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后来,秉持“任天下之智力”这一战略理念的曹操,不仅从袁绍那里挖到了荀彧、郭嘉等智力资源, 而且把袁绍苦心经营的冀、幽、青、并四个州的地力资源也统统收入囊中。说一千道一万,曹胜袁败的根子还在于战略理念。与袁绍关注“方面何所据”不同,曹操更关心的是如何“任天下之智力”的问题,变成现代语言就是“何以向未来”。对此,曹操认为,只要能够对智力资源 “以道御之”,就能“无所不可”。同时,对自己为何不把地力放在优先位置,曹操也做出了解释:“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就是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地力有限,智力无限;智力可以转化为地力,反之却未必。实际上,关于未来的第一场聊天是由袁绍发起的, 相应地,关于未来的第一张战略蓝图也出自袁绍之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早在公元 190 年前后,当各路诸侯正随风而起、随波弄潮的时候,盟主袁绍就已经与自己儿时的玩伴曹操讨论起“方面何所可据”这样的根本性

聊天,既可以聊过了一天天,也可能聊出了一片天。作为一件比吃饭、睡觉频次还高的小事儿,聊天所能拉开的差距可能比饭菜的好坏、枕头的高矮、房间的敞狭要大得多。孔子与弟子们的那些聊天记录后来结集成了儒学经典《论语》,唐太宗与大臣们的那些聊天记录后来结集成了政论史书《贞观政要》,而三国的那些聊天记录却如遗珠般散落在史书、小说和人们的口中,虽熠熠发光,但也七零八落,有些甚至人云亦云,面目全非。

三国最著名的聊天是“隆中对”,寥寥数语就把此后五十年的江山格局给划定了。其次是“榻上策”,它仿佛“隆中对”的姊妹篇,酒酣耳热之际就谋定了孙吴政权划江而治的政治蓝图。然而,如果我们将三国时代有价值的近两百场聊天汇总到一起,就会发现三国精英们聊出来的那片天空中远不止“隆中对”“榻上策” 这两朵云彩。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1)

未来向何处去 PK 何以向未来

汉末三国的第一个焦点话题便是:未来。

当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已是人所共知的谶语,王纲解纽、雄豪并起也是人所共见的景象,代表“苍天” 的大汉王朝似乎已经无力回天了,但谁是当立的“黄天” 却还要交给“明天”来裁判。昔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今,汉失其天,天下又将如何?

实际上,关于未来的第一场聊天是由袁绍发起的, 相应地,关于未来的第一张战略蓝图也出自袁绍之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早在公元 190 年前后,当各路诸侯正随风而起、随波弄潮的时候,盟主袁绍就已经与自己儿时的玩伴曹操讨论起“方面何所可据”这样的根本性问题了。

所谓“方面何所可据”,变成现代语言就是“未来向何处去”,再具体些说就是:根据地在哪里?纷纭之中,袁绍不仅理性地提出问题,而且冷静地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袁绍的答案是挺进黄河北岸,先在那里“南据河,北阻燕、代”,立住脚跟,然后再“兼戎狄之众”, “南向以争天下”。最终,随着这一构想的实施,袁绍硬是在遍地狼烟的红海之中开拓出了一片扬帆起航的战略蓝海。

应该说,袁绍的眼光是独到的、长远的,但与聊友曹操相比,他还不够高远。当袁绍将目光聚焦在获得更广大、更优渥的地力资源的时候,他却忽略了自己原本可以拥有的更大资源:智力。结果,这一失误,让后来者曹操捡了个大便宜。

与袁绍关注“方面何所据”不同,曹操更关心的是如何“任天下之智力”的问题,变成现代语言就是“何以向未来”。对此,曹操认为,只要能够对智力资源 “以道御之”,就能“无所不可”。同时,对自己为何不把地力放在优先位置,曹操也做出了解释:“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就是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地力有限,智力无限;智力可以转化为地力,反之却未必。

后来,秉持“任天下之智力”这一战略理念的曹操,不仅从袁绍那里挖到了荀彧、郭嘉等智力资源, 而且把袁绍苦心经营的冀、幽、青、并四个州的地力资源也统统收入囊中。说一千道一万,曹胜袁败的根子还在于战略理念。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2)

横大河之北 PK 规大河之南

汉末三国的第二个焦点话题是:黄河。

没错,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人要活着就必须立足于脚下的土地。于是,不管是注重地力的袁绍还是注重智力的曹操,真正开启自己创业的征程时,都要找一块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

公元 191 年,作为冀州士族代表人物的沮授,在与袁绍的首次聊天中献上了“河北策”(《后汉书·袁绍传》)。这一计策的核心只有一句话:“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就是说,在纷乱的格局中,袁绍首先应该谋求在黄河以北稳住阵脚,然后居高临下,逐鹿中原。对此, 沮授在聊天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解决方案:“举军东向,则黄巾可扫;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擒);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沮授不仅献计,而且出力。不久,他就和田丰等人跟随袁绍踏上了“合四州”的征途。几年之后,一统河北的袁绍站到了人生的至高点。

同样是公元191年,作为曹操好友加追随者的鲍信, 在一次聊天中向曹操献上了“河南策”(《三国志·魏书·鲍勋传》注引王沈《魏书》)。这一计策的核心也只有一句话:“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就是说,在乱世的丛林中,曹操首先应该谋求在黄河以南稳住阵脚,然后静观其变,等待时机。鲍信不仅献计,而且出力。不久,他就和陈宫等人拥立曹操成为兖州的主人。如此,“略不世出”的曹操算是与袁绍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无论是“河南策”还是“河北策”,都绕不开一个关键因素:黄河。为什么要“规大河之南”或“横大河之北”呢?很简单,因为大河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至少能够减少某一个方向上的防守压力。另外,曹操与袁绍还是盟友,彼此心照不宣地划定势力范围,喝着自己的井水,总是要省心得多。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大浪淘沙之中, 我们看到了黄河南北两大势力的崛起。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3)

挟天子以令诸侯 PK 奉天子以令不臣

汉末三国的第三个焦点话题是:天子。

围绕黄河的战略规划,袁绍可谓捷足先登,占尽先机;曹操虽然慢了半拍,但也并未掉队。于是,接下来双方的目光又落在了一个叫作“天子”的“奇货”上面。

当初,沮授献上“河北策”的时候就提出“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这一可能选项,以此实现“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的远景目标。公元 196 年,看到汉献帝东归洛阳,沮授又主动找袁绍聊天, 向他提出了“挟天子策”(《三国志·袁绍传》)。具体来说, 就是“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沮授这次建议的内容与上次大体一致,唯有一处不同:之前是让皇帝回到雒阳旧都,现在是把皇帝弄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河南安阳北郊)新都,这样就可以牢牢地把皇帝攥在手中了,同时也使原本偏处北端的河北变成了整个帝国的中心。

这是一个把“河北策”变成“天下策”的大好机会,可惜却偏偏遇到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主公。在袁绍眼中,“迎大驾”这件事情太麻烦,稍有怠慢就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引发内部的动荡,而且还会给其他诸侯以口实, 搞不好就会像董卓那样成为群雄围攻的箭靶。这种内外都不安全的事,干不得!再说,自己现在已经手握重兵, 名重天下,再去给自己找个主公,犯不着!于是,天子与河北擦肩而过。

而曹操通过三场聊天,就果断出手,迎到了天子,也逐渐赢到了民望、雄杰和英俊。后来,天子就到了许县,许县就变成了许都,“河南策”就变成了 “天下策”。 接下来的情况,就不多说了。后悔不迭的袁绍,先是亡羊补牢地劝曹操把皇帝迁到离自己不远的鄄城,计划落空后,又索性亲自率军进攻许都。结果,一场官渡之战使河南、河北都变成了曹操的地盘。

荆扬可一PK跨有荆益

汉末三国的第四个焦点话题是:长江。

当黄河流域已经没有任何悬念时,所有的想法就集中到了长江流域。 最早打长江主意的是张纮。随后把长江纳入战略视野的是鲁肃。第三个以长江为基点进行战略设计的才是诸葛亮。 公元 207 年,诸葛亮在茅庐之中与刘备进行了那场著名的“隆中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与“荆扬策” 和“榻上策”把重点放在长江中下游不同,“隆中对”把战略重心放在了长江中上游,具体而言就是先“跨有荆、益”,然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上述政治、军事、内政、外交各项措施顺利达成,“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后来,遵循这一对策,刘备变成了汉昭烈皇帝。第四个提出长江战略的是甘宁。第五个觊觎长江上下的是周瑜。

如此看来,惦记长江上、中、下游的人的确很多。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隆中对”并不是石破天惊的创想, 只不过是其中系统性和预见性最强的一个。上述这些长江战略设想的提出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因而对长江的价值和地位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也更能把长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谋划。 事实上,也正是有了这些人的谋划,才有了长江上游的蜀汉和长江下游的孙吴,才有了“黄河力量”与“长 江力量”的赤壁对决,长江才能在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展现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独特光彩。

实际上,在三国的天空中,既有辟地开天的战略规划,也有义薄云天的忠心赤胆;既有别有洞天的奇计良谋,也有坐井观天的痴心妄想。而仅仅那些战略规划方面的聊天,就能带给我们足够的惊喜。围绕着变幻中的战略态势和时代话题,这些聊天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展现出了某种神奇的演进规律。

也许,这就是历史, 让人可心如意又忧心如焚的历史。

文/锋云 图片摘自《聊出来的三国·蜀汉兵革》

推荐阅读

三国志中的攻心和奇谋(三国志里隐藏了哪些有聊头的历史和无聊头的历史)(4)

这是一段通过聊天改变汉末三国历史走向的史实。本书通过对一场场聊天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剖析,全景式地展现了刘备及其追随者们如何从幽州到徐州、从荆州到益州的曲折创业期,赤壁获胜后借失荆州、夷陵惨败、北伐南征的艰难守业期,以及蜀汉政权汉中失利、成都出降的无奈败业期。

猜您喜欢: