令人联想到宁静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尘嚣。其中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苏轼某日因观画而引发灵感,进而提笔作《书晁说之<考牧图>后》,其中有言:“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道教始祖老子,其形象亦常随牛出现于画中。除了画作,以圆雕手法来刻画牛的形象亦早已有之,此风到了清代大为流行。明代以铜为材质塑造牛的圆雕作品颇为少见。北京翰海2004年拍卖会中出现的仇炎之旧藏明宣德铜牛首笔筒(LOT2656),也是以牛为主题的明代文房铜器,可资参鉴。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3)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4)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5)

年代清康熙

尺寸口10.6×8.6厘米?重1655.6克

款:明兹家藏 炉作马槽式,外壁微斜,两侧铸饰方耳,下出戟,炉底四角连体铸四足,中央开框錾刻“明兹家藏”减地阳文四字篆书款。炉器造型方正,具阳刚肃穆之气;炉款边角锐利,整饬精工。明晚期的马槽炉型文气,入清后则渐趋厚重。本炉尚有明末遗风,而比例已略为敦重、沉稳,属典型康熙时期的制式风格。 马槽炉多被用作文房清供,其中品质精工者,多为达官显贵所拥有、递藏。一器之成,耗费颇奢。此炉器形庄重,皮色妙丽,款识工正,铜质精良,拙中含秀,为典型的清初马槽炉风格。此炉与王世襄先生旧藏“湛氏之炉”款马槽炉(图1)器型、规格均相类,且二者底款(图2)均为篆体私款,或铸造于同一时期。双耳、四足与器身谐称和洽,造型平直精确,沉稳凝练,手感沉坠,叩之金声玉振,皮色莹煌,于沉稳之气韵中透出灵动之美感,彰显出古代贵族文人的尚雅之风。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6)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7)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8)

明 铜嵌银丝箸瓶

年代明

尺寸高10.6厘米?重134.8克

款:石叟 瓶口内敛呈蒜头形状,细直长颈,溜肩、扁圆腹下敛,圈足微撇。瓶口、錾刻莲瓣纹,筋脉以银丝镶嵌。颈部起弦纹三道,上下错银弦纹及连续回纹。腹部以弦纹分隔两层画面,错银满饰如意云纹,线条匀细,随形回旋变换。底部银丝嵌 “石叟”篆书款。 此瓶形制又称“蒜头瓶”,因口若蒜头而得名,出现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汉,参见《宣和博古图》(卷十三)汉素温壶。宋代政和年间徽宗曾命良工制作大量拟古铜器,由此以先秦青铜器为原型的拟古器始见。宋人认为蒜头口可塞,瓶颈细长,可握持,瓶腹扁矮,可盛装,又称之为“温壶”,用作酒器。此种形制自宋以后历代皆有仿制,明清景德镇窑见之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单色釉等品种。 明朝建立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时至晚明,社会承平已久,经济富庶,士大夫文人追古、慕古、嗜古成风,古物市场兴盛,并衍生出寓古于新的鉴赏观,带动了晚明艺术创作的方向。凡宋代瓷釉的开片、三代青铜的铜锈、华丽的错金银等常成为当时的装饰母题。此瓶所用的错银工艺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与汉代。晚明高濂的《遵生八笺》在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等历代著述的基础上将镶嵌区分为商代“金银片”和夏代“云雷丝”。此瓶的形制和工艺皆代表着历史的古意,而流畅自然的如意云纹则是寓古于新之作。收录在《Later Chinese Bronzes》一书中的同嵌银丝箸瓶与本瓶器型及装饰工艺如出一辙,系出于一时一匠(石叟)之手。此种小瓶,又称香瓶、箸瓶,其中可插入香铲、香箸,常与炉、盒组成“炉瓶三事”。另外,晚明文人雅士居室、书斋流行古雅美感的陈设(图3),藉以体现宁静的人生观。袁宏道的《瓶史•器具》篇写道:“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製短小者,方入清供……”如此件形制小巧、铸造精致、精神风雅的铜器,呈现出与古相映、与自然相合的闲情雅韵,可谓晚明书斋清供佳作。石叟,据记载为明末僧人,善于铸造纯铜器,尤善制嵌金银丝文房摆设,器型以小鼎、水盂、香炉为多见,铸造成型后,又加锻炼,所制之器无不温润而有光彩。明人笔记《虞山三峰寺志》中有关于石叟的记录。清代丁佩所著《梦窗小牍》亦有记载:“石叟……善制嵌银铜器,所作多文人几案间物,精雅绝伦。”因石叟无传艺后人,故其作品尤为稀少。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9)

金陵赏心亭赏析(牧心斋古代文房精选鉴赏)(10)

清 翰海小石砚(旧配硬木盒)

年代清

尺寸长6.3厘米?宽4.7厘米

铭文:翰海。 翰墨缘,海山誓;小友乎? 石交乎?砚田无恶岁。 此息柯居士故物也,乙丑况翁得于兰州。 砚端石制,随形作,规格小巧。斜通式砚池,砚缘一侧镌“翰海”两字。砚背覆手内刻砚铭。盖盒随砚形而作,制式考究。“翰墨缘,海山誓;小友乎?石交乎?砚田无恶岁。”如上,砚铭采用藏头格,取每句首字联缀即为“翰海小石砚”,与砚缘铭字呼应。砚缘“翰海”二字铭刻年代早于覆手铭文,且覆手内的长短句砚铭显然是以此“翰海”二字为“命题”而作,颇有巧思。砚铭后跋曰:“此息柯居士故物也,乙丑况翁得于兰州。”指出该砚的主人原为“息柯居士”,所指应为清代学者杨翰。杨翰(1812-1879年),字伯飞,号息柯居士,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湖南辰沅永靖道。考据金石,讨论书画、诗文,靡不皆能。画学王宸,笔意恬雅。书学何绍基,几可乱真。著有《粤西访碑录》、《抱道堂诗文集》等。杨翰性好山水,喜碑刻,能诗,篆隶行草无不工。曾与何绍基共事,何长于杨十三岁,而两人交称莫逆,谊兼师友。砚铭落款“乙丑况翁得于兰州”,参照杨翰的生卒时间,“乙丑”或为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铭文中又提及该砚为“息柯居士故物”,“故物”字眼用于原主“息柯居士”生前多有不妥。此外,检阅杨翰行迹,同治四年,杨尚在湖南任上:同治三年(1864),官湖南辰沅永靖道;同治八年(1869)回京,后因母亲病重回湖南,再任道员;同治十年(1871)罢官,携家眷到祁阳浯溪,以著述终老。既然该砚“得于兰州”,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对镌刻字迹的考量,落款中的“乙丑”并非指同治四年,应为公元1925年(民国)。彼时“况翁”于兰州得到该砚并铭文于砚背。砚缘“翰海”两字铭款应为该砚原主“息柯居士”杨翰所镌。“况翁”得到该砚后以杨翰所镌“翰海”二字为主题构思、创作砚铭并刻于砚背。“况翁”其人,资料不详。该砚特点在小巧,兼有文人砚铭,更有旧配盖盒,宜玩宜用,可谓完璧。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