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西周三监之乱在哪(解读历史三监之乱)

西周三监之乱在哪(解读历史三监之乱)有人认为武庚得到了封国,这个封国还叫商国,其实这是不对的。从《诗经》中国风的排序来看,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周南、召南是周国的领土,划陕县东西而治;邶、鄘、卫则是原殷商的领土,分别为“三监”霍叔处、蔡叔度、管叔鲜所治,但是在三监之乱后统一由卫康叔治理,成为卫国。也就是说,武庚虽得以延续商祀,但并未得到封国,殷商遗民实际上是由三监统治,武庚实际上只是一个“精神领袖”。一、殷商遗民并未得到封国,或者说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并未得到封国。三监之乱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金滕》,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等,最后由司马迁写入《史记·周本记》和《史记·鲁周公世家》。1954年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宜侯夨簋(虞公丁尊彝)铭文也可佐证。 三监之乱历时三年,其结果以武庚与管叔鲜被处死、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为庶人而告终。为进一步统治殷人,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国;殷之遗民被分成

解读历史|“三监之乱”的真正原因

文/余长城

三监之乱,又称武庚之乱或管蔡之乱。名义上是纣王之子武庚发起的叛乱,实际上是管叔鲜、蔡叔度挑起的一场叛乱,责任人还有霍叔处。因管、蔡、霍三人是殷墟的“三监”,故史称“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金滕》,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等,最后由司马迁写入《史记·周本记》和《史记·鲁周公世家》。1954年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宜侯夨簋(虞公丁尊彝)铭文也可佐证。

三监之乱历时三年,其结果以武庚与管叔鲜被处死、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贬为庶人而告终。为进一步统治殷人,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国;殷之遗民被分成四部分进行统治,一部分留在卫国,一部分移到宋国,一部分迁到成周雒邑,一部分迁到其他诸侯国。同时,将周王朝军队分成三支:一支为殷八师,驻守在殷墟;一支为成周八师,驻守雒邑;一支为西六师,驻守镐京。

那么,三监之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一、殷商遗民并未得到封国,或者说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并未得到封国。

有人认为武庚得到了封国,这个封国还叫商国,其实这是不对的。从《诗经》中国风的排序来看,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周南、召南是周国的领土,划陕县东西而治;邶、鄘、卫则是原殷商的领土,分别为“三监”霍叔处、蔡叔度、管叔鲜所治,但是在三监之乱后统一由卫康叔治理,成为卫国。也就是说,武庚虽得以延续商祀,但并未得到封国,殷商遗民实际上是由三监统治,武庚实际上只是一个“精神领袖”。

周武王时第一次封建,虽然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大禹之后分别被封了焦国、祝国、蓟国、陈国、杞国,但除了陈国外,其他各国固然爵位很高,但后来都没有什么发展,一直都很弱小,这是因为周王国一直在限制、监督他们,怕他们过于强大。陈国始封国君妫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因为娶了武王长女太姬,陈国才得以壮大。

对于人口众多的殷商来说,不仅不能给纣王之子武庚一个封国,更是要将其国一分为三,以三监管、蔡、霍监之。因为没有得到封国且处于监视之中,武庚自是十分不满。

西周军队一师约三千人,三监之乱后周王朝有二十二个师,总兵力约近七万人。武王伐商时,兵力约五万人,而当时商王朝的军队有十万人远征东夷,从兵力对比来说,正可对应“大邑商、小邦周”之谓。

第一次封建时武王提防的不仅是殷商遗民,同时还提防齐太公吕尚。吕尚是第一功臣,但是他的封国齐国在山东半岛,离镐京何其遥远,西边还有一个鲁国隔着——正如蓟国边上有个燕国防着一样。

三监之乱后的又一次大封建,从姬姓宗亲封建来说比第一次规模还大,殷商的老巢封给了卫康叔,同时周公旦的儿子们及第一次封建时较年幼的王季、文王、武王等人的后代均得到分封,目的就是去控制其他诸侯国。

二、管叔鲜、蔡叔度一直嫉妒周公旦、召公奭。

周国实际建国始于古公亶父,后来被周武王尊称太王。自古公亶父起就尚贤,当初他相中了聪明的孙子姬昌做接班人,导致王季的两个兄长太伯、虞仲远遁蛮夷,建立吴国。文王确实聪明,周公旦也很聪明,但文王并没有选周公旦做接班人,因为长子伯邑考与次子发也并不愚钝。在伯邑考被商纣王杀死后,姬发成为太子。自文王起就重用四子姬旦,武王更是倚重四弟姬旦,同时还倚重召公奭。

管叔鲜作为排行老三,对于武王重用周公旦虽然生气,但召公奭的重用更让他生气。周公旦为太师,召公奭为太保,二人划陕而治,周王国的领土及国之大事交给此二人管理。召公奭并不是武王的同母弟,甚至历史上并未能考证出来他是文王之子。《尚书·金滕》将召公与齐太公合称二公,很有可能齐太公是三公之一的太傅。

管叔鲜的封国管国在现今河南省郑州市,从地理位置上好于召公奭的燕国,但次于虢国、虞国,也不能像召公、虢公、虞公那样在朝廷任职。相对来说,蔡叔度、霍叔处的封国也偏远。其实,武王让三个亲兄弟老三、老五、老八做三监,是非常信任他们的——别人武王还不能放心,但显然管叔、蔡叔因不能在朝为官心有不平,愧对了武王的信任。而老八霍叔处当时一定很年轻——老九卫康叔当时还因年幼未能受封,长时间与三哥、五哥混在一起,显然是受了他俩的盅惑。

三、管蔡引诱武庚作乱是想取代周公甚至取代成王。

按理说,武庚在三监眼皮底下,是不可能作乱的,那么武庚作乱必然是受了管蔡的引诱与指使。况且,武庚叛乱联系的还有商王朝的旧谊徐国、奄国、薄姑等,这些不可不能被管蔡发觉。

武庚叛乱,其实他也知道他是不可能推翻周王朝重建商王朝的,那么他真实的目的就必然是帮助管叔鲜当上摄政王或天子,以便给自己一个封国——这必然是私下的一场交易。

那么,管蔡为什么敢于发动这么一场叛乱?因为周礼还未建立。武王灭商第二年就重病了,三年就驾崩了,在这三年中,周礼并未确立。根据古代礼法,夏朝、商都有“兄终弟及”“父死子及”两种嗣位制,尤其商朝更是“兄终弟及”占主导地位。

古人寿命都短,什么黄帝、尧、舜都活了百余岁全是胡扯。所以“兄终弟及”一直是古人能够接受甚至赞成的一种家天下制度。武王死时,成王年幼;成王死时,康王年幼。这种幼年天子的制度非常不利于统治,大汉王朝就是毁于多个年幼天子之手,秦二世而亡也是因为胡亥年轻不懂事。至于吴国,也有“兄终弟及”。只是后来周公建立礼法制度后,确定了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父终子及”的继承制。

我们无法得知管叔鲜有没有当天子的想法,如果有,那么蔡叔度甚至霍叔处也会成为继承人。但是管蔡发动武庚叛乱,其目的至少是赶走摄政王周公旦,那么管叔鲜就可以取代周公旦的位置,同时蔡叔度、霍叔处及武庚都能得到莫大的好处。

管蔡在京畿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想要谋反,即是说周公旦想要做天子,其实这种逻辑就是“兄终弟及”,也为他们想要实现的“兄终弟及”提供了一种依据。

其实依《尚书》的说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什说平叛用了三年呢?原来《吕氏春秋》记载有“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也就是说还要平叛徐、奄、薄姑等参与叛乱的江南诸国。平定了江南后,周公把虞国的一支迁到了江南。

三监之中,管叔鲜被处死,管国灭,而蔡国、霍国分别由蔡叔度、霍叔处的儿子继承下来。经过深思熟虑的周公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同时也让殷商的遗民有了自己新的国家——宋国,而孔子就是宋国的殷商遗民后代,相传善于经商的卫国人子贡也是殷商遗民后代。

西周三监之乱在哪(解读历史三监之乱)(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