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主要年号(历史上三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年号)
历史中的主要年号(历史上三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年号)从汉武帝到元顺帝,皇帝都比较叛逆,一个皇帝任期内有时要多次换年号,相信那时候中国人的数学都比较好,算一个人的年龄是一件很复杂而且让人混乱的事情。 有关朱祁镇复辟的故事,请看《一个贸然亲征的故事——大明土木堡之变始末(1) 》。
“年号”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汉武帝以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纪年,比如始皇帝元年、汉文帝二年这样的。
但是有时候皇帝比较叛逆,他想重新排序。比如汉文帝,他在十六年的时候决定重新计数了,那么就称下一年为文帝后元年,之前的称为前元年。汉景帝更加叛逆,改过两次,就是前元、中元、后元。于是公元前148年,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年份,它叫“汉景帝中二年”。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基本上不会改,原则上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当然朱祁镇是个例外,毕竟他复辟过一次,所以我们多以年号称呼明、清时的皇帝,比如“弘治皇帝”、“崇祯皇帝”、“乾隆皇帝”、“光绪皇帝”等等。
有关朱祁镇复辟的故事,请看《一个贸然亲征的故事——大明土木堡之变始末(1) 》。
从汉武帝到元顺帝,皇帝都比较叛逆,一个皇帝任期内有时要多次换年号,相信那时候中国人的数学都比较好,算一个人的年龄是一件很复杂而且让人混乱的事情。
但一般来说,无论是新皇帝登基还是皇帝任期内换年号,都是要在一个自然年内把原年号用完,等到接下来那个自然年再换年号,比如雍正1722年11月13日登基,那一年继续称为康熙六十一年,第二年1723年改雍正元年。
纵观中国历史,有三个年号是非常奇怪的,其中透漏出许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隐秘故事:
宋太宗太平兴国
宋太宗赵光义,976年十一月十五日登基,他的继位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一起饮酒,其他人不敢进。俩人的人影投射到窗户上,赵匡胤似乎很激动,赵光义几次离席避让,之后又坐下。三更时分,听得有人挥舞斧子的声音,然后赵匡胤说“好做,好做”,之后赵光义离开皇宫。第二天清晨,太监发现赵匡胤已经去世,急忙报皇后宋氏,宋氏大惊,第一时间想到要让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进宫继位,于是让太监总管王继恩将赵德昭迎接入宫。
王继恩出宫后没有去找赵德昭,反而到了赵光义的府上,赵光义正与亲信程德玄商议,听闻赵匡胤已死,于是连同王继恩一起入宫。宋氏在大殿听到脚步声,问是德昭吗?听到晋王(赵光义)自报,吓得不敢言语,于是改口称赵光义为官家(宋代对皇帝的尊称)。
这件事,就是有宋一代的最高机密——斧声烛影。里面透着诡异,赵光义的继位非常的让人浮想联翩。
赵光义当时是开封府尹,自己将开封治理的如同铁板一块,赵匡胤几次想迁都长安,都被赵光义阻挠。而且当赵光义假意谦让不当皇帝时,之前与他斗得不共戴天的赵普突然一本正经的说曾经听到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妈)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再联想到大内总管太监王继恩也已经投靠了赵光义,这里面的细节让人细思恐极。
赵德昭当时25岁,之后一直生活在恐慌中,于三年后自杀。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当时17岁,是民间传说“八贤王”的原型。
《少年包青天》中的八贤王
赵光义继位后,按常理应该继续用开宝九年,但他立即下令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因此太平兴国元年只有十二月,过了一个月,就是太平兴国二年了。如果他心里没鬼,他心虚什么?
顺便再多说一句,北宋的皇帝世系从此都是太宗赵光义一脉,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加上南宋的第一位皇帝高宗,一共9位。高宗无子,而徽宗的全部子孙都已经被金国一网打尽了,于是选择了宗室入继,他是赵德芳的后代,于是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一脉,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端宗、怀宗,其中理宗起是赵德昭的后代,加上太祖,也是9位,两宋一共18个皇帝,太祖系和太宗系各占一半,不管当时的“斧声烛影”是真是假,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洪武、建文和永乐
朱元璋1398年去世,是洪武三十一年,同年朱允炆即位,第二年1399年改建文元年。
朱允炆这个孩子读书读坏了脑子,信任的人也都是糊涂的狠人。他其实从洪武三十一年刚坐上皇位就开始削藩了,首先对周王下黑手,之后于建文元年削齐、湘、代、岷四王,其中湘王举火自焚,天下大哗。
削藩之初齐泰认为要削藩就应该对最强的燕王下手,而黄子澄则说要麻痹燕王,争取舆论支持,主张把燕王放到最后。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分析,齐泰的看法是对的,因为朱允炆就是听了黄子澄的之后才一败涂地的。事实上黄子澄的看法是不折不扣的昏招,湘王都自杀了,燕王眼睛得多瞎才能受你的麻痹?
朱允炆开始对燕王下手后,又是昏招迭出,放回了本可当作人质的在燕王的三个儿子,让燕王再无后顾之忧,而放回的理由又是“麻痹”,真是“麻痹的”。至于说的“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就更是读书人脑子瓦特了的典范,还是那句话,湘王都死了,你还要牌坊?事情要做就做绝,不要扭扭捏捏,如果不想面见燕王,那就明着对李景隆说,“我要死燕王,不要活四叔”,这样自己方便别人也方便,读书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最终结果就是燕王成功靖难,完成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地方对抗中央并取得胜利的壮举。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陷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继位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他下令不承认建文朝的一切,所以从1398年继续一直用洪武年号,1399年为洪武三十二年,1400年为洪武三十三年,1401年为洪武三十四年,1402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第二年1403年改永乐元年。
永乐皇帝朱棣画像
朱棣这个人比朱允炆聪明多了,他也是个狠人,南京陷落后,他先到孝陵前去哭朱元璋,为自己的靖难画上了一个合法的句号,之后就是等着朱允炆被杀的消息,他也不希望背上杀侄子的恶名,肯定早就嘱咐好了手下,“我要死大侄儿,不要活皇帝”,而朱允炆浑浑噩噩了四年多,终于明白过来,一把火把自己烧没了——四叔你不是想让我死吗,我就让你找不着我,让你不能昭告天下我的死讯,让你这辈子都睡不踏实。事实上朱棣对这场大火异常愤怒,然后出动水陆两路人马去寻找朱允炆,水路人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郑和,陆路是一个叫胡濙(yíng)的,而朱棣真的是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距离那场大火已经20年了,在那个晚上,胡濙突然赶回北京,连夜秘见朱棣,俩人聊了半宿,之后,再没有胡濙出京的记录。
建文帝消失在南京皇宫的大火中
明光宗泰昌
泰昌皇帝朱常洛画像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长子。朱常洛其实是一个挺悲剧的人,他出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正是张居正去世,而万历皇帝开始清算的关键时刻。张居正宽于待己严于律人,造成了万历皇帝叛逆的性格,使得他对张居正时期的一切都不满意。
万历皇帝喜欢郑贵妃,而郑贵妃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生下了三子朱常洵。万历皇帝一直想立郑贵妃为皇后,朱常洵为太子,被朝臣所阻,引发了国本之争,万历皇帝用长达28年的罢工来表达不满,但最终还是 不得不承认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宫殿,打伤守门太监。这就是“明末三大案”的“梃击案”。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郑贵妃指使,也有一种说法是朱常洛自导自演的苦肉计。事后,朱常洛立即表示此事与郑贵妃无关,并说张差是疯人,不要牵连其他人为好。万历皇帝非常高兴,下令处死张差,以及郑贵妃的两个太监庞保、刘成。之后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稳固,渐渐获得了万历皇帝的认同。
梃击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逝,太子朱常洛继位,宣布改元泰昌。
此时朱常洛38岁,心里一下子轻松起来,之前当太子时每天都是朝不保夕,做事都要小心谨慎,现在终于可以放松心态了。于是朱常洛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每天晚上都要三两个嫩模。而郑贵妃为了自保,也是拼命巴结朱常洛,进献了许多美女,朱常洛笑容可掬。
北京十三陵郑贵妃墓地残破的外墙,拍摄于2017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初一,泰昌皇帝登基大典,十天后突然生病,郑贵妃的亲信太监崔文升进泻药,更是让朱常洛身体极度虚弱。八月二十九日,鸿胪寺卿李可灼(zhuó)进献了红丸,朱常洛吃了一颗之后感觉不错,但其实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在好转,可是红丸与之前的泻药是完全两个方向的猛药,朱常洛身体虚弱,接连在两个方向服用猛药,终于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九月二十五日,朱常洛又服用一颗红丸,随即于次日五更驾崩。这就是“明末三大案”的“红丸案”。
红丸案
顺便说一句,“明末三大案”的最后一案是“移宫案”,发生在朱常洛死后他儿子朱由校身上,也就是说,引起明朝末年政治局势动荡的三个事件,其实全和朱常洛有关系。
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是中国大一统王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1个月,如何定义年号成为难题。礼部最后将1620年的元月到七月称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称为泰昌元年,第二年1621年为天启元年。
朱常洛的儿子就是朱由校,出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万历皇帝的皇长孙。只不过当时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谁也顾不上对皇孙的教育,少年朱由校身边唯一能信任的就是他的乳母客氏和低级阉人李进忠。1620年,看似毫无无出头之日,已经52岁高龄的李进忠摇身一变变成了大明朝的实际主宰者,改名魏忠贤,而北方穿四面开衩衣服,梳金钱鼠尾的爱新觉罗们,开始认真观察他们南面那个传说中强大无比的大明朝。
魏忠贤画像
本文系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盗贴必究
请关注@甲申十七年,一起聊聊历史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